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狂欢在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那里意味着对官方意思形态、传统观念和社会秩序的一种反叛,它以戏谑的方式嘲弄了现实世界的严肃,撕破了文明面具下压抑人性的本质,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自由平等、无拘无束、不拘一格的崭新的人性王国。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多数形象与现实中的女性形象一样,是一个被动、受控、弱小、从属的形象。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母亲"等。但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的具有反抗性、自主性的女性形象:林黛玉、杜丽娘、简·爱、伊丽莎白、海斯特·白兰、苔丝等等,她们以自己独特的狂欢方式展现出女性的生命活力,快活地舞蹈在属于自己的生命舞台之上。
【关键词】狂欢;女性;解构;自由
一、狂欢化诗学理论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是他在深入研究欧洲狂欢节民间文艺和法国作家拉伯雷怪诞现实主义小说、俄国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之后得出的成果。狂欢节是欧洲民间的传统节日,相传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活动。狂欢节一直发展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已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民间庆典活动。"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中解放出来。"(巴赫金1998:161-162)狂欢节是人们去掉一切精神枷锁的时刻,在这时,等级地位、性别、肤色、贫富、知识都不再成为区分人的标准,人与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回到了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尽情的释放生命活力和激情。所以,狂欢节具有解构社会现成秩序和颠覆官方意识形态的精神,崇尚人的生命、自由、情感,允许人不背负社会所施加给他的沉重的责任、义务等等,这时的人是真正具有主体性的、自由的人。
"狂欢化诗学"理论从狂欢节中脱胎而来。狂欢节的狂欢化精神以非主流的、民间形式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作家的文艺思维方式。作家是人类中具有特殊敏感心灵的一群人,他们以犀利的眼光洞悉人生百态,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视人的内心深处,以敏感的直觉预示着人类的命运。他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勇于质疑现存的社会秩序、观念形态。英国作家哈代的著名作品《苔丝》的副标题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是一个由于年轻不经事受人欺骗而失身的女性,按照当时维多利亚王朝的道德标准来看,苔丝是一个不干净的、甚至肮脏的女性,但作者却公然地给苔丝加上"纯洁"的王冠,这是对苔丝人品的热烈赞美,也是对当时传统道德观的蔑视和对社会秩序、性别角色定位的强烈否定。"有机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愈合,难道唯独女人处女的贞操就无法愈合吗?"【1】。这时苔丝对女性贞操观的怀疑,也是作者对男尊女卑、男权中心意识的否定。女性应和男性一样,无所谓贞操、贞洁,女性不该为自己的身体戴上巨大的枷锁,也不应该为失贞而具有负罪感。作者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在当时是骇然听闻的,引起了众多的非难,这是因为作者否定了官方所默认的社会模式、道德观念,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模式、意识形态被否定,那必然会威胁官方统治的权利。可以说,哈代敢于站在时代潮流的对立面,揭开时代潮流下那些被掩盖的不公平的一面,追求自由平等,这正是狂欢化所提倡的精神。
二、狂欢化诗学之于女性主义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话主义等理论为解构主义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巴赫金的理论旨在颠覆旧的话语秩序,创立新的话语系统。解构主义与巴赫金的理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解构和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使被中心和权威所排斥的边缘人群发出声音,显现出他们的价值。女性从古至今都属于边缘的、弱势的群体,在二元对立的结构中属于被忽略或被压抑的一方,如主体∕客体、主动/被动、控制/被控、太阳/月亮、阳性/阴性、光明/黑暗、力量/柔弱等等,女性总是生活在中心的阴影之下,被放逐在边缘的地带,但她始终顽强地活着,用一种隐忍的不为人知的方式默默地抵抗着男权中心主义。