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hd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黄是我喂的一只老母鸡。
  母鸡大都喜欢炫耀,下了蛋就“咯咯嗒嗒”大叫一通,唯恐人们不知道。想想也怪不得母鸡,母鸡会下蛋,而且鸡蛋比鸭蛋、鹅蛋、鹌鹑蛋,甚至比天鹅蛋幸运。当年,一位外国女士,是钱钟书先生的粉丝,读了先生的书,就想见一见先生。先生不想见,就说:“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呢?”也就顺嘴那么一说,意思是书好就可以了,没必要见那位写书的人。于是这句话便成了鸡蛋的荣耀,也成了母鸡的荣耀,更成了中外皆知,妙趣横生的经典名句。
  我奶奶不识字,不知道钱老夫子,也不那么想。小时候有几年时间,父母在外地工作,我跟着奶奶生活。鸡是家的小银行,鸡屁股就是家里小小取钱机。称盐、灌醋、打酱油,女孩子买个红头绳,男孩子买个小人书,针头线脑儿、小东小西都靠母鸡们的辛勤劳动。母鸡们索求不多,而且自食其力,像人一样土里刨食。白天在房前屋后、坑边沟沿和田间地头吃虫子、叨小草,寻烂菜叶子、觅残羹剩饭。晚上各回各家,有鸡窝住鸡窝,没鸡窝扑棱飞到树杈上。刮风下雨、酷暑严冬,人们只关心母鸡下不下蛋,公鸡长得肥不肥,没人管它热冷。多亏造物主给鸡们一副好身骨,除了鸡瘟,不感冒不头疼没病没灾,泼皮得很。
  我奶奶不但要鸡蛋,还要记着鸡蛋的娘是哪个鸡。有时候,还会“借鸡”教育我们,说些“是鸡都有两个爪,到哪儿都能挠把食”的人生道理,也蛮有意思。
  计划生育是国策,是那个年代头等大事,但计划生育不包括鸡们,也不计划鸡们。对鸡而言,可以超生。生得越多越好,越多对人类贡献越大。不交罚款,不搞结扎,也不会被抓住做人流。下蛋季节一天一个,偶尔会生个双胞胎。也有的怕下力,吃得不少,三两天才下一个蛋。甚至有时闹罢工,干脆一个蛋不下。更可气的是,有的鸡装模作样卧在窝里,一副要下蛋的样子,却又不下蛋。出鸡窝时还会像下过蛋的鸡一样,大摇大摆、昂首阔步“咯咯咯嗒”地叫,乡下土语称之为“唠窝鸡”。哪个鸡勤快,哪个鸡怕下力,奶奶清楚得很。怕下力的鸡,有两个结局:一是赶集卖掉换钱,也许还能苟延残喘在人间多晃悠几天,多享受几天做鸡的乐趣;二是过年过节或有稀客来时,被抓起来扭着脖子,一刀下去成了待客的美食。能下蛋又下得勤的鸡,奶奶舍不得卖,也舍不得吃。
  也有被冤枉的鸡。
  那就是大黄。因为它披着一身金灿灿的羽毛,所以我就叫它大黄。放学回家,只要“咕咕”喊两声,它就会朝我跑过来。如果我把嘴里正吃的热红薯吐一点儿给它,它会飞快地先在地上啄几下,再抬头四处张望,生怕被别的鸡们抢了去,吃得津津有味。圆圆的眼珠骨碌骨碌地看着我,活像两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头朝前一昂一昂的,脖子上的羽毛泛着光亮,软茸茸的十分有趣。
  我喜欢大黄,是因为它太漂亮了。在我眼里是鸡中美女。奶奶喜欢大黄,是因为它下蛋多,勤快得很。大黄是奶奶从挑着箩筐走乡串户,卖鸡娃的人手里拿来,喂大再交钱俗称“打仗”的。大黄争气,从第一次下蛋开始,每天一个,从不落空。有句歇后语叫着“一个鸡子下俩蛋——俗屁眼子”,是挖苦人说话唠叨的。但谁家能有这样的鸡,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喜欢的大黄,就是众多母鸡中不可多得的“战斗机”。隔三岔五,一天下两个蛋,也是常有的。于是,奶奶喂鸡时便有了偏心眼,会多喂它一点儿。喂它时其他鸡围上来抢食,赶走它们便是我的事。每到这时候,大黄仿佛通人性,好像知道我在守护着它,吃的时候不再东张面望,会啪啪啪加快啄食速度,好让我快点放下手中棍子写作业去。
  有一回,大黄又下了俩蛋。我说:“奶呀奶,鸡屁眼那么小,蛋是咋下出来的呢?”奶奶拍拍刚从地里刹芝麻沾裤腿上的泥,叹口气说:“母鸡和女人一样都命苦,女人生三两个孩子就过了三两回鬼门关,鸡更苦呢!”
