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视”朗读法 读出一片天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issy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09年初发布的工作要点提到,要在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国新闻网1月3日),国内外有志于推广汉语教学的专家学者也纷纷行动呼吁要回归到语文“读”的本色教育中。“朗读可以最直接地品味到语言的美,朗读能够培养我们对文字的感情和写作的勇气”(迟子建)。“朗读是让孩子喜欢阅读的好方法”(曹文轩)。《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各年段朗读的具体要求,朗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读”,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迎接一个朗读时代的到来”(曹文轩),语文老师首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朗读训练讲求方法,训练得法。学生爱读:训练不得法,虽读之却只会令读的人生厌,听的人耳聒。朗读要怎样训练才能收到实效呢?笔者尝试结合自身推进朗读行动的实践。从“集体朗读”到“个别朗读”的指导,从“停顿”到“重音”的处理,从“标点”到“断词”到“扫视朗读法”的提出,从朗读材料的选择到朗读训练的形式等方面,谈谈一己之见。
  
  一、从“集体”入手
  
  朗读有个人朗读、集体(小组)朗读等形式。推进朗读计划,笔者从指导集体朗读开始。集体朗读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开口读的勇气,又可以使训练面在单位时间内最大化,但是,比之个别朗读,集体朗读要读得好听很不容易。“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语气、用声和节奏”是朗读的七个技巧,他们一起共同完成朗读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但在指导小学生集体朗读中,笔者没有对学生作过多的理论讲解,而是重点抓好“停顿”、“重音”两个技巧的指导,“停顿”过关则显整齐,“重音”掌握就见情感。余下的是模仿,在聆听老师的、录音带的范读去具体领悟悟朗读的更多的技巧,
  1 “停顿”过关显整齐
  停顿,一般分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结构停顿。集体朗读要做到“异口同声”,必须首先解决停顿的问题。
  停顿指导一:从标点人手。
  集体朗读的指导中,笔者侧重于语法停顿的指导。先从指导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间人手:顿号停顿时间最短,逗号稍长,句号最长,段落之间比之句号,停顿时间又再长一点。
  停顿指导二:“句里断词”法,
  集体朗读时有一种现象:两个标点之间,学生读起来是一个个字的感觉,通俗地讲就是“唱读”。在解决“唱读”的问题上,我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脑海中有“词”的概念,明白每一个句子都是由词语组成的,所以要读出一个个词的感觉。如“那纤巧的云朵多像星罗棋布的蘑菇”。在注视文本的同时,大脑中就要有“那,纤巧的云朵,多像/星罗棋布的蘑菇”。这样的概念,读起来才会整齐。而整齐是集体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在一段时间里,笔者专门让学生练习“句里断词”——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尝试断开一个个词(词组)来,久之,集体朗读时学生就能达到基本一致的“断词”能力,一看就能读整齐了。
  停顿指导三:“扫视”朗读法。
  解决“唱读”难题,还有一个“绝招”——“扫视”朗读,让学生都当“新闻报道员”。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接触文本时,快速扫视文本后收回视线转向聆听者(老师或同学),将所见文字朗读出来。要求朗读要连贯,尽量减少眼光接触文本的次数和时间。
  眼球快速运动就是扫视。笔者正是利用“扫视”的原理,通过减少学生目视文本的时间,借助朗读。增强大脑皮层对“扫视”结果的巩固,在短时间内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人们说话时是不会有“唱读”现象的,用这个办法,在短时间内就能把学生的“唱读”毛病纠正过来,而且还促进学生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互化与积累。
  “扫视”朗读法的运用,使优美的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了朗读,爱上了写作;“扫视”朗读法让学生解放了眼睛,得以在朗读的同时观察聆听者的反应,验证声音的魅力。调整朗读的语气,引发对方的共鸣:“扫视”朗读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寻找到朗读的真正乐趣。
  2 “重音”掌握见情感
  指导集体朗读的第二个技巧是“重音”。朗读中,有意识的突出的最重要的字词叫“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一般情况下,能处理好“重音”问题,基本上朗读就能出感情了。
  怎么找出“重音”呢?怎么能让所有的学生基本能不约而同地判断出句子中的“重音”呢?
  “重音”指导一:找“眼睛”。
  笔者告诉学生:每个句子都有它的“眼睛”,你能找到它,并且能通过你的声音让听者感觉到它是“眼睛”,那么你就算会朗读了。一般短句的谓语,中心词的修饰语,有些代词,“把”字句的宾语,有些比喻词语等都可以当“眼睛”。还有那些能突出某些特殊的思想感情的词语也可以当“眼睛”。比如:“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中,“清澈见底”和“潺潺”这两个修饰词,就应当读“重音”。
  “重音”指导二:找“弱音”。
  相对“重音”技巧,笔者还提出要注意处理“弱音”,以衬托“重音”。让非重音处于较低的声音之中。重音处于较高的声音中。凡是“的”“地”“着”“了”等助词一般读“弱音”,要读得快而轻。如:“纤巧的云朵”中,“的”要读的又轻又快。通过“弱中见重”,体现重音的效果。
  
