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3322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好语文,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能说会写,所以新课标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读的能力的培养是各个环节最关键,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读”好了,可以受益无穷,还可以直接益听、助写、促说。
  “读”本身蕴含着很深的奥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这并不是否认教师在教学中“讲”的主导地位,而是强调了“读”自身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大家之作之所以久传不衰,因为它有独到的魅力之处,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精品,其艺术造诣本身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我们的每一讲都可能破坏原作的完美。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可谓一字千金。这一字之妙,千言难表,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势。所以,我们教师在授课中口干舌燥之“讲”产生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有时远不及指导学生“读”来的效果好。
  “读”如此重要,如何读呢?通过教学中的尝试,我觉得课堂之读,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有方向,搞好导读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要发挥导读思疑的作用,精心设计阅读提纲或思考题,突出重点,力求提纲挈领,抓住关键和精髓,正如布鲁姆理论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做到学有目标,读有方向,记有重点,充分体现导读在教学中用时少收益大的特点,有效地防止为读而读,翻书即读泛泛而读,虽朗读、默读、自读、齐读、精读、略读,花样繁多,但盲目乱抓,流于形式,最终不知所读。
  
  二、全心投入,进入角色
  
  鲁迅先生曾对自己读私塾时的寿镜吾先生读书的情景有过一段生动描写,“身子拗过去,拗过去……”以致读得不知学生在做什么,那是一种投入,醉在其中,虽然我们不知他读什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心态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尽快控制学生心态,树立起较强的“角色”意识。当然,教师本身应当搞好自身的范读,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沉浸到作品的境界中去,这就需要师生共创一个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参与,乐在其中。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三、读的效果与教学手段有关
  
  恰当地变化教学手段,不仅对读大有裨益,而且可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节奏。我觉得,在指导学生精读、略读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地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素养。实践证明,抓好课堂一读大有学问。然而教材里的几篇课文,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读”的需求,尤其是当代的学生,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加上语文学科的特点,正所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里短,无不在涉猎之内,实在包罗万象,倘若处之不慎,就会导致“滥”读,所以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学会欣赏,提高文学素养,增强美的鉴赏能力,正确稳步地由“课内读”的小天地步入“课外读”的大课堂,真正发挥“读”自身的神奇奥妙。
  “精读”、“博读”乃至“会读”之后,学生自然地“见多识广”。有了“会读”这把金钥匙,他们便可以自己学会咀嚼,吸收作品的精华,不自觉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可以
  益听—多读之后,自会听出重点、关键、要害;
  助写—有了读来的下炊之米,从此不再“难为”,不必在写时“囊中羞涩”,定会有行云流水之文洋洋洒洒而来;
  促说—多读之后必然有感而发,妙语连珠,抓住要害,侃侃而谈,在理有据。
  
  四、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如此看来,“读”好了,则五种能力皆受益。搞好“读”可牵一动百,益处无穷。要学好语文,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可认为那是“读”来的“功到自然成”。
其他文献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在素质教育普遍走进课堂的今天,我国的外语教学由“重知识,轻能力”转向了“重能力,轻知识”的极端,即三维目标之一——“知识与技能”的倒置。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其实不然,由于知识严重不足,无系统性可言,导致各项“能力”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特别是新教材的使用,交际教学的推广,教语法被认为是落后、保守的方法,语法教学研究也被看作老话题。由于知识和能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的教育者怎样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以为,当前的语文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列为重中之重。下面我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场景再现与身临其境能力    创新必须经过以下三个步骤:再现——探索——创新。再现是创新的第一个步,场景的再现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针对胸膜肺炎放线
莫拉氏菌(morax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褪色倾向,归属于莫拉氏菌科。该菌多寄生于人或其它温血动物的黏膜上,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莫拉氏菌通常为杆状或球杆状。杆菌
在报刊如林的我国舆论界,刊龄只有十年的《半月谈》是一个谜一样的刊物。在北京各邮局“花团锦簇”的橱窗里、期刊架上,难得发现它的存在,即使有时摆上一两本,也难得引人注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颁布后,全国上下立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消防法》、宣传《消防法》的热潮。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每一座屋檐一下,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
作文是什么?为什么要作文?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进行了集中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课标》的表述确立了新的作文价值取向,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是为了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这是写作的外在价值;另一方面写作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需要,通过写
对话,这个人文关键词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生命力的课堂景观。这样的语文课堂,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同学、语文教材的对话。可以说,语文课堂因对话而精彩了,学生的学习则因对话而真正鲜活了。一段时间,在“对话教育”方面,我努力思考与实践着,下面结合工作的实践,跟大家交流一些肤浅的做法。    一、引发学生与教师对话    对话
摘 要:新课程以专题组织单元,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是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内容,同时它又是与口语交际,习作整合在一起,为说、写创造了条件。本文围绕综合性学习如何有助于写景状物、叙事写人这两方面作文教学的展开进行阐述,例举了“综合性学习”为写作创造情境、提供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的有关教学经历,旨在呼唤老师们不要把“综合性学习”
用弹性力学的有限单元法,研究了煤层开采所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的计算问题。在具体分析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实际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岩体结构模型,编制了多功能有限元电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