巴赫金的狂欢话诗学、对话主义等理论和解构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启发和诱导女性主义的诞生,他们的理想和信仰是一致的,那就是否定意义、习惯、权威、价值,摧毁压抑人性的等级制度、官方意识形态以及隐藏其中的男性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平等的自由王国。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虽然强调颠覆中心和权威,承认边缘文化的价值,但绝不意味着是边缘中心化或弱者权威化,而是让中心与边缘平等自由的对话与交流,形成多种声音的和谐共鸣。女性主义也应从巴赫金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反对男权中心主义和父权制社会并不是让女性主义来替代男性主义一统天下,让男性成为女权主义的阶下囚。女性主义要建立的是女性既不从属于男性,男性也不从属于女性的平等社会。
三、在文学作品中狂欢的女性
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似乎永远被固定了:柔弱、纤瘦、细腻、温香软玉,她们永远在等待男性的回归,在仰望男性的肩膀,她们望穿秋水也等不来丈夫的一片归鸿。王宝钏这位美丽的女性在寒窑苦等丈夫十八载,且不说家庭的重担压在一位柔弱的女子身上,十八年的含辛茹苦,痴痴等待,到最后还要受到丈夫的怀疑。荷马史诗《奥德赛》第19卷讲到,奥德修斯在经历十年的战争和十年的航海生活之后,返家之时,并不是急切地想要见到自己的妻子,询问她二十年的生活状况,安慰妻子心灵的凄苦,感谢她对爱的坚守和对丈夫的忠诚,而是处心积虑地考验分别多年的妻子是否忠于他,经过多次试探后才终于和妻子相认。在中外文学中,有大量的这样被男性界定的女性,但也有许多散发着叛逆光芒的独立女性。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以说史无前例地聚集了一批在狂欢的女性。"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僵化刻板的教条似乎对大观园里的女性不起什么作用,从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这样的主子小姐到鸳鸯、香菱这样的丫鬟奴才个个都会作诗、对对子、行酒令,而且作的诗要比正儿八经学诗词的男性--贾宝玉要好的多,贾宝玉在这群多才多艺的女性面前经常捉襟见肘。在元春省亲时,命他们作诗,宝玉还需黛玉给他救场。在中外文学史中,文学作为一门雅文化而被男性占有,女性被认为是没有创造力的,"社会与文学的双重禁锢"使女性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合法性产生了深刻的焦虑,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巴将这种焦虑概括为"作者身份焦虑":"这种'身份焦虑'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即女性诗人担心自己无法进行创造,担心由于自己绝不可能成为一位'前辈',因此,写作的行为只能孤立她、并最终将她毁灭。"【2】很显然这种"作者身份焦虑"并没有出现在大观园中的女子身份,更无所谓影响她吗的创造力、抑制她们的想象力。她们打破了雅文化的禁忌:女子不得入内,并在诗的创作中游刃有余,享受雅文化给她们带来的快乐,雪中作诗、饮酒、吃肉、赏梅,饮酒吃肉似乎只能显示男性的豪放洒脱,作诗赏梅也似乎只能显示男性的温文尔雅,但这一切由她们毫无顾忌地做了出来,而且做得不亦乐乎,不拘一格。
当大观园的女子在为作诗而狂欢时,她们不知道地球的另一端后来有一位女子要捍卫她的爱而孤军奋战。这就是"纯洁的女人"--苔丝。失身于阿力克之后,嫁给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家庭贫困的她能就爱给一个有钱的少爷,无论如何也是高攀呀!更何况还有很多女孩子正跃跃欲试、求之不得呢。但是心地纯洁的苔丝却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于是勇敢的苔丝嘲弄了那些想要嫁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她笑她们没主见、浅薄,以为有钱就可以拥有真爱、获得幸福。后来,苔丝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安玑,虽然安玑是一个有理想、有主见的、进步的青年人,他不顾门第等级观念娶了苔丝,但当他得知苔丝曾失身于他人之后,他的男性中心主义意识的不断膨胀使他抛弃了苔丝,远走巴西。这时似乎是男性中心主义战胜了一切,它开始行使它主宰人类的权利了。但安玑经过原始自然观的洗礼,抛弃了文明社会的陈规陋习,又回到了苔丝的怀抱。虽然苔丝最终被绞死,但安玑的回归,破解了封建道德观念,解构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又一次嘲笑了大众的期待。
女性狂欢的角色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她们以不同的方式捍卫自己爱的权利、生命的自由,她们渴望平等,希望被重视,她们试图冲破社会施加在她们身上的角色和责任,也试图打破自身的局限。但这样的女性角色还是不多的,更多的是传统女性角色。在提倡自由平等的今天,女性何不狂欢一把?