  二、还“个人”自由
  
  集体朗读有气氛,训练面大;个别朗读则重在学生个人对文本的感悟。在个别朗读的指导上。笔者一般结合课文理解,通过范读等形式进行随堂指导。鼓励学生个性感悟,个性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能读出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好的朗读。
  此外,笔者还通过多种媒体拓展学生的视野。有课文录音带、课件,朗诵爱好者的聊天室、著名网站“朗诵天地”等,其中“朗诵天地”中丁建华的《致橡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朗诵。丰富的资源为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技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撒“朗读”火种
  
  一年来,班集体朗读的材料除语文书外,还有同步阅读教材、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教科书。所有学生手头上共有的材料。都可以挖掘出好多适合朗读的文段。语文书中我们诵读名家名篇,我们也诵读单元导读、积累运用;同步阅读中师生放声陶醉在一篇篇一段段一句句美文中:品德、实践中不乏精彩的叙述,我们也一一朗读。
  课外的读物,如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笔者都通过投影、印发资料、上传班级博客等形式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读者》《格言》《意林》是师生的好友;杨红樱、曹文轩等儿童文学作家是班级的“常客”。
  每节课安排课前5分钟朗读,午读20分钟有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品德课往往“以读代讲”,每周五最后一节安排阅读和诗文朗诵……总之,每天都在放声朗读美文。
  
  四、收“朗读”硕果
  
  一年来,从朗读人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增强,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多人在报刊发表文章、在市、区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学生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遇到优美的词句,会情不自禁地吟读一番。班里每天的常规作业“见闻录”中,俯拾皆是孩子们优美的词句。走进一个新的朗读时代。使教学还原得简单而快乐。
其他文献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开头,主要取决于文体与主旨表达两个方面。因此,作为考场“命题作文”,我们以为采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最为合适,因为这种方法能充分保证文章主题切合命题要求。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怎样运用“开宗明义,篇首破题”的方法。   一、个性理解,释义破题   标题是单独的词语、短语的,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标题的基本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
期刊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人生的第一次苦难:奔走在“小康”和“困顿”之间    孩提时代本应是幸福的,回忆童年亦是美好的。但在鲁迅的记忆中,他的童年却遭遇到了人生的最初
期刊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柔、舒缓、婉约、曼丽,传唱、激宕一代代人,乃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文艺晚会,都是少不了的朗诵节目。持久不衰魅力“密码”究竟何在?其一恐怕是“轻轻”的韵味、“轻轻”的惆怅、“轻轻”的诉说、“轻轻”的节奏,在形似“轻轻”中,我们感到那“相见时难别亦难”情感的深沉。  康桥,乃作者“最心爱”的地方,为之写过三篇诗文:《康桥,再会吧》,早期
期刊
林芳的《老师,我爱你》是一篇反映当代校园生活、关注教育问题的小小说。作者用她那沉稳而又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今中学校园“特殊教育”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是校园师生常能见到而又尽力回避的话题。但是,作者敢于触及锋刃,揭示当今中学生青春萌动时期真实的心理感受和经历,教师怎样教育中学生抗拒心理与生理上的困扰,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青春期倾慕异性的心理和行为,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  作品以
期刊
析字联,是运用析拼法巧妙地将楹联中某些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制作成的联语。这种联语,既要保持楹联原有的对仗特点。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体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富于趣味性。拆拼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 拆字    拆字,即化整为零,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凤
期刊
计算日子,我不掰手指脚趾,也不撕日历,我总喜欢用月相作为衡量光阴的尺度。月,盈了又缺,缺了又盈,如此机械地周而复始。光滑的边缘被无止休地蚕食,而后又复原。它的命运好像早早就被安排好了,只是缺乏一种被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罢了。难怪总有人对月吟咏,对月感慨,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词如月,凉如水。明如镜。  总幻想自己就是天上的那个月亮,寂寞而迷惘。喜欢躲
期刊
我们已经忘记寻找  在异乡干渴的土地上  找不到一杯水的位置  我们失去了我们最初的语言  生命如泽,因此  我们注定迷恋沙洲上纷飞的荻花  思乡的佐料最好的就是月亮  我们只需要轻轻松松掉下几滴泪  而乡音遍体通明,缠绕不去  它在每个人的手腕清晰地游动  乡音作为故园的见证和原始居民  隆起于我们年轻而迷茫的额头  就着黄昏的路灯  掬一捧路过家乡的雨水  水在最初只是一截烟尘  风里来去的浪
期刊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作为汉乐府歌诗,这首《上邪》还是体现了民歌的典型特点,感情泼辣热烈,语言大胆率真。其别开生面的表达方式也历来为人称道。这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誓言。她指天为誓。要与心上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连举了五种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反转表达永不分离的决心,内心的感情像火山爆发,无可遏止。后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
期刊
中学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笔者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了一些心得。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水平,情感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如喜欢、爱好、反感、厌恶等情绪,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爱好,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当然,
期刊
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看,课堂是一种“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接受式、被动式、封闭式的弊端。而高中新课程倡导的语文课堂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新一轮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语文课堂教学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所谓“科学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