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课半成品素材的魅力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kyo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上好信息课,切实做到“会做”,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所应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一堂VB教学课反思,尝试将半成品素材引入课堂,获得了教学成功,由此发现了信息课半成品素材的魅力:可以有效地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可以加深学生对错误的印象;可以较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等。
   关键词:信息课;素材;半成品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2-0036-02
  
   信息学是一门动手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知识,不应该只停留于理解而已,我们希望学生在学完每一章节后,切实做到“会做”。所以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喜欢运用任务驱动法,一堂课安排一个小小的任务,学生或分组或个人,在教师的带领下,将任务解决,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有时,尽管我们教师觉得讲得很“到位”,学生的反应也很好,但是过两天一看,不会操作的学生还是很多,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加以反思?
  拿VB教学为例,笔者有一堂课讲了一个加法的例子,即从两个文本框中输入两个加数,从第三个文本框中把和输出,事件的响应放在按钮的CLICK事件中。笔者讲得非常详细,学生当时看着也好像非常明白,但是开始操作后,笔者巡视了一圈,发现了形形色色的错误。有搞错了控件名称的,有搞错了事件的,有把代码放错了地方的。在纠正了这些错误之后,发现课堂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导致本堂课的重点:变量类型的转换,数学运算符和字符运算符的区别没有较好的总结。笔者对本节课出现的意外进行了反思,在下个班,事先将表单设计好,共享给每个学生,学生只需把注意力集中在编写代码即可,这样顿时感到课堂驾驭起来容易了很多,也由此体验到了信息课半成品素材的魅力。
   一、半成品可以有效地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我们在高一接班时,会发现学生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部分学生在基本的操作上都需要教师的个别指导。而且随着教学的深入,所涉及的知识范围逐渐增大,会有些学生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即使是同一模块新教的内容,往往也有学生出现掉队现象。那是因为我们课程难度太高了吗?在课程的深度上,信息课应该是相对较简单的,学生的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理解归理解,到了动手实践的时候,就千差万别了。如果学生前面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在本节课上又出现了类似操作(这时已经成为次要操作了),那么学生往往会拘泥在遗留问题上,导致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无法很好的理解,如此继续下去,唯有差距越来越大。
   而教师在选择素材时,根据所学进度,将其合理加工成半成品,仅仅留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由学生来攻克,会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拿FLASH的教学来说,建立元件应该是动画的前提。而如果学生在“建立元件”一课上有所疑惑,那么如果到了下一课讲“补间动画”时,教师最好给出半成品:即将补间动画所需的元件做好。这样,学生就会将焦点集中在动画的处理上,至少补间动画这一知识点的重难点都不会疏漏。如果教师布置下任务:先做两个元件,再用这两个元件做动画,那么部分在做元件上有问题的学生就会拘泥于“这个元件怎么老是做不对?”,这样,本课的下半部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半成品可以加深学生对错误的印象
   学生犯10次错误,都不及修改一次错误印象深刻。我们平时要做课堂上的有心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授相应知识点,更应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反馈出来的种种错误。发现错误怎么办?随堂辅导修正当然可以,如果想让学生印象深刻,我们不妨将错误做到随堂的半成品中去。如果学生打开教师共享的素材,能发现里面的错误,并把错误修正过来,他们以后多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以VB编程为例,学生在刚刚接触这一编程语言时,会犯很多语法上的错误,而他们自己还发现不了。如果带着这些错误去编程,会大大地降低学习的效率。我们在进行编程教学时,不妨将一些题目编写出来,在关键的部分故意给出错误的写法,导致程序不能执行,或者执行后结果出错,由学生来进行纠错。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对相应的语法规则加深了印象,减少了以后出错的概率。
  
   三、半成品可以较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一堂课之内,让学生从头完成多个较为复杂的任务,可能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一堂课内让学生加工多个半成品,是肯定可以实现的。信息课必修模块可谓是一本“泛读”教材,书本只是列出了相应的知识点,并推荐了一些软件,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获取加工的方法,教师如果希望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操作技能,那么只需挑选精要,将素材的大体框架构造好,让学生将关键部分完成即可。