【参考文献】
[1]【英】哈代著.孙法理译.北京:译林出版社.86
[2]SandraM.Gilbert&Susan Gubar,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作者简介:王艳华(1985.5--),河南焦作人,女,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关键词】狂欢;女性;解构;自由
一、狂欢化诗学理论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是他在深入研究欧洲狂欢节民间文艺和法国作家拉伯雷怪诞现实主义小说、俄国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之后得出的成果。狂欢节是欧洲民间的传统节日,相传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活动。狂欢节一直发展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已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民间庆典活动。"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中解放出来。"(巴赫金1998:161-162)狂欢节是人们去掉一切精神枷锁的时刻,在这时,等级地位、性别、肤色、贫富、知识都不再成为区分人的标准,人与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回到了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尽情的释放生命活力和激情。所以,狂欢节具有解构社会现成秩序和颠覆官方意识形态的精神,崇尚人的生命、自由、情感,允许人不背负社会所施加给他的沉重的责任、义务等等,这时的人是真正具有主体性的、自由的人。
"狂欢化诗学"理论从狂欢节中脱胎而来。狂欢节的狂欢化精神以非主流的、民间形式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作家的文艺思维方式。作家是人类中具有特殊敏感心灵的一群人,他们以犀利的眼光洞悉人生百态,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视人的内心深处,以敏感的直觉预示着人类的命运。他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勇于质疑现存的社会秩序、观念形态。英国作家哈代的著名作品《苔丝》的副标题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是一个由于年轻不经事受人欺骗而失身的女性,按照当时维多利亚王朝的道德标准来看,苔丝是一个不干净的、甚至肮脏的女性,但作者却公然地给苔丝加上"纯洁"的王冠,这是对苔丝人品的热烈赞美,也是对当时传统道德观的蔑视和对社会秩序、性别角色定位的强烈否定。"有机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愈合,难道唯独女人处女的贞操就无法愈合吗?"【1】。这时苔丝对女性贞操观的怀疑,也是作者对男尊女卑、男权中心意识的否定。女性应和男性一样,无所谓贞操、贞洁,女性不该为自己的身体戴上巨大的枷锁,也不应该为失贞而具有负罪感。作者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在当时是骇然听闻的,引起了众多的非难,这是因为作者否定了官方所默认的社会模式、道德观念,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模式、意识形态被否定,那必然会威胁官方统治的权利。可以说,哈代敢于站在时代潮流的对立面,揭开时代潮流下那些被掩盖的不公平的一面,追求自由平等,这正是狂欢化所提倡的精神。
二、狂欢化诗学之于女性主义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话主义等理论为解构主义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巴赫金的理论旨在颠覆旧的话语秩序,创立新的话语系统。解构主义与巴赫金的理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解构和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使被中心和权威所排斥的边缘人群发出声音,显现出他们的价值。女性从古至今都属于边缘的、弱势的群体,在二元对立的结构中属于被忽略或被压抑的一方,如主体∕客体、主动/被动、控制/被控、太阳/月亮、阳性/阴性、光明/黑暗、力量/柔弱等等,女性总是生活在中心的阴影之下,被放逐在边缘的地带,但她始终顽强地活着,用一种隐忍的不为人知的方式默默地抵抗着男权中心主义。巴赫金的狂欢话诗学、对话主义等理论和解构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启发和诱导女性主义的诞生,他们的理想和信仰是一致的,那就是否定意义、习惯、权威、价值,摧毁压抑人性的等级制度、官方意识形态以及隐藏其中的男性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平等的自由王国。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虽然强调颠覆中心和权威,承认边缘文化的价值,但绝不意味着是边缘中心化或弱者权威化,而是让中心与边缘平等自由的对话与交流,形成多种声音的和谐共鸣。女性主义也应从巴赫金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反对男权中心主义和父权制社会并不是让女性主义来替代男性主义一统天下,让男性成为女权主义的阶下囚。女性主义要建立的是女性既不从属于男性,男性也不从属于女性的平等社会。
