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练练琴就能培养艺术气质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说再逼我练琴,就把手剁了
  老刘是我大学同学,毕业后去了加拿大,十几年未曾联系,不久前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想跟我见见面。
  寒暄叙旧过后,老刘说这次急着约我,是为了他的宝贝女儿晶晶。晶晶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出生在加拿大,有加拿大国籍,但因为晶晶妈不想放弃在国内的工作,所以带晶晶回国内上学接受教育,而老刘一直留在加拿大坐“移民监”,与家人长期两地分居。
  好不容易熬到加拿大国籍,他立即申请放弃博士学位的攻读,回国跟家人团聚。跟女儿相处的时间多起来,突然发现有问题了。
  晶晶学钢琴四五年了,每天晶晶妈都让她练四十分钟,结果上周五她不想练琴,晶妈让她练,她突然冲到厨房拿着菜刀压到手腕上,叫着“是不是我把手腕剁了,你们就不会逼我练钢琴了” ?
  老刘点着一根烟,眉头紧锁,说他和晶晶妈没指望她将来真成钢琴家,只希望孩子多一门爱好,培养一点艺术气质,等她考过钢琴十级,就让她自己决定是不是要接着往下学。
  “学钢琴就是挺苦的,孩子小,不懂事,大人要顺着她,这事就泡汤了,我们啥方法都想过,哄着、劝着、逼着,甚至也打过她,有一年还奖励她,练琴一次,得10块钱。但这次晶晶反应这么强烈,把我和她妈都吓着了。你说不学吧,目前这个大环境,不进则退,周围的孩子哪个不是报了好几个课外班,虽然说晶晶将来可能要去加拿大上学,不会在国内竞争,但多学一点东西总没坏处吧?”老刘又狠狠吸了一口烟。
  这不是第一个因为弹钢琴找我的家长,上次有个初二的女孩,她妈每天逼她练5个小时,她如果不练琴她妈就嚷嚷着要自杀,练到她每天看见琴就恶心,最后跟我们说希望她妈妈死掉。
  不是每个人都有艺术的感觉
  美国人做过研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艺术感觉或者艺术兴趣。在这三分之一的人群里,艺术能力的差距平均是75倍,比如弹钢琴和谱曲的能力差别就很大,艺术的能力往往很单一,不像数理化,一通百通,家长要确定孩子是不是在这三分之一里。
  “可是那么小的孩子,她知道啥,那不得家长先替她选择几个方向,看看她的发展?”老刘还有些疑惑。
  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其实可以在更多的层面上,绘画、音乐、体育等,而不是女孩就要学弹钢琴,男孩就该去学画画,给孩子多一点选择,会更好。
  再说,对艺术的感觉也不是理性引导出来的,那完全是一种感觉和体会。艺术的培养完全是一种感觉的培养,比如让他置身于某种环境里,看他有没有那种兴趣和感觉。如果带有很强目的性地去培养孩子所谓的艺术气质,即便天天练,她没产生那种感觉,气质也培养出不来。气质不是描述出来的,是从内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如果家长硬逼着孩子天天练琴,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有可能会扼杀孩子其它方面存在的兴趣和天赋。
  如何为不同的孩子选择兴趣班
  兴趣班,一定要孩子真的有兴趣,是她自己内心的愿望。可以领孩子去乐器行,问问孩子有没有觉得喜欢的、好玩的,有的孩子会觉得所有的都好玩,有的孩子觉得所有的都不怎么好玩。
  对所有都觉得好玩的孩子,要和他讨论,让他在觉得好玩的东西里边选一到两个。千万不能强迫孩子,这个好玩,你必须学,那个不好玩,你必须不做。
  对那些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孩子,可以慢慢培养。想让孩子学钢琴,家长自己可以先对音乐产生兴趣,找简易的乐器玩玩,或者自己经常听听音乐,花一两个月时间,让孩子浸泡在那个环境里,跟孩子讨论,感觉这个乐器怎么样?小孩子是在观察中、在感觉中学习,经常放音乐,可能就会对音乐有点感觉,如果感觉出来,兴趣自然会出来。
  音乐、美术和体育,是为完善孩子的人格服务
  大家总以为有了音乐、美术或者别的特长,这个人才算全面发展,其实,真正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心理适应力和他自身所具有能力的匹配,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的张力,指的是人格好不好、心理适应力如何,这些跟技术特长无关。
  上兴趣班,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习一门技术,而是通过兴趣班,培养孩子的人格。孩子喜欢体育,可以发展他的人际关系、吃苦耐劳;喜欢绘画,可以进一步发展细致能力和想像能力。实际上,上小学兴趣班、特长班的孩子,长大后90%都没有干这个专业,但恰恰是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延伸出的心理能力让孩子受益,比如练乐器的可能手指灵活,动左手发展右脑思维,动右手促进左脑发展,孩子的思维跳跃性、缜密性就会增强。总之,不要只把兴趣班当成一种技术,而要看到它带给孩子内心的成长。
  老刘捶了我肩膀一拳,愁颜尽展,张罗着埋单去了。我衷心地希望下次再见到老刘,他身边走着一个蹦蹦跳跳、活泼快乐的小姑娘,我内心的满足感会比眼前这一桌佳肴更让我充实。
其他文献