  只是大黄在第三个年头该下蛋时,却找不到它的蛋了。
  它的生活一如既往,白天和其他鸡们一起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觅食,听见它“咯咯咯嗒”地叫,我在家时奶奶就喊我去拾鸡蛋。但我却找不到鸡蛋,鸡蛋就像长了翅膀,不翼而飞。
  一回两回,十回八回。是被老鼠偷吃了?是被黄鼠狼叼走了?是被外人拿走了?奶让我多留点意,看紧大黄,别让它把蛋下到别人家里,变成“丢蛋老母鸡”。但我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每天日头照样升起,每天大黄照样和其他鸡们在院里走来走去。只是大黄连“咯咯咯嗒”的叫声也没有了,也总见不到鸡蛋,而且有时会和我捉迷藏、玩失踪,隔好长一会儿找不着它的影子。大黄再往奶奶跟前凑时,奶奶便来了气,扬起手中纳的鞋底朝鸡一晃,吓得大黄一惊,扭头便跑,自然也没有了偏心食吃。奶奶在大黄眼里,大概是个慈眉善目对它很好的人。大黄不明白,奶为啥会讨厌它,突然就不给它好脸子呢?
  没过几天,舅老爷来走亲戚。娘家人来了,奶奶高兴得很。老早就磨好了刀,系上了围裙,让我去逮大黄。我第一次没听奶的话,眼泪汪汪地望著奶奶说:“奶呀奶,咱不杀大黄好吗?要杀就杀那只只会喔喔乱叫,不会下蛋的红公鸡吧?”奶摇摇头说:“红公鸡许给你石头爷派大用场了。你那水怪大哥下月初六娶媳妇哩!”说完这话,就自己去抓大黄,走着嘴里念念有词:“小鸡小鸡你莫怪,你是阳间一盘菜!”
  也就在半下午,大黄的肉在胃里还没消化完,屋后过道里忽然“叽叽、叽叽”出来一群鸡娃,绒乎乎、圆墩墩,像小棉花团似的,尚不知道怕人。大概是饿了,东看看西看看,看到地上能吃的东西就啄,乳黄色的小嘴啄一下,就像小孩子拜年磕头一样怪喜欢人。
  正和舅老爷唠嗑的奶奶愣怔了一下,马上明白了什么,颤巍巍地迈着小脚向屋后跑。我也跟了过去。家里屋后,是窄窄一溜盖房时留下的滴水,一头被墙堵死,一头可以出入。在一蓬草丛里,还有两个鸡娃见人过来,眼珠滴溜溜乱转,似乎在问:“娘去哪儿了?恁是弄啥哩?”