三、在文学作品中狂欢的女性
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似乎永远被固定了:柔弱、纤瘦、细腻、温香软玉,她们永远在等待男性的回归,在仰望男性的肩膀,她们望穿秋水也等不来丈夫的一片归鸿。王宝钏这位美丽的女性在寒窑苦等丈夫十八载,且不说家庭的重担压在一位柔弱的女子身上,十八年的含辛茹苦,痴痴等待,到最后还要受到丈夫的怀疑。荷马史诗《奥德赛》第19卷讲到,奥德修斯在经历十年的战争和十年的航海生活之后,返家之时,并不是急切地想要见到自己的妻子,询问她二十年的生活状况,安慰妻子心灵的凄苦,感谢她对爱的坚守和对丈夫的忠诚,而是处心积虑地考验分别多年的妻子是否忠于他,经过多次试探后才终于和妻子相认。在中外文学中,有大量的这样被男性界定的女性,但也有许多散发着叛逆光芒的独立女性。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以说史无前例地聚集了一批在狂欢的女性。"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僵化刻板的教条似乎对大观园里的女性不起什么作用,从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这样的主子小姐到鸳鸯、香菱这样的丫鬟奴才个个都会作诗、对对子、行酒令,而且作的诗要比正儿八经学诗词的男性--贾宝玉要好的多,贾宝玉在这群多才多艺的女性面前经常捉襟见肘。在元春省亲时,命他们作诗,宝玉还需黛玉给他救场。在中外文学史中,文学作为一门雅文化而被男性占有,女性被认为是没有创造力的,"社会与文学的双重禁锢"使女性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合法性产生了深刻的焦虑,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巴将这种焦虑概括为"作者身份焦虑":"这种'身份焦虑'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即女性诗人担心自己无法进行创造,担心由于自己绝不可能成为一位'前辈',因此,写作的行为只能孤立她、并最终将她毁灭。"【2】很显然这种"作者身份焦虑"并没有出现在大观园中的女子身份,更无所谓影响她吗的创造力、抑制她们的想象力。她们打破了雅文化的禁忌:女子不得入内,并在诗的创作中游刃有余,享受雅文化给她们带来的快乐,雪中作诗、饮酒、吃肉、赏梅,饮酒吃肉似乎只能显示男性的豪放洒脱,作诗赏梅也似乎只能显示男性的温文尔雅,但这一切由她们毫无顾忌地做了出来,而且做得不亦乐乎,不拘一格。
当大观园的女子在为作诗而狂欢时,她们不知道地球的另一端后来有一位女子要捍卫她的爱而孤军奋战。这就是"纯洁的女人"--苔丝。失身于阿力克之后,嫁给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家庭贫困的她能就爱给一个有钱的少爷,无论如何也是高攀呀!更何况还有很多女孩子正跃跃欲试、求之不得呢。但是心地纯洁的苔丝却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于是勇敢的苔丝嘲弄了那些想要嫁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她笑她们没主见、浅薄,以为有钱就可以拥有真爱、获得幸福。后来,苔丝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安玑,虽然安玑是一个有理想、有主见的、进步的青年人,他不顾门第等级观念娶了苔丝,但当他得知苔丝曾失身于他人之后,他的男性中心主义意识的不断膨胀使他抛弃了苔丝,远走巴西。这时似乎是男性中心主义战胜了一切,它开始行使它主宰人类的权利了。但安玑经过原始自然观的洗礼,抛弃了文明社会的陈规陋习,又回到了苔丝的怀抱。虽然苔丝最终被绞死,但安玑的回归,破解了封建道德观念,解构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又一次嘲笑了大众的期待。
女性狂欢的角色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她们以不同的方式捍卫自己爱的权利、生命的自由,她们渴望平等,希望被重视,她们试图冲破社会施加在她们身上的角色和责任,也试图打破自身的局限。但这样的女性角色还是不多的,更多的是传统女性角色。在提倡自由平等的今天,女性何不狂欢一把?
【参考文献】
[1]【英】哈代著.孙法理译.北京:译林出版社.86
[2]SandraM.Gilbert&Susan Gubar,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作者简介:王艳华(1985.5--),河南焦作人,女,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