哲学家席勒说:只有游戏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教育学家早就发现,幼儿及儿童期,游戏是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内容。一句话,孩子就应该放肆地、痛快地、尽兴地玩。这对于孩子未来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发育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天才儿童往往不如调皮的儿童长大后更有出息的原因。不运动的孩子,学习的后劲儿不足。  上世纪初,贫弱的中国,先行者就提出了“野蛮其体格”为救国之道。我们一定还记得东亚病夫的耻辱,我们也知道日本维
期刊
李天一是一面镜子  微博上的朋友不安地问我:我的儿子会不会成为李天一?我犹豫再三,想说说这件事。  李天一是来教导我们爱的。爱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北京大水之后,志愿者望京义务车队这样的,一种是李天一、陈冠希这样的。一个从正面,一个从反面,两者都是必要的,只有一面,这个世界转不起来。  天一的教导是:什么是不行的。  你看,李双江得到我们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一切,金钱、名声、人脉、社会尊敬、权势、浪漫
期刊
亲爱的格雷戈里:  节日快乐!相信你现在肯定会为拥有一部自己的iPhone手机而倍感兴奋。你现在已经是一个13岁的男孩了,而且是一个负责任的男孩,妈妈认为你完全有能力用好这部手机。但想要接受这个礼物,你需要接受合同里面规定的约束。我希望你能够理解,妈妈希望你成为全面发展而且能和先进科技“和平共处”的男子汉,希望你能自觉遵守而不是被动地受约束。如果你不能做到以下18条规定的话,我只能将这部手机收回。
期刊
初中有段时间,我总是很早到班上义务值日扫地。父母看我这样做,就很表扬我。但有一位县城来的亲戚姐姐对我说:你不能总去义务做一件为大家服务的事情,做久了,就成了你的责任了,哪天你没扫,肯定有人骂你——果然,后来应验了这话。因为父母的教育根深蒂固,我改不了,但我十分感念姐姐给我说的真心话,她比我父母更能够洞察人性。  中学时代,我有位往来密切的同学叫猫猫。某天,猫猫带来两个橘子,她把小的那个给我,更大的
期刊
孩子天然地和妈妈密不可分  人一定要从三角关系里面成长,当然我们讲的不是外遇。一个孩子最先是跟照顾者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是和妈妈,但如果没有第三者的出现,这孩子永远不会成长。他会一直陷在一种跟妈妈共生的完美状态,妈妈只有我、我只有妈妈,我们俩人的世界合二为一。妈妈注意力都在我身上,我要什么妈妈就会给我。这样的孩子无法理解以后要跟人家竞争、他做的事情会有人不喜欢、他必须要学着跟别人妥协。孩子没
期刊
豆妈记录:躲猫猫基础版  躲猫猫游戏看似简单,却并非谁都玩得了。  3个月以内的孩子不具备躲猫猫的能力,没有游戏资格。刚生下来的宝贝相当于800度以上近视,啥都看不清楚,脖子也软塌塌的,根本没有找猫猫的能力,更不要说躲起来这么高级的本事了。  3个月之后,宝贝渐渐硬朗起来了,视力也好了一些,至少可以把亲爱的妈妈认得很清楚。这个时候,妈妈们就可以展开躲猫猫基本版的教学活动了。教程如下:  妈妈当猫,
期刊
女儿一直用尿不湿,从1岁多一点儿,我就严控女儿的大小便,经常告诉她大小便之前要报告,她看起来什么都懂,可就是从来都不报告,想拉就拉,想尿就尿。有时吃完饭,我问她要不要拉臭臭,她说不要,可是一转眼就拉了一裤子,还边拉边看我。我问她拉在裤子里难受不难受?下次改不改?她说难受,要改。结果下次照旧。为此,我打过她几次,都没有效果,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筱筱妈  咨询师:  如厕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
期刊
爱孩子不是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  常常和幼儿园孩子的父母聊这样一个话题,带孩子去逛超市,孩子见了玩具就要买,不买就哭,怎么办?家长们大体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说不买就不买,严厉批评孩子不懂事,脾气差的直接就揍上了。这些父母的理由是:不能惯坏了孩子。还有一种做法是,孩子既然哭了,就买吧,反正也花不了几个钱,孩子哭得怪心疼的。看你的描述,感觉这个孩子的父母属于后者。  孩子的任何需要都给予满足,孩子会觉得父
期刊
马上就要中考了,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女儿对我说,一想考试的事就紧张,不管大考小考,总是不停地去厕所小便,平日都会的题也出错,非常着急。在她三岁时,我的婚姻破裂,女儿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女非常尽责,付出很多。她曾经当过老师,对孙女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知道孙女考试紧张后,她经常嘱咐孙女:别紧张,越紧张越糟糕,这回一定可以考好!可是,一点用也没有。我工作很忙,很少和女儿交流,她有什么问题需要
期刊
使用修正带的危害  养成粗心的坏习惯:有了修正带,孩子做题,就会不看也不想,按自己的想像去下笔,反正做错了也没啥大不了的,修正带一拉,立马就可重做!孰不知这样的想法一长久,粗心这个坏习惯就会不请自来。  影响升学考试:高考明文规定考生不许携带修正带(液)进考场,一经发现按作弊处理,因为怀疑考生做记号。中考基本也参照此规定执行,中考(含小升初)语文还有卷面分,考生如果使用修正带,卷面分将判0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