萧红与张爱玲之比较

来源 :山西青年·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之子,两人的经历相似,有着共同的逃亡之旅,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边缘的人文立场,在对男权文化的反抗中成功地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她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继承了和发扬了汉语的神奇魅力,是中国20世纪女性汉语写作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文学;比较研究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经历了长期被人遗忘的过程,又都在新的时代里被重新发现,成为文学史上的神话。这是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家,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形式都截然不同。但是她们又都是个性鲜明的作家,其作品都是以自己特有的女性视角的方式探询和质疑了社会乃至人类文明,从而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成为了文学永恒的主题。
  萧红出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这一年。张爱玲出生在1920年五四运动在前一年发生,中国共产党于第二年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国家的政治革命、民族存亡的危机与文化的震动,导致了时代的动荡,这些都造成了她们坎坷跋涉的人生之旅。她们都生长在具有维新倾向的家庭中,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她们都在少年时代,就萌生了以艺术为人生的目标。萧红小的时候喜欢绘画,成名之后还梦想着到法国去学画。张爱玲则从小被目为天才,幻想过从事各种艺术的职业,决心长大要像林语堂一样出风头。
  她们的青年时代都和父权制的文化产生过激烈的对抗。萧红为了升学和父亲发生激烈的争吵,后来又不愿意像礼物一样被父亲用做政治联姻的工具而离家出走。张爱玲则是因为违背传统大家庭规矩过于亲近了母亲,以及要求留学的愿望,遭到父亲的毒打。她们都有被父亲囚禁的经历,萧红是在家庭的经济制裁之下,被迫重返故乡之后,被囚禁于伯父在阿城福昌号屯的祖宅里达十个月之久。张爱玲则是被父亲囚禁在家里的空房子中有半年左右,生病也得不到治疗。
  正是由于她们的命运和经历,这两位才华卓著的女作家对男权文化的反叛和逃亡,直接体现在精神的流浪上,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反抗,以及对现代文明的虚伪采取不同程度的质疑。
  萧红虽然置身于左翼文学的潮流之中,但她对于左翼阵营内部一些男性作家存在着的性别歧视,并不持赞同的姿态,特别是反对那种建立在狭隘的阶级论之上,忽略人性,忽略性别差异的文学观念。而张爱玲在创作伊始,就有意识地适应五四以后平民的思潮,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以此把自己和靠遗产为生的遗老家庭区别出来,也和学成文武艺,卖予帝王家的封建士大夫文人区别出来,她到香港和美国之后,也没有参加任何政治党派。这种角色帮助她固守了一份女性的经验,并由此成功地抗拒了男权文化的精神扭曲。
  萧红和张爱玲的一生没有出任过任何公职,完全靠写作为生。她们都和自己时代的主流话语保持了心理的距离,从边缘角度审视着历史、文明、社会、人生与人性,从中可以看到她们相近的人文立场。这种边缘的人文立场,使她们对男权意识占主流的现实文化的精神逃亡得以成功。
  这样的人文立场,也使她们一定程度避免了政治的偏见,直接洞察民族和人类生存的基础——两性关系,对既有价值观念的怀疑与质询精神贯穿于她们的全部创作。萧红和张爱玲都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伴随着文化变革的是残酷的战争。历史为她们提供了这样的机缘,使她们可以洞察在和平时期常常被人们忽视了的一些基本问题。尽管一个关注乡土,一个关注都市,但都保持了对于一些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态度,使她们有可能发现人类共同的一些问题。
  她们都痛感到文明的荒凉。萧红首先是在社会学层面上,关注着民族生存中惨烈的阶级压迫。其中,生和死的问题一开始就是她表现的基本主题。萧红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经历了母亲的死,至爱的祖父的死,失去亲子的伤痛,这使她在一般左翼文学的主题中,熔铸了更多生殖与死亡的思考。她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题目就叫《王阿嫂之死》,讲述的是一个劳苦的孕妇佣工的故事。王阿嫂的丈夫被地主烧死之后,她独自带着一个养女生活,由于遭到毒打而早产,她死去之后的几分钟,新生的孩子也死去了。
  其次,则是在大量自述性散文中,对于无爱的个人生活的回忆。尤为典型的是对于新型的知识阶层,萧红从女性的立场进行了嘲讽。从散文《三个无聊的人》到长篇小说《马伯乐》,都是她这一思想的延续。一直到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在她诗性的绵绵乡愁中,都深深地感叹着一种亘古的忧愁,生命的原始悲哀。
  张爱玲一开始对于传统文化就抱着怀疑的态度。张爱玲痛言中国是一个缺少诚和爱情荒的国度。对于中国女性的生存,她更是备感悲哀。她说京剧《红鬃烈马》中的王宝钏,像一尾冻在冰箱里的鱼,生命中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至于她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中的遗老家庭,表现的骨肉相残更是触目惊心。对于现代文明,她则是中国最早的质疑者之一,一再地谈到中产阶级的荒凉。
  她们都是反常识的作家,对于男权社会中的既定法则有着从本能到自觉的反叛。同时也寻求着精神的最终归宿,尝试着去确立女性的主体。在一个男权的社会,女人是无主体、无话语的,她们的文学活动无疑是勇敢的探索。
  任何伟大的作家,其成就都要表现在对于民族语言的创造性贡献。萧红和张爱玲,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她们的创作穿越了各种思想的迷雾,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发挥了汉语自身的神奇魅力。
