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身边嚷着“腰酸背痛”的朋友特别多,上医院一查,都是手机“刷屏”惹的祸。也难怪,一睁眼,刷屏,闭眼前,还是刷屏。刷屏惹的祸还不止体肤之痛,更戳中了不少“老媒体”人的心。
这里的“老”是相对于如今来势汹汹的“新媒体”。这几日,又有某著名女主播的辞职信在微信圈广为转发,再次让人心生疑虑:“老媒体”真的要被打败了?或者说,“纸媒”阅读的时代渐行渐远了?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阅读的习惯,看报,上APP;读书,用kindle。难道报纸、杂志乃至图书,都将会变成人们生活中的记忆、符号?去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一场“手制书”展览令人印象深刻。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以手工制作书籍,无声地传达出对“书”——更准确地说,是对“纸”的眷念。
不光艺术家如此,身边不少收藏家也在行动。潘先生是一位藏书家,爱书之人对“残纸破叶”有天然的偏爱,手制书、手制藏书票便是他一份独有的情怀。由先生热衷老广告,在“没有微信就没有朋友”的当下,他却孑然一身,说道:“玩微信不如玩老广告”,这种“抗拒”反倒显出一份对“纸”的固执。
眷念也罢,固执也罢,无非想表达出一个意思:“纸媒”不会玩完。因为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乐于享受“纸”这种媒介所带来的愉悦。于他们而言,一份好报,一本好刊,一本好书,都是一种珍藏,它们远比握在手里的电子读物更为沉甸。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去年年末的一次聚会。中国收藏杂志15周年论坛活动上,我们将“源创力”奖项颁给了那些与我们一起同行的老作者们。是他们,用一个个跳跃的文字,谱写着历史的厚度;是他们,为文化传承而奔走,坚信阅读能丰富内心、充实品质。
所以,尽管现在耳边时常会听到一些刺耳的消息——某某杂志停刊了,某某报业开始卖水果了……但我仍然坚信,一本注重原创与品质的杂志,不会退出“爱纸之人”的心怀与视野,哪怕仅仅作为一种珍藏。
“刷屏”流行的日子,是祸,也是福。
这里的“老”是相对于如今来势汹汹的“新媒体”。这几日,又有某著名女主播的辞职信在微信圈广为转发,再次让人心生疑虑:“老媒体”真的要被打败了?或者说,“纸媒”阅读的时代渐行渐远了?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阅读的习惯,看报,上APP;读书,用kindle。难道报纸、杂志乃至图书,都将会变成人们生活中的记忆、符号?去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一场“手制书”展览令人印象深刻。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以手工制作书籍,无声地传达出对“书”——更准确地说,是对“纸”的眷念。
不光艺术家如此,身边不少收藏家也在行动。潘先生是一位藏书家,爱书之人对“残纸破叶”有天然的偏爱,手制书、手制藏书票便是他一份独有的情怀。由先生热衷老广告,在“没有微信就没有朋友”的当下,他却孑然一身,说道:“玩微信不如玩老广告”,这种“抗拒”反倒显出一份对“纸”的固执。
眷念也罢,固执也罢,无非想表达出一个意思:“纸媒”不会玩完。因为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乐于享受“纸”这种媒介所带来的愉悦。于他们而言,一份好报,一本好刊,一本好书,都是一种珍藏,它们远比握在手里的电子读物更为沉甸。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去年年末的一次聚会。中国收藏杂志15周年论坛活动上,我们将“源创力”奖项颁给了那些与我们一起同行的老作者们。是他们,用一个个跳跃的文字,谱写着历史的厚度;是他们,为文化传承而奔走,坚信阅读能丰富内心、充实品质。
所以,尽管现在耳边时常会听到一些刺耳的消息——某某杂志停刊了,某某报业开始卖水果了……但我仍然坚信,一本注重原创与品质的杂志,不会退出“爱纸之人”的心怀与视野,哪怕仅仅作为一种珍藏。
“刷屏”流行的日子,是祸,也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