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枪林弹雨来爱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家乡闹大饥荒,饿死了许多人。10岁的俊杰被村里的几个人带着闯关东,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辽宁。还没有吃几顿饱饭,就被日本人抓去当了劳T,在一个煤矿上挖煤,每天工作达14个小时。挨打挨骂是经常的事,遇到瓦斯爆炸,一两百个人在井下就相当于被活埋了,俊杰有两个老乡就死在了那个煤矿上。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趁着上厕所的机会,悄悄地逃了出来。
  日本淫威笼罩下的东北,到处民不聊生、饿殍遍地。为了抗争,俊杰又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一次,他负伤了,腿上鲜血直流。后面就是追赶的敌军,而到达安全的区域,必须越过一道冰河。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夜里,爬行在冰河上,一刻也不敢停止,稍微慢一点儿,伤口、手和衣服就会和冰黏在一起。他越爬越累,可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自己停下来,不是被敌人打死,就是活活被冻死。终于,他找到了部队,但弹片永远留在了他的大腿里。
  后来,部队被编人四野。解放战争打响后,俊杰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打响后,在炮火中,他和几个战友作为突击队员,乘着一艘小木船向一个小岛上冲锋。不巧遇到大风浪,船翻了,战友们因为都不习水性而光荣牺牲了,他死死地抱着一个礁石,等到退潮才幸运地活了下来。
  1959年,俊杰刚转业到江西T作不久,就作为首批进藏干部,被分配到现在的山南市桑日县沃卡电站一带参加民主改革。在分配生产资料大会上,央珍家分到了两头牛、十三亩地和两间旧房子以及五十斤糌粑,他帮央珍把牛和糌粑送回家。那是他第一次见央珍,并没有太多的印象,但是,一个高大、有文化、彬彬有礼的北方汉子却在央珍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央珍的家就在区政府附近。农活儿不忙的时候,央珍经常到区政府里来向女干部学习汉语。见的次数多了,俊杰和央珍就熟悉了起来。有时候,央珍会把家里的鸡蛋和土豆送给俊杰,俊杰也把省下的罐头和大米送给央珍。看着央珍高挑俊俏的样子,他一次次地想象,要是能娶央珍做媳妇那该多好。但是,他没有勇气。
  那是1961年的冬天,当地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央珍出去找牛羊,迷了路,天黑也沒有回来。阿妈着急地到区政府找人帮忙。区长就派俊杰和几个同事一起去找。他们一起拿着手电筒,在雪地里找了三个多小时。为了不迷路,大家分头找,但是都不能走得太远。半个小时左右回到大家分手的地方,然后再一起去另一个地方分头找。俊杰找到央珍的时候,她蜷缩在一个岩石的下面,手和脚都冻僵了。见了俊杰,她只是流泪,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俊杰冲了过去,紧紧地抱着央珍,把温暖传递给她。她发现央珍浑身滚烫,站也站不住,来不及通知同事,背起央珍就往区卫生院跑。
  幸亏发现得及时,央珍并无大碍。退烧后,俊杰就把她送回家。看到女儿回来了,阿妈别提有多高兴了.又是倒酥油茶,又是忙着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趁阿妈不在,大胆的央珍悄悄地问:“你有没有老婆?”然后,脸唰地红了。
  “还没有。这些年走南闯北,也没有个固定的地方,家也没有,哪里敢想老婆?”
  “那我做你的老婆可以吗?”央珍用生硬的汉语又问。
  “我求之不得啊!可是,你阿爸、阿妈会同意吗?”俊杰忐忑地回答。
  “这个你不用管,我找他们说!”央珍坚定地说。
  他们的婚礼十分简单,一床棉被,宿舍里贴了大红喜字。区政府杀了一只羊,几十个人一人喝了一碗汤,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两个儿子和女儿相继出生。俊杰先后牵头组织了沃卡一级电站、二级电站的修建工作,后来一直在山南电力公司T作到退休。央珍先后两次被派到内地学习,成长为区妇联主席。儿女们先后都成家立业,个个都争气,有的甚至成长为领导干部。但是,俊杰最幸福的事,还是和央珍一起坐在阳台上,回忆他们一起走过的路。
  俊杰因为年轻时子弹穿过肝受过严重的伤,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了冬天在西藏待起来就有点儿吃力。央珍就陪他在成都的家里休养。夏天和秋天在西藏享受阳光,春天和冬天在成都过慢生活。来来往往,央珍陪着俊杰又走了整整18年。
  去世前,俊杰反复给孩子们强调,如果自己死了,千万不要留骨灰,也不要进烈士陵园和公墓。俊杰去世的时候,最牵挂的还是和他一起生活了快50年的央珍。
  遵照父亲的遗愿,孩子们把俊杰的骨灰包括那几块已经锈迹斑斑,但是,经过大火淬炼而变成暗青色的弹片分成了两半,一半撒在故乡的大海里,一半撒在央珍的故乡——他工作了大半辈子,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流淌着他们爱的沃卡河里。
  在俊杰的骨灰回到沃卡的那个晚上,央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俊杰对她说:“珍珍,我终于回家了!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穿越了枪林弹雨,跨过了生死来到青藏高原,爱上你!”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知 止
其他文献
