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力:出版业 儿子Pony 9岁10个月
行走轨迹: Pony4岁开始在三亚等地晃荡,跟随我们自驾贵州、东北。7岁参加“瑞士一家亲”竞选活动获胜,前往瑞士。8岁那年我们自驾房车从云南到老挝、泰国,全程18天。去年年初去斯里兰卡进行了一个深度游。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三进瑞士,其中两次参加蒙塔纳夏令营。去年暑假自驾游荷兰、瑞士、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全程34天。同年底,到南极。
骑马、射箭、游泳、做陶……在我儿子Pony的爱好里,排第一是做陶。每个周末我们都做陶艺,现在坚持两年多了。家里摆满了他的手艺:小碗、笔筒、花瓶、笔洗、烟灰缸等等,有细致的,有抽象形状的。为了探讨做陶这个事,我还跟他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手法,不是力求完美,而是顺势而为。“我也会急躁,不过时间很短。做出来了,特别有成就感。”他把陶罐送给广州的小朋友当生日礼物,在卡片上写,“这是我自己做的,你可以用它来喝水。”
按他说,只要你去体会,500年都有意思。他的梦想是,等有一天把这些“值钱的”卖出去,他就去一次景德镇,拜一位做陶师傅学艺。
2010年的春节,我们自驾到泰国班清。这个有近5000年历史的偏僻小镇,怎么给Pony讲解呢?我们去了博物馆,出来以后,游客会在旁边的陶瓷工场买些纪念品,他却入了神地看一件陶器的诞生:他蹲下身子,看师傅熟练拉坯,再到旁边看阿姨怎么描画班清的特有图案……离开班清,Pony手里多了两个陶罐:一只是教他学画的泰国妇女做的,一只是他自己做的半成品。这两只陶罐,还在我家的展柜上。回到北京,在陶艺吧里,他能一动不动地坐着,和泥、拉坯,很多次的推倒重来,泥坯才慢慢成形。手搭在泥巴上,一捏就是三个小时。冬天很冷,下课了整个手臂都是冰凉的。很多人会围观,他不分心。
无意加有心,居然画出一个孩子的陶艺梦,这才是旅行最大的收获。
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在欧洲自驾。说老实话,除非你是美术、历史范畴的爱好者,不然你很难跟孩子去解说这些厚重的东西——他不排斥你跟他讲解,但实际上他没听懂。巴黎之行我耍了个心机:先去蓬皮杜艺术中心,孩子对造型和表现形式夸张的东西容易感兴趣。等他稍微兴奋一点,就奔卢浮宫。他肯定不会先找“镇馆三宝”(《蒙娜莉莎的微笑》、双翼胜利女神、维纳斯雕像),而是随着兴趣转悠。因为之前在荷兰梵高博物馆,听着耳机讲解,他坐在那里看过《吃土豆的人》。在卢浮宫,Pony很容易就认出了梵高的画,“怎么天变明亮了?”我们于是跟他讲,《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在9月的荷兰绘画的,地形和气候导致天空会很灰,法国的气候不一样,光线不同了。Pony就知道,光线的不同会对画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花很长时间在卢浮宫的书店看书,最后买了1000多块的书,都是Pony挑的。这段旅行没有因为回国而终止,孩子带着兴趣在拓展他的阅历。
Pony去年到南极,他跟老师请假不参加期末考。请假的理由可能是最大胆刺激的,“我去南极上课。”很多朋友会不理解我为什么带他去?在我看来,是趁他现在还有玩的时间,还有没被禁锢的思想,多带他看世界。如果有一天,他面临一个选择,他的选择跟我们预期的不一样,我们会很高兴,因为他勇于选择,另辟蹊跷。旅行中,孩子能“学到了什么”,效果并不立竿见影,但它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接触世界的动力,变得开朗、幽默、体贴。过了安检以后,他会帮团友拿行李车;在飞机上,有个2岁多的孩子特别吵闹,他就去叫他玩游戏,怎么协调手指,整个机舱终于可以安静下来;在斯里兰卡,Pony深切体会到爸爸因为英语不灵光造成的不便,就跟爸爸提议:你给我100美元,我给你上10堂口语课。他果真安排了,第一节课是“如何呼唤我们的司机(爸爸就是这样迷路的)”;第二节课是“如何点饮料”,Pony跟他爸说,“你要喝啤酒就叫beer。”后来想了想,又补充,“算了你还是别喝beer了,贵,你就要free water吧。”
我从小身体不强壮,所以绝对算不上是驴妈妈,但是因为带孩子出去,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选择,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在南极,虚弱的我在犹豫着该不该登那座冰山时,Pony劝我,“妈妈,我们不去也行的。”他让我感受到放手的释怀。Pony不会纠结于错失的风景。他总是说,妈妈,我们真幸运啊!看到了这个,也看到了那个。所以,带孩子旅行改变的不止是孩子,还有我。Pony,真正幸运的其实是带着你旅行的我们。
结婚16年,Pony10岁,带他走过7个国家。开始时,我们想引他看世界,现在才发现,是世界借由他的眼睛和心灵真正来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一家三口的眼睛才可能把它看全。