  责任编辑:秀 丽
  美术插图:方楚雄
其他文献
从我记事起,外婆总“教育”外公,而外公总是笑笑。  一次,他买菜忘记用了多少钱,外婆就数落他:“真是的,这么大个人了,连买菜用了多少钱都忘记了,你这记性真……”外婆数落之后就渐渐忘了,而外公,好像着了迷一样,每天非把买菜钱记录下来,一天不落,连一分一角都清清楚楚。可外婆又说:“你每天掉进‘钱眼’里了,我真不想说你,唉,你每天净记这东西了,我是让你记着,没有让你一分一角都记着啊!”外公只是笑笑,他依
期刊
春联,故乡称“门对”“对子”,以往年逢  此节,腊月二十七八,家里就要写对子贴对子。写对子自然是我来写,贴对子则是父亲带着我和弟弟贴。对子写起来并不简单,首先是内容讲究,小时候,我喜欢挨家挨户地看人家门上贴的什么字,发现大多人家喜写“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春回大地,福满人家”。除 了常见的对联和福字,各家还有各家特别的发挥。比如做生意的,要写几个民间流行的合体字,诸如“日进斗金”“招财进宝” “
期刊
悟义兄重情,每次文人邀约,总是他声言买单,且毋庸置疑。以至次数一多,受邀的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一次饭局,我说,乔总,风水轮流转,也该轮到我一把了吧?悟义兄淡然一笑,一句“我比你有钱”,竟令我一时语塞。  夏日的一天,悟义兄打来电话,说晚上约几个好友小聚。我说,好啊,去哪儿?他说,到奥体那边的海鲜自助。我不禁一愣, 印象中,他对海鲜不感兴趣,常说,到酒店吃饭,一碗清汤面足矣。我下意识地说,这也太破
期刊
腊月二十二日晚上,我在床上翻了一夜“烧饼”,一晚上没睡着。  睡不着,怎么能睡着呢?明天就二十三啦,离年下只有七天时间,家里就这一百多块钱,四口之家,年怎么过呀?还有那么多的亲戚,年前年后都得去看望。一家按二十元算计,也得一百多元。不去吧,有些上年纪的人,身体又不好,好长时间没见过面,去吧,又真去不起。家里就那点家底,就是自己不吃不喝,也不够。去借钱吧,不想张嘴不说,去跟谁借呢?  越愁越显时间过
期刊
徐州很古,是华夏九州之一,有六千多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有“东方雅典”之美誉。雅典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产生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先哲、诗人、剧作家,还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雅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当之无愧。拿徐州和雅典类比,我并不喜欢,似有沾光之嫌。但如果稍微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徐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几乎是全方位的,和世界上任何一座古城相比,都毫不逊色。仅仅历史悠久还不能说明
期刊
我们老家在蓝田县小寨乡余家沟,二姐比我大14岁,是我们家五朵金花之一,叫王敏花。  我出生的那一年,二姐正在读初中。农村重男轻女。舅舅说,不让二姐上学,回家照顾我。二姐非常生气,她脑子很聪明,在班里学习成绩也在前几名,为此,好长时间不理舅舅。她坚持读完了初中,可是高中还是没有读成。1974年,那个年代推荐上高中,我们家庭成分不好,比她学习差的几个同学都上了高中,可以想象二姐当年多么失落!那些上高中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北部湾畔九洲江出海口,是一个既靠海又拥有大片农田的地方,由于田多坡少,农田一般都用来种植作为地方主粮的水稻,而坡地一般用来种植番薯、甘蔗、花生、蔬菜等作物。母亲说,番薯饭一来比番薯粥好吃,二来可以顶白米饭,更耐挨饿。 母亲煮番薯饭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先挑选几篮子质优、个儿大、薯相好的番薯做食材,并将这些番薯放在屋门前晾晒。如果遇上雨季,则用篮子将番薯盛装起来,挂在厨房的墙壁上,让其充分得
期刊
我是吃着母亲晒的干菜长大的。每当吃炖干菜的时候,眼前便浮现出母亲晾晒干菜忙碌的身影。  东北的冬季漫长,有小半年的时间见不到绿色,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早年间不像现在交通运输这么便利,南菜可以北运,如今不少地方都建起栽种蔬菜的塑料大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鲜美可口的新鲜蔬菜供应。那个年代,解决冬季餐桌单调寡淡的办法,除了传统习俗挖地窖贮藏些白菜、萝卜、土豆之外,便是在秋季晾晒各种各样的干菜了。  从我记事
期刊
1939年,家乡闹大饥荒,饿死了许多人。10岁的俊杰被村里的几个人带着闯关东,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辽宁。还没有吃几顿饱饭,就被日本人抓去当了劳T,在一个煤矿上挖煤,每天工作达14个小时。挨打挨骂是经常的事,遇到瓦斯爆炸,一两百个人在井下就相当于被活埋了,俊杰有两个老乡就死在了那个煤矿上。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趁着上厕所的机会,悄悄地逃了出来。  日本淫威笼罩下的东北,到处民不聊生、饿殍遍地。为了抗
期刊
父母离婚时,我们被拆成了两份,哥哥和我跟随父亲,弟弟则归了母亲。  有一个伯伯是父亲的好朋友,他关心我们,时常来坐坐。伯伯坐上两个时辰也说不了几句话,但他的妻子要来,看见她,我就害怕。她曾经当着我的面,对我奶奶说:“……虽然我家里是两个女儿,如果是儿子的话,将来,这样家庭出身的女孩儿是绝对不娶的!”她的优越感是充分展示并享受了,奶奶则又一次以泪洗面,我的尊严受到了轮番践踏。  我爱好文学,父亲那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