立春后,天气转暖,有几只下了很多蛋的母鸡想做妈妈了,天天“咯咯咯”地在窝边叫个不停。  外婆选了一只体形较大的母鸡,准备了一个暖暖的草窝,准备满足它做妈妈的心愿,也是为鸡群补充后备力量。这个长长的假期我们可吃掉了不少鸡呢。  孵小鸡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挑选鸡蛋。只见外婆准备了一根蜡烛,将其点燃,然后关掉灯,整个房间暗了下来,只剩下烛光影影绰绰。  外婆右手将鸡蛋竖直捏着,对着火苗处左手拢成罩子状,挡
期刊
我打小就和爹不和,上小学时,成绩不好,老师告状,我没一次逃脱他“毒”掌。  我目前的生活,百分之五十都是爹安排好的。可面对失业、生活拮据,我时常安慰自己:如果自己是块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爹却开始鄙视我,每次我偕妻儿回老家,他都爱搭不理的。  一天夜里,我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你爹犯事了,和人打架,打失手了,人家把他告了,如三天之内不拿出五千元私了,就会上告到法院。一听到爹出事了,睡意一下子全没了。
期刊
从我记事起,外婆总“教育”外公,而外公总是笑笑。  一次,他买菜忘记用了多少钱,外婆就数落他:“真是的,这么大个人了,连买菜用了多少钱都忘记了,你这记性真……”外婆数落之后就渐渐忘了,而外公,好像着了迷一样,每天非把买菜钱记录下来,一天不落,连一分一角都清清楚楚。可外婆又说:“你每天掉进‘钱眼’里了,我真不想说你,唉,你每天净记这东西了,我是让你记着,没有让你一分一角都记着啊!”外公只是笑笑,他依
期刊
春联,故乡称“门对”“对子”,以往年逢  此节,腊月二十七八,家里就要写对子贴对子。写对子自然是我来写,贴对子则是父亲带着我和弟弟贴。对子写起来并不简单,首先是内容讲究,小时候,我喜欢挨家挨户地看人家门上贴的什么字,发现大多人家喜写“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春回大地,福满人家”。除 了常见的对联和福字,各家还有各家特别的发挥。比如做生意的,要写几个民间流行的合体字,诸如“日进斗金”“招财进宝” “
期刊
悟义兄重情,每次文人邀约,总是他声言买单,且毋庸置疑。以至次数一多,受邀的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一次饭局,我说,乔总,风水轮流转,也该轮到我一把了吧?悟义兄淡然一笑,一句“我比你有钱”,竟令我一时语塞。  夏日的一天,悟义兄打来电话,说晚上约几个好友小聚。我说,好啊,去哪儿?他说,到奥体那边的海鲜自助。我不禁一愣, 印象中,他对海鲜不感兴趣,常说,到酒店吃饭,一碗清汤面足矣。我下意识地说,这也太破
期刊
腊月二十二日晚上,我在床上翻了一夜“烧饼”,一晚上没睡着。  睡不着,怎么能睡着呢?明天就二十三啦,离年下只有七天时间,家里就这一百多块钱,四口之家,年怎么过呀?还有那么多的亲戚,年前年后都得去看望。一家按二十元算计,也得一百多元。不去吧,有些上年纪的人,身体又不好,好长时间没见过面,去吧,又真去不起。家里就那点家底,就是自己不吃不喝,也不够。去借钱吧,不想张嘴不说,去跟谁借呢?  越愁越显时间过
期刊
徐州很古,是华夏九州之一,有六千多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有“东方雅典”之美誉。雅典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产生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先哲、诗人、剧作家,还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雅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当之无愧。拿徐州和雅典类比,我并不喜欢,似有沾光之嫌。但如果稍微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徐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几乎是全方位的,和世界上任何一座古城相比,都毫不逊色。仅仅历史悠久还不能说明
期刊
我们老家在蓝田县小寨乡余家沟,二姐比我大14岁,是我们家五朵金花之一,叫王敏花。  我出生的那一年,二姐正在读初中。农村重男轻女。舅舅说,不让二姐上学,回家照顾我。二姐非常生气,她脑子很聪明,在班里学习成绩也在前几名,为此,好长时间不理舅舅。她坚持读完了初中,可是高中还是没有读成。1974年,那个年代推荐上高中,我们家庭成分不好,比她学习差的几个同学都上了高中,可以想象二姐当年多么失落!那些上高中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北部湾畔九洲江出海口,是一个既靠海又拥有大片农田的地方,由于田多坡少,农田一般都用来种植作为地方主粮的水稻,而坡地一般用来种植番薯、甘蔗、花生、蔬菜等作物。母亲说,番薯饭一来比番薯粥好吃,二来可以顶白米饭,更耐挨饿。 母亲煮番薯饭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先挑选几篮子质优、个儿大、薯相好的番薯做食材,并将这些番薯放在屋门前晾晒。如果遇上雨季,则用篮子将番薯盛装起来,挂在厨房的墙壁上,让其充分得
期刊
我是吃着母亲晒的干菜长大的。每当吃炖干菜的时候,眼前便浮现出母亲晾晒干菜忙碌的身影。  东北的冬季漫长,有小半年的时间见不到绿色,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早年间不像现在交通运输这么便利,南菜可以北运,如今不少地方都建起栽种蔬菜的塑料大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鲜美可口的新鲜蔬菜供应。那个年代,解决冬季餐桌单调寡淡的办法,除了传统习俗挖地窖贮藏些白菜、萝卜、土豆之外,便是在秋季晾晒各种各样的干菜了。  从我记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