  拿表格的排序来说,实现这一功能的软件,要求学生掌握的就有WORD、EXCEL 、ACESS、 VB。我们完全可以就一组数列的排序,给学生准备好相应的WORD文档、EXCEL表格、ACESS数据库、VB程序,但是排序的部分空缺,由学生来进一步加工。在一堂课上,学生可以体会到四种不同软件排序的优缺点,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排序”这一加工数据方法的理解,并应该能够在以后处理实际问题时,对这几种软件有所取舍。
  而对于书上的经典例题:用VB画函数图像,我们也可以用相应的半成品,扩展学生的视野。我们可以给出EXCEL表格、FLASH动画、VB程序的半成品,唯独空出画图像的关键操作,让学生自己来想象、协作,并完成这些任务。
  通过这些半成品的加工,给学生开辟了一块想象的空间,学生再也不会孤立地看待每个模块的内容,会发现原来软件之间也可以是相通的,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当他们以后遇到实际问题时,自然不会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的思维,而是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巧妙地用手中现有的工具来进行处理。
  总之,在信息课上利用半成品素材好处多多,但是这半成品的加工可不能随意,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相应加工,“精心” “细心”是关键。
   (编辑:郭桂真)
其他文献
是的没错,就是厨房里的那厮和它的“狐朋狗友”,在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中唱起了主角。建在“盐的世界”柴达木盆地边上、于去年年底入网发电的青海省德令哈市50兆瓦光热电站,核心部分之一就是盐罐。  用盐发电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收集太阳热量把盐晒熔,热量储存到高温的熔融态盐里,再用熔盐将水加热,得到水蒸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也就是说,盐并不能直接发电,熔融盐发电实质上是一种太阳能发电。那为什
期刊
人们说,电视让世界变小,它把万里之外发生的事情生龙活虎地推到眼前。电视把奥运会上的精彩场景传遍全球各个角落,作为奥运东道主,搞好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是搞好奥运报道的重
科技的高速发展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在我们沉湎于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不思议时,也应该认真想想一些科技是否打破了人类的底线,当自然规律一一被打破,人是否还生而为人?逐渐抛弃了伦理制约的科学,是否如脱轨的列车,将人类带向不可预知的灾难?  《阿丽塔》为什么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的核心讲的是“赛博人”。什么叫“赛博人”?一半还保持着人的肉体,但是很多部件却被机械所替代,这种混合存在体叫赛博人。  那么搞哲学
期刊
这是一个梦想,这是一个用了一个世纪方告实现的梦想。这个梦,1932年只身孤影代表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做过;1948年参加完伦敦奥运会无钱归国四处求告、抱
教学:走进业界,寻找切口记者:王教授,请您再概括一下中心教学工作上的特点。王武录:中心在教学工作上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走进业界,寻找切口。这一方面表现为在新闻出版界特别
日前,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总成绩排名第6。比赛的第3题,满分7分,参赛的6名中国选手几乎被“团灭”,只有一人拿了1分,其余全是0分。这次比赛,美国队获得了3块金牌,俄罗斯队拿到2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队各获得1块金牌。对于曾经的“奥数大国”中国来说,这个成绩无疑可以称得上是惨败。长期以来,中国选手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实力有目共睹,就如中国乒乓球队一样,逢
期刊
一  青春。  很美的一个词。读起来,仿若点点新绿——带着青涩与灵动,悄然而来,让人焕然一新。  而这又是无数人珍藏的回忆。是那么地朝气蓬勃、新鲜奇美的一段时光啊,在记忆长河里不住翻腾,悠然发光,永不磨灭。  二  很稀疏平常的一次QQ群聊天,女生无意中发了首自己唱的歌,一男生却因为这首歌,对女生有了幼稚的好感。因为不在同一个班,每逢下課,男生都要跑到女生的班级附近去;空闲时,男生都会忘我地唱着那
期刊
来到香格里拉普达措的那一天,阳光灿烂。  远山上是浓密迷人的森林,向着碧云天更深、更远处蔓延。鸟雀空灵的鳴声从森林深处溢出,黑色的影子留给人无限的遐想,只一瞬,它们已飞过远山,到天的另一端去了。树叶细声的呢喃从远处送来,风动与虫鸣如藏族人杯中的酥油与浓茶般,和谐地融为一体,令人辨不分明,仿佛万籁俱寂,又仿佛万声俱起。交错连结的绿叶与树须遮住了寻觅的目光,日光下的森林,是光与影的浮梦,是幻想的城堡,
期刊
时光如斯,像舞者轻盈的步伐,指尖、腰身、脚掌,每一寸生命都在跳跃,那样鲜活,那样灿烂。可是,如果可以,我真想重新回到那一段段灰蒙的时光,站在那一个个熟悉的时间节点,在那一道道荆棘满布的路上,抱一抱那个哭得倔强、笑得牵强的女孩。  我想抱抱那个正在号啕大哭的女孩。那年她才五岁,正被人强制性地抱住,只能泪汪汪地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儿时对她来说,是心酸的,苦涩的。她缺乏父母的陪伴,因为他们总是在很遥远很
期刊
2007年第10期刊登了宗春启先生的文章:,文章说,“报纸走杂志化道路,无异于慢性自杀.”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提出来讨论并与宗先生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