  正是由于她们对于汉语的这种领悟和驾驭能力,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并由此增加了整个族群精神情感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看出,她们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写作立场。这是她们能够不朽的根本原因,也是后继的摹仿者源源不断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川鄂.张爱玲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2]邵迎健.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肖舒馨(1994~),女,汉,湖南邵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隋晓昱(1994~),女,汉,辽宁盘锦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这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大于对精神的追求。大学生学习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作用下,能够逐渐沉淀复杂躁动的心境。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使他们学习到音乐技能,并将这种技能运用到现实社会,服务社会,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文艺情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在学术的这种氛围下,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综合能力  当代大学生物质欲望较强烈
期刊
摘 要:作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指导思想,二元对立凭借对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以找出各要素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最终发掘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深层涵义。本篇论文借助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二元对立原则着重分析哈克·贝利芬的人物形象塑造:一方面合理地阐释出吐温在哈克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表层及深层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在分析哈克的心路历程上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框架。  关键词:哈克·贝利芬;人
期刊
摘 要:黑米又名紫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黑米酒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摄氏度,酒曲量1.5%,发酵时间120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黑米酒色泽鲜亮,呈玫瑰红色,口味甜而醇厚,酒体协调,是具有黑米香气的低度酒。  关键词:黑米;米酒;功效  1 黑米酒的营养价值  1.1黑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磷、钾、镁、铁、锌等营养元素,营养丰富。  1.2
期刊
摘 要:以花喻人,佩花言志,源远流长,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依托,芙蓉花承载着很多美丽的向往。本文就芙蓉花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解析,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赏析诗歌的关键。  关键词:诗歌;意象;芙蓉花  以花喻人,佩花言志,源远流长,似乎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梅花、荷花、梨花、海棠、牡丹、桂花、菊花、杏花、丁香等都成了其饱含深意的抒情意象。室有兰自香,人似花自馨,作为文人主观情志的依托,花草的意象表现出丰富而复
期刊
“登城见古寺,慷慨吊周公。两汉余王业,三分定霸功。云平战士垒。花压美人宫。往问孙无事,江南梦已空。”周瑜,素有“周美郎”之称,也许太多人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给这样一位飒爽英姿的英雄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印象,但是翻开我们的正史《三国志》便会知道,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有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为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期刊
摘 要:宋词是中国的瑰宝,根却深深扎在开封。宋词作为宋朝的流行音乐,对当今乐曲的发展同样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宋词乐舞展开论述,通过对宋词乐舞这个的简单介绍,讨论了其表演的主要曲目和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宋词乐舞的独特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和宣传价值。  关键词:宋词乐舞;表现形式;旅游价值  一、宋词乐舞简介  宋词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与唐诗齐名,与元曲媲美。而大众对宋词的认识还停留在背诵,
期刊
他的作品,能读到生活对心灵的撞击,能体味他对摄影艺术的痴迷,能感悟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进而品味生活的万千滋味。  他常说:历史的长河沐浴着人们,瞬间的变化五彩缤纷,大自然的恩德映照心灵。人生因美丽的生活而精彩,人生也因记录美丽而充实。  记录历史,回忆历史,留住自己。  直面人生,用第三只眼睛记录社会,用生动的画面图现身边的故事。人的心灵,人的情感,会因这美丽的瞬间而沉醉、而感动。这是他的初衷,也
期刊
摘 要:在上世纪60年代,刘三姐震撼中国,风靡东南亚。鲜明的民族形象,比兴民歌手法的继承,传统夸张、对仗、重词复句运用的创新,喜剧情节、诗歌韵味的典范,形成其文学剧本的艺术精华;彩调、桂剧、京剧的完美结合,山歌融入戏剧的首创,多种民间舞蹈的荟萃,打击乐器的巧用,电影艺术的升华,凝成其表现艺术的结晶。展现壮民族的优美形象,吻合人民大众的艺术审美共性,共鸣超时空、跨民族的人性情感,是其永恒的灵魂。  
期刊
摘 要:自从叙事文体挣脱了限定于传统文学文本的桎梏,被重新认定“一种特定的媒介,诸如语言、形象、声音、影像、建筑艺术,叙事的视听实现成为新的问题,人们开始了对视听叙事文本的深入研究。”《鲁豫有约》叙事型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以讲故事来结构整个节目的一种电视谈话节目类型,故事的选择、尤其是讲故事的技能几乎决定了整个节目的成败,而这正是叙事艺术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鲁豫有约》;叙事;电视谈话节目;
期刊
Abstract: Claggart in Billy Budd, Sailor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n evil. However, nothing can be judged just by one side. The real changeable nature of Claggart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