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惹的祸?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e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身边嚷着“腰酸背痛”的朋友特别多,上医院一查,都是手机“刷屏”惹的祸。也难怪,一睁眼,刷屏,闭眼前,还是刷屏。刷屏惹的祸还不止体肤之痛,更戳中了不少“老媒体”人的心。
  这里的“老”是相对于如今来势汹汹的“新媒体”。这几日,又有某著名女主播的辞职信在微信圈广为转发,再次让人心生疑虑:“老媒体”真的要被打败了?或者说,“纸媒”阅读的时代渐行渐远了?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阅读的习惯,看报,上APP;读书,用kindle。难道报纸、杂志乃至图书,都将会变成人们生活中的记忆、符号?去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一场“手制书”展览令人印象深刻。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以手工制作书籍,无声地传达出对“书”——更准确地说,是对“纸”的眷念。
  不光艺术家如此,身边不少收藏家也在行动。潘先生是一位藏书家,爱书之人对“残纸破叶”有天然的偏爱,手制书、手制藏书票便是他一份独有的情怀。由先生热衷老广告,在“没有微信就没有朋友”的当下,他却孑然一身,说道:“玩微信不如玩老广告”,这种“抗拒”反倒显出一份对“纸”的固执。
  眷念也罢,固执也罢,无非想表达出一个意思:“纸媒”不会玩完。因为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乐于享受“纸”这种媒介所带来的愉悦。于他们而言,一份好报,一本好刊,一本好书,都是一种珍藏,它们远比握在手里的电子读物更为沉甸。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去年年末的一次聚会。中国收藏杂志15周年论坛活动上,我们将“源创力”奖项颁给了那些与我们一起同行的老作者们。是他们,用一个个跳跃的文字,谱写着历史的厚度;是他们,为文化传承而奔走,坚信阅读能丰富内心、充实品质。
  所以,尽管现在耳边时常会听到一些刺耳的消息——某某杂志停刊了,某某报业开始卖水果了……但我仍然坚信,一本注重原创与品质的杂志,不会退出“爱纸之人”的心怀与视野,哪怕仅仅作为一种珍藏。
  “刷屏”流行的日子,是祸,也是福。
其他文献
曾翔等人退会的前提是之前已经加入,而且加入得比较积极踊跃。曾翔先生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名也有了,利也有了,所以“吼两声,叫几声”也就有了更多的叫好和附和者。可是他熬了这么久,没想到居然理事的名单里也没有他的身影,更谈不上主席、副主席。估计他也没想过主席的位子,至少现在时机尚不成熟,但副主席的位子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所以退了也罢,清清静静地做些读书写字的功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看曾翔在边写边吼
期刊
具有350年历史的斯宾克近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总成交额逾1亿港元,多件拍品均大幅超过最高估价成交。其中,“水原明窗海关邮集”专场成交额高达8400万港元,创下亚洲历来单场邮票拍卖最高成交额记录。  据了解,“水原明窗海关邮集”专场人气爆棚,现场竞投十分激烈。专场拍品都源于日本著名邮学家水原明窗,他的收藏汇聚了众多中国邮政重量级珍品,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海关邮政的演变与发展。  在该专
期刊
提到中国书法,人们自然会想到“二王”父子以及在其后相继出现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宋四家”、赵孟、“吴门四家”等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演绎与传承,才形成了一部辉煌绚烂的书法史。他们所创作的大量杰出作品也自然成为展现其艺术魅力最直接的方式,供后世瞻仰和追慕。《神龙兰亭》、《褚摹兰亭》、《快雪时晴帖》、《中秋帖》、《自叙帖》、《苦笋帖》、《张好好诗》、《韭花帖》、《黄州寒食帖
期刊
法治社会中,对于一家机构或者某个团体的监管责任,并非仅仅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就能“安之大吉”。于是,理事会适时出现,成为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名词。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试水理事会制度,目的无非两个:一是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管理中来;二是帮助博物馆摆脱资金困扰等“短板”,从而迎来更好的发展。  从这两层意义上分析,博物馆、尤其是国有博物馆有了理事会,当然是好事。首先,这意味着一种思维的转变。长期以
期刊
2015年12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中直系统以及港澳台地区的400余名书法工作者代表参加了会议。而在这次会议上,最为引人瞩目的当数新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机构的诞生。  据介绍,本次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95人组成的中国书协新一届理事会和由15人组成的新一届主席团。苏士澍当选为中国书协第七届主席,王丹、毛国典、包俊宜、刘金凯、刘洪彪、
期刊
古董核螺,通体洁白,有流线般的线条,就像这把以一条曲线为造型主线的紫砂壶,那么凝练,却又似乎蕴藏着道不尽的内涵,彰显着另一种张扬。  上世纪80年代,准确说是1988年,一把最终被命名为《曲》壶的紫砂“变脸”之作,一问世就引发了中国紫砂界罕见的热议。正是这把完全颠覆了紫砂传统观念和欣赏眼光的紫砂大器,让两位合作者一壶名盛。其实,无论是设计者张守智还是制作者汪寅仙,早已是陶瓷界的大师级人物。有意思的
期刊
近段时间以来,几桩有关名人物品的拍卖事件又开始在舆论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吴祖光的赠书、屠呦呦的书信、梅艳芳的内衣……名人物品上拍更容易引发关注,因此这样的拍品受到拍卖公司的青睐并不难理解。不过,当拍卖遭遇伦理道德上的质疑,甚至与归属、侵权、隐私等等法律名词不期而遇,事情自然就不会如想像中那般简单了。  例如前不久,吴祖光捐给北京戏曲学校(即现在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赠书出现在一家拍卖公司的秋拍
期刊
最近有句话很流行,叫“主要看气质”,起源是一众网友跟风明星专辑宣传照,在社交软件上晒个人“气质照”的接龙游戏。道理也很浅显:人美不美不光看五官,气质更重要。  实际上,这一流行语用在博物馆理事会的成立上也有着一定的意味。对于国内的文博机构,特别是国有博物馆来说,理事会是近几年陆续兴起的一个新名词,目的在于助力文博机构的发展。毋庸置疑,理事会制度的推行值得鼓励,不过话说回来,能否坚持长久、做得更实际
期刊
因为书画代表中国文化的方向,与作家协会和其他兄弟协会是一样的,所以去官化的可能性不大。书协不同于民间的一些其他组织,它是中国文化的前沿,是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中央十分重视,也对艺术家提出了很多要求。作为艺术家,要植根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走到人民中去,为人民创作。期待新一届主席团和理事会担负起新的责任,牢牢把握传统书法精神,为国家留下一批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奏响“中国梦,书法梦”的时代最强音
期刊
书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在当代似乎成了“奢侈”。在我们周围,似乎每个人都了解书法,但又都并不真正明白它的历史与现状。  贡布里希有一个颇为有趣的观点,他提出在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若推而广之,可以得到“现实中根本没有书法这种东西,只有书法家”的结论。如果想了解书法,或许从书写者的角度开始是一个最好的途径。而了解诸多不被大家熟知的书写者,更容易让我们感知书史背后那永不停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