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ssdd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治中动态心电图的应用。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将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经过比对得出结论,10d时间内冠脉造影与动态心电图的统计数据对比无意义,P>0.05,并且多支病变病例数>单支病变病例数,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文主要研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并将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以说明其有效性和价值,再加上其价格低廉与无创无痛等特点,值得在临床诊断冠心病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70-01
  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中,心电图的应用实践时间较早,它是诊断冠心病最基本、最常规的治疗手段,心电图与其他治疗方式比较,其具备普及性高、便于使用等优势,如患者病情出现异常波动,心电图能够快速捕捉异常情况,并连续对患者心电活动进行反复监测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 起初心电图仅能记载某时间段数秒至数十秒内心电活动情况,但动态心电图可以对患者心电活动进行24小时至72小时连续记录,其效果优于传统心电图,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笔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7例,女性患者人数为53例,患者年龄从32岁-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8.43±2.45岁,10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症状,如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疲乏、头昏等症状中一种或几种,经过诊断,100例患者均排除心肌病和心肌梗死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患者阳性确认率和不同病变支数确诊率,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其后将分析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数据差异。
  1.3 统计学: 本次临床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5.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差异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有意义。
  2 结果
  分析100例患者于10d内冠脉造影与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结果,统计发现冠脉造影与动态心电图的统计学比较P>0.05无意义,单支阳性的检测准确率为90.00%,双支阳性的准确率为93.80%,均比冠脉造影低,但是在多支阳性检验中的准确率却为100.00%,由此可知多支检验准确率由于双支及单支检验,统计学差异比对P<0.05有意義。
  3 结论
  DCG中文名称动态心电图,该诊断技术的面世时间为1949年,首创机构Holter,因此动态心电图又被成为Holter心电图[1]。在20世纪末期国外很多国家就已经广泛应用动态心电图,其应用历史仅40年,而在我国,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仅有10多年,虽然我国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时间较短,但动态心电图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确实十分快速的,由起初的磁带记录转变为双导、单导记录也仅是几年间的事情。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24小时至72小时记录患者心电活动的过程,目前用的最多的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其中包括睡眠、学习、工作、饮食、娱乐等时间内心电图的波动数据[2],可以诊断常规心电图不易被发觉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症状,是确定诊断结果、观察疗效以及病情演变的重要依据。动态心电图能够于连续采集心脏活动数据中编制规律表,可以在1d时间内记录近10万次心脏搏动信号,能够有效提高心脏病的持续性诊断效果,其包括心肌短暂缺血、一过性心律失常等内容,因此,使得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被不断扩大。动态心电图能够对较常出现的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与鉴别,能记录1至3d时间内患者的心脏活动态势,这是心电图的主要优势,传统心电图无法记录连续性的心脏活动规律,最多只能在静息时记录几十次的心动周期波形,而动态心电图则可以实现连续1至3d检测心脏心动周期波形,为诊断及预测冠心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主要研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并将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较高,该治疗方法具备价格低廉、无痛无创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治疗冠心病中积极应用与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楚容. 579例老年冠心病动态心电图观察[J]. 当代医学,2013,20:34-35.
  [2] 张文博,李跃荣主编.心电图诊断手册第三版.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20例患者均予以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20例均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在治疗后随访六个月,分别比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近两年来收治的88例白内障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有效的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研究组,各组患者44例,研究组使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囊内摘除术治疗。总结分析对照组以及研究组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以及前后治疗临床结果。结果:在手术完成之后,两组患者的的视力情况均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很明显研究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电子喉镜在耳鼻喉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对968例耳鼻喉科疾病患者通过电子喉镜进行诊治。结果:968例耳鼻喉科疾病患者均通过顺利检查;结论:电子喉镜是一种新型喉部疾病诊断工具,可曲性、导光性能好,视野广且清晰,能早期发现、诊断喉部病变,其最大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图像效果,可通过电脑保存图像,因此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2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的差异。 结果:恶性血液病组的CD3+、CD4+、CD4+/CD8+、CD3+CD16+CD56+T淋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除术.4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14min.平均出血量211m1。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外科操作;腹腔镜;子宫内膜癌  【中图分类号】R737.33 【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髓质海绵肾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髓质海绵肾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显示肾髓质内多发斑点状、斑片状钙化影,位于肾小盏外缘,呈散在、花瓣样、类环形及簇状排列;2例肾髓质内集合管囊状扩张,呈花瓣样排列。增强扫描可见钙化周围的集合管内造影剂聚集,造成钙化影增大的假象;扩张的肾集合管内可见造影剂充盈。结论:CT对显示髓质海绵肾结石较敏感,并能显示肾髓质内集合管的扩张。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采用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观察组的患者行腹腔镜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对照组的患者行传统的开腹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施行的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的施行了手术,观察组患者的住院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高血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心电图检查,以血钾浓度为依据,进一步对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4例血钾浓度为5.5~7.0mmol/L,10例心电图异常。20例血钾浓度7.0~8.5mmol/L,12例心电图异常。12例血钾浓度为8.5~10.0mmol/L,10例心电图异常。4例血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阑尾切除的患者736例,其中LA组329例,OA组40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A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管使用率、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镇痛药使用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梗阻,切口疝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患者CT检查的临床价值及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22例,临床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T检查,总结临床资料。结果:经CT检查全部22例中,其中有 12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4例阑尾炎坏疽、穿孔患者,3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3例烂尾脓肿患者. 对比分析CT与穿刺确诊的准确率,CT诊断11例患者确诊准确率为100%,穿刺诊断11例患者准确率为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