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方程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i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我县《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的课题研究的开题会。在开题会上,一名中学教师就提出:很多学生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还不错,一上中学顿感吃力,原因之一是,小学生都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但随着年级的增高,数量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抽象,甚至扑朔迷离,而算术解法只允许已知量参与计算,把未知量作为特殊位置,这样解决一些复杂的逆向问题就相当吃力并且非常容易错。但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就能化难为简,变逆向为顺向,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何况小学教材中已经安排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在小学阶段渗透更多的代数思想,加强中小学在方程教学上的衔接。因此建议小学教师要重视代数意识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初步教会学生找数量关系的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铺垫。话音刚落,立即就有小学老师摊手表示无奈:我们也明白用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啊,可是最大的难题在于学生在此前的几年里已经养成了比较固定的用算术解法解决问题的定式思维,很少愿意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再努力也把他们掰不过来啊。
  其实,这位老师也说出了我的心声。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有这样的困惑,学生不会主动用方程解决问题,除非是题目明确规定要用方程解,甚至有部分学生即使题目规定了也是先用算术方法列出式子,再用這个式子变化拼凑出一个方程,这样的结果就完全失去了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义。但是以前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没有尝试改变过,总是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直至参加了这次课题研究,我才意识到“培养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过渡到用方程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刻不容缓。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教学中,凡是遇到适合用方程解答的应用题我都刻意地强调学生用方程来解决。经过一年的摸索、练习,大部分学生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我也多多少少总结出了一些以前学生不爱用方程的原因和让他们喜欢上方程的方法。
  这其中其实既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
  首先是老师的原因。
  1.虽然我们的教材一至四年级在教授解决实际问题时都用的是算术解法。但是方程的意识是从一年级就开始渗透了,例如填空( )+2=5,这其实就是方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方程的雏形。又例如在应用题:“小红原来有4支铅笔,又买了一些后现在一共有10支,那她又买了几支?”我们的常规解法是10-4=6(支),这种解法当然毋庸置疑。但大家肯定也遇到过有的学生会这样列式:4+6=10(支),其实如果学生知道算式里面的“6支”表示的是后来买的数量即要解决的问题,那这种做法其实完全可以,但很大部分老师已习惯必须要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也就是等号的右边),为了保确学生在考试中得分,可能会强调学生必须用常规的解法,同时会向学生强调:题目里已知的数据才能用来列式。所以,我们有可能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代数意识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2.有时候老师有认识上的误区,怕学生学习了方程解法之后会把两种方法混淆,乱成一团,最后哪种都不会用,就过多的强调算术解法,平时练习中也主要用算术解法。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用方程解找等量关系的方法也包含了算术解找等量关系的方法。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把未知量作为已知量参与分析,参与写等量关系,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没有多大区别。
  当然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
  1.学生没有感受到方程解的优势,特别是简单的应用题。刚开始学习的用方程解答的题目都很简单,老师还没教,学生已经用算术解法做出来了,部分学生就觉得没必要学了。
  2.还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用方程解的步骤格式相比算术解法要繁琐一些,因此宁愿选择算术解法。
  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习惯甚至爱上用方程解答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在五年级开始学习方程后,遇到逆序的问题,哪怕只需一步计算,老师也可依据教材的意图,要求学生用方程解答。久而久之,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学生也习惯了运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方程的优势,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有一类题目比较典型:小红今年12岁,比爷爷年龄的五分之一小2岁,爷爷今年多少岁?这种题目比较简单也很常见,但部分学生会有轻敌的思想,还有一些像我前面说的因为懒惰,就选择了算术解法,于是出现不少这种解法:(12-2)÷1/5,更有甚者列出12÷1/5-2,而实际上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比较简单很容易就能准确找出来,根据等量关系大部分同学能很快列出准确的方程。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方程解法的优势,从而培养他们用方程解应用题的积极性。
  (3)正确找出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基础。正确写出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因此从低年级起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至关重要。让学生知道在关键句里去归纳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学生进行关键性词语的引导,比如“和”“倍”“差”“等体积”等,从而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落脚点的习惯;要求学生熟记基本的等量关系式及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训练学生借助线段图来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教会学生根据不变的量确定等量关系等方法。但切记不能生搬硬套例题的题型及解法,审题时要弄清题目中的“多”“少”“便宜”“贵了”等词语的含义及常见数量关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根据题目信息整理等量关系时强调学生注意几点:等号两边要表示同一类量;两种量的单位要一致;一般情况下,题目中的同一信息在列等量关系和方程式不能重复使用。
  另外,《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的基础一定要打牢固,让学生明白字母表示数其实不过是从具体数到一般数的转换。
  最后,要培养学生巧设未知数的能力(直接设未知数,间接设未知数,设辅助量为未知数),知道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找、设、列、解、验、答),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总之,列方程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初中学生代数学习的重点。但要学生习惯并喜欢上用方程法解题,不是一朝一暮的事,不仅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还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需要反复练习。为了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渗透一些建模与化归的思想,针对学生在用方程解决问题中容易出错就加以及时纠正,及时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我相信学生慢慢会习惯会喜欢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进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逐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其他文献
本文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出发阐述了国内目前研究的现状,讨论了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后果,并提出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提出
“微时代”是一种新媒体的传播形态.是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时代产物下的新媒体传播工具.高校辅导员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的“政治领路人”.“微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具有启发性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诗情画意的多媒体教学情境、生动的故事情境、特定情景下的角色扮演法、精心设计好的游戏等等,都可以达到使学生积极主动、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设情境;情境启发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其意是高明的教师的教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数量巨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很多问题都显现出来,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农民市民化滞后,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高
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欠读”。不少教师能让让学生在课始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段,就算不错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学生是
期刊
从《呼兰河传》作品本身的故事上,它不仅仅是部小说,同样是部人物与社会矛盾冲突的戏剧.“瘟疫”的社会如同一方死城,它的死气并非来源于人的身体,而更多地指向社会群体意识,
摘 要: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到自主地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寻求。学生的美术自主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美术实践活动实现的,其美术活动具体表现为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监控评价、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整完善教学环节。  关键词:利用好胜心竞说;利用合作自主发现;利用自信互评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和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
城市湿地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显得日益突出。在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施行之际,笔者们结合现行法律的实施现状,明确湿地保护存在问题,总结本地区的优势和不足,结合
摘 要:小学生刚进入数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有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但不具备学习数学的一些技巧和经验。在这个起步阶段,激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处于动态之中,保持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学习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调动兴趣;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
摘 要:体育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体育试驾过程中形成及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理解及认知,体育精神的核心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力以赴,第二方面是公平竞争,而其他方面的精神无非是由这两方面衍生出来的,由不同的侧面对体育精神进行诠释。初中阶段的体育化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精神熏,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精神;培养策略  初中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