行走轨迹: Pony4岁开始在三亚等地晃荡,跟随我们自驾贵州、东北。7岁参加“瑞士一家亲”竞选活动获胜,前往瑞士。8岁那年我们自驾房车从云南到老挝、泰国,全程18天。去年年初去斯里兰卡进行了一个深度游。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三进瑞士,其中两次参加蒙塔纳夏令营。去年暑假自驾游荷兰、瑞士、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全程34天。同年底,到南极。
骑马、射箭、游泳、做陶……在我儿子Pony的爱好里,排第一是做陶。每个周末我们都做陶艺,现在坚持两年多了。家里摆满了他的手艺:小碗、笔筒、花瓶、笔洗、烟灰缸等等,有细致的,有抽象形状的。为了探讨做陶这个事,我还跟他做了一次面对面的访谈,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手法,不是力求完美,而是顺势而为。“我也会急躁,不过时间很短。做出来了,特别有成就感。”他把陶罐送给广州的小朋友当生日礼物,在卡片上写,“这是我自己做的,你可以用它来喝水。”
按他说,只要你去体会,500年都有意思。他的梦想是,等有一天把这些“值钱的”卖出去,他就去一次景德镇,拜一位做陶师傅学艺。
2010年的春节,我们自驾到泰国班清。这个有近5000年历史的偏僻小镇,怎么给Pony讲解呢?我们去了博物馆,出来以后,游客会在旁边的陶瓷工场买些纪念品,他却入了神地看一件陶器的诞生:他蹲下身子,看师傅熟练拉坯,再到旁边看阿姨怎么描画班清的特有图案……离开班清,Pony手里多了两个陶罐:一只是教他学画的泰国妇女做的,一只是他自己做的半成品。这两只陶罐,还在我家的展柜上。回到北京,在陶艺吧里,他能一动不动地坐着,和泥、拉坯,很多次的推倒重来,泥坯才慢慢成形。手搭在泥巴上,一捏就是三个小时。冬天很冷,下课了整个手臂都是冰凉的。很多人会围观,他不分心。
无意加有心,居然画出一个孩子的陶艺梦,这才是旅行最大的收获。
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在欧洲自驾。说老实话,除非你是美术、历史范畴的爱好者,不然你很难跟孩子去解说这些厚重的东西——他不排斥你跟他讲解,但实际上他没听懂。巴黎之行我耍了个心机:先去蓬皮杜艺术中心,孩子对造型和表现形式夸张的东西容易感兴趣。等他稍微兴奋一点,就奔卢浮宫。他肯定不会先找“镇馆三宝”(《蒙娜莉莎的微笑》、双翼胜利女神、维纳斯雕像),而是随着兴趣转悠。因为之前在荷兰梵高博物馆,听着耳机讲解,他坐在那里看过《吃土豆的人》。在卢浮宫,Pony很容易就认出了梵高的画,“怎么天变明亮了?”我们于是跟他讲,《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在9月的荷兰绘画的,地形和气候导致天空会很灰,法国的气候不一样,光线不同了。Pony就知道,光线的不同会对画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花很长时间在卢浮宫的书店看书,最后买了1000多块的书,都是Pony挑的。这段旅行没有因为回国而终止,孩子带着兴趣在拓展他的阅历。
Pony去年到南极,他跟老师请假不参加期末考。请假的理由可能是最大胆刺激的,“我去南极上课。”很多朋友会不理解我为什么带他去?在我看来,是趁他现在还有玩的时间,还有没被禁锢的思想,多带他看世界。如果有一天,他面临一个选择,他的选择跟我们预期的不一样,我们会很高兴,因为他勇于选择,另辟蹊跷。旅行中,孩子能“学到了什么”,效果并不立竿见影,但它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接触世界的动力,变得开朗、幽默、体贴。过了安检以后,他会帮团友拿行李车;在飞机上,有个2岁多的孩子特别吵闹,他就去叫他玩游戏,怎么协调手指,整个机舱终于可以安静下来;在斯里兰卡,Pony深切体会到爸爸因为英语不灵光造成的不便,就跟爸爸提议:你给我100美元,我给你上10堂口语课。他果真安排了,第一节课是“如何呼唤我们的司机(爸爸就是这样迷路的)”;第二节课是“如何点饮料”,Pony跟他爸说,“你要喝啤酒就叫beer。”后来想了想,又补充,“算了你还是别喝beer了,贵,你就要free water吧。”
我从小身体不强壮,所以绝对算不上是驴妈妈,但是因为带孩子出去,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选择,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在南极,虚弱的我在犹豫着该不该登那座冰山时,Pony劝我,“妈妈,我们不去也行的。”他让我感受到放手的释怀。Pony不会纠结于错失的风景。他总是说,妈妈,我们真幸运啊!看到了这个,也看到了那个。所以,带孩子旅行改变的不止是孩子,还有我。Pony,真正幸运的其实是带着你旅行的我们。
结婚16年,Pony10岁,带他走过7个国家。开始时,我们想引他看世界,现在才发现,是世界借由他的眼睛和心灵真正来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一家三口的眼睛才可能把它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