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全面發展,终身发展具有奠定自用。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那么如何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呢?就成了小学中年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第一,精读与浏览。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精读,不仅要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深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经过自己消化理解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最后还要区分出需要背诵记忆的部分和需要学会应用的部分,并努力达到记忆和运用的要求。小学生经常阅读的报刊、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课外读物,可采用浏览的方法,但对其中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可适当采用精读的方法,作点摘录,写点心得。
第二,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的方法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例如,在学习“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时,我们要教学生首先理解“名”在这里是“名声”的意思。由此还可联想到“名”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孙山”的“名”等。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第三,质疑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边读边质疑、释疑,使学习成为自我“生疑——知疑——释疑”的矛盾转化质疑的要领,即质疑的内容必须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质疑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第四,文章类型学习法:就是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教授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一是写人文章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理解人物形象;二是记事文章的学习,主要是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基础上,认识事情所反映的意义;三是写景状物的文章的学习,主要通过抓数量、形状、功能等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
第五,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带“贝”旁的字与金钱有关;带“忄”旁的字与心理活动有关;带“言”旁的字与语言有关等等。这样就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学生自学识字、辨字、释义、辨义的基础。这样,学习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
第六,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积累有用的资料。小学生常用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有书面笔记和摘录笔记两种,有时也用列提纲、写概要、写心得等形式。
三、加强训练,指导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五写”的五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 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五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
四、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自学精神”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我们要树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意识,用心地去引导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第一,精读与浏览。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精读,不仅要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深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经过自己消化理解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最后还要区分出需要背诵记忆的部分和需要学会应用的部分,并努力达到记忆和运用的要求。小学生经常阅读的报刊、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课外读物,可采用浏览的方法,但对其中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可适当采用精读的方法,作点摘录,写点心得。
第二,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的方法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例如,在学习“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时,我们要教学生首先理解“名”在这里是“名声”的意思。由此还可联想到“名”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孙山”的“名”等。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第三,质疑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边读边质疑、释疑,使学习成为自我“生疑——知疑——释疑”的矛盾转化质疑的要领,即质疑的内容必须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质疑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第四,文章类型学习法:就是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教授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一是写人文章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理解人物形象;二是记事文章的学习,主要是在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基础上,认识事情所反映的意义;三是写景状物的文章的学习,主要通过抓数量、形状、功能等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
第五,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带“贝”旁的字与金钱有关;带“忄”旁的字与心理活动有关;带“言”旁的字与语言有关等等。这样就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学生自学识字、辨字、释义、辨义的基础。这样,学习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
第六,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积累有用的资料。小学生常用的读书笔记形式主要有书面笔记和摘录笔记两种,有时也用列提纲、写概要、写心得等形式。
三、加强训练,指导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五写”的五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 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五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
四、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自学精神”
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所谓“自学精神”是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具备自学能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而决不中止自学的一种意志品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须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我们要树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意识,用心地去引导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