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碗清汤面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n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悟义兄重情,每次文人邀约,总是他声言买单,且毋庸置疑。以至次数一多,受邀的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一次饭局,我说,乔总,风水轮流转,也该轮到我一把了吧?悟义兄淡然一笑,一句“我比你有钱”,竟令我一时语塞。
  夏日的一天,悟义兄打来电话,说晚上约几个好友小聚。我说,好啊,去哪儿?他说,到奥体那边的海鲜自助。我不禁一愣, 印象中,他对海鲜不感兴趣,常说,到酒店吃饭,一碗清汤面足矣。我下意识地说,这也太破费了吧?悟义兄说,住院久了,嘴馋了。他还告诉我,最近在病床上写了首新歌叫《流淌的真情》,是为他住的那家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写的。
  那家餐厅,我平素乘車时常路过,但却绝少进去过,以致绕了一大圈,问了好几个人,才摸到自助餐厅大门。上了电梯,在服务员的引领下,我走进了预订的雅间,抬头看,落地窗外就是水立方和鸟巢,夕阳余晖映照下,满眼景色可谓雅致。
  名曰海鲜自助,自然以海鲜为主,只有“大胃王”才能挑战“龙虾山”,我等文人肯定是吃不回来的,乔总尤甚。未经几个“回合”,几个人纷纷败下阵来。乔总笑着说, 还是留点儿肚子,每人来碗清汤面吧。说着,他率先要了碗面,呼噜噜,吃了起来。稍后,每个人都抱着一碗飘着几片绿叶菜的面条吃了起来。我环顾周围,不禁哑然 失笑,山西人爱吃面,怎么把我们几个都给 “传染”了?
  在座者大都一把年纪了,坐到一块儿就喜欢怀旧,讲故乡,聊童年,诉往事。聊着聊着,话题又聊到清汤面上。悟义兄说, 儿时,他随父母来到了科尔沁草原。父亲是铁路职工,家住偏僻小站一隅,生活清苦,主食是高粱米、窝窝头,能吃顿清汤面就是改善生活了。
  那会儿,读小学的他,每天坐通勤车到镇上去上学,中午带了饭,到了傍晚,再乘那班火车原路返回。“那天下课早,我坐在教室写作业,不知不觉间,竟把那趟车错过了。”悟义兄说,“天色暗了下来,教室空无一人,看一眼墙上的钟,我彻底傻眼了。”
  小悟义心急火燎地跑出教室,朝车站奔去,幻想着那趟车还没开,可空空荡荡的站台,让他彻底绝望了。天啊,我赶不上火车了,咋办呀!无奈中,他背着书包,走在小镇的大街上,路灯亮了,稀稀落落的人影,凉风让他多了几分孤独和寒意。
  路旁有间小饭店,挂的彩色幌子在晚风中摇曳着,招摇着。小悟义顿觉饥肠辘辘了。他绕着饭店走了几个来回,身无分文的他,愣是没敢迈进去。隔着窗户,他看到店里生意清淡,没几个人光顾。在那个年代,逛饭店,也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又过了好长时间,小悟义饿得不行,肚子也咕咕地叫起来,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进去。起初,他不过想看一下桌上有没有客人留下的残羹剩饭。谁知在腿迈进的那一刻,他就后悔了。他看到,只有一个顾
  客在吃饭,还有个乞丐待在一旁候着呢。生意冷清的店主,并没因来者是孩子就冷漠,而是笑脸相迎地走过来,他实在太需要顾客了。我们几个都被悟义兄的讲述磁吸了,有人在窃笑,仿佛都在推想接下来的尴尬结局。
  “我当时也顾不上害怕了,顺势在靠墙角的桌旁坐下来。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店主的模样,头戴一顶小白帽,肩上还搭了条白毛巾,他笑呵呵地注视着我。”他说,“人家问我想吃点什么?我就问,啥最便宜?店主说,素面,八分钱一碗。”
  “什么叫素面?”我不解。
  “就是清汤面呀,没有肉,只飘几片葱花的那种。”悟义兄说。
  “要是我,就要带肉的那种,反正也是付不起。”我笑了。
  清汤面很快就上来了。小悟义顾不上多想,低下头就狼吞虎咽起来。我眼前浮现出当时的场景:一个小男孩儿,在店主的眼皮底下,忐忑不安中吞吸着稀溜溜的面条,似乎在等候着即将到来的“审判”……
  果然,店主生疑了,在不远不近处紧盯着他。摊牌的时候到了,店主横眉冷对,摆给小悟义两条路,一条是扣留于此,让家长来赎;一条是告诉学校,让校长处理。无助的他绝望了,泪眼蒙眬,怎么解释也没有用,只有待在店里听天由命了。
  “ 就在这时,那个乞丐朝我这边走过来,我想,我完了,连要饭的都来看我笑话了,我真想一头钻到桌子底下。”他说,“我万万没想到,那个乞丐却径直走到店主跟前,用那脏兮兮的手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揉得皱巴巴的一角钱,说:‘我替那孩子交了!’也就在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哇的一声哭出声来。”
  店主也被乞丐出人意料的举动惊呆了。直到乞丐大声道:“找钱!”他才返过神来,掏出两分钱,交到乞丐手上,目送他眼中的叫花子扬长而去。小悟义也愣住了, 好一会儿才醒过神来,追出门去,但大街上早就没了乞丐的身影。他就呆呆地站在夜色里,顿时感到吹过来的凉风里竟夹杂着一丝绵绵的温暖。

这一刻,满桌人沉默了,都为乞丐的义举所感动了。一个守候在顾客旁边等候施舍的穷人,一个舍不得花一分钱吃饭的乞丐,却在一个孩子万般无奈之际,出人意料地施以援手。那皱巴巴的一角钱呀,在今天掉在地上也许都没人捡,可在五十多年前,却显得格外弥足珍贵。八分钱一碗的清汤面啊,若放在今天,用一百倍的钱都买不到的。

“那后来呢?”有人问。

“后来,我母亲听了这件事,当时就落泪了。她从箱子底掏出五块钱交到我手心,说了一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那天起,我每天都揣着那五块钱,在上下学的路上,寻找那位乞丐,却再也没有见到他。我甚至多次趴到那家饭店的窗台朝里张望,也都失望了。我曾想,等我日后有了钱,我也一定像那位乞丐一样,不屑锦上添花,甘愿雪中送炭。”

“这就是乔总心里《流淌的真情》啊!”作曲家刘跃强说,“前两天,在央视综艺频道《天天把歌唱》栏目里播出了这首歌,是由曲丹和汤非演唱的。我给诸位唱几句: ‘ 爱如滴滴春雨/枯黄的小草也能发出新绿/ 爱是一股清泉/苦涩的日子也能变得甜蜜/有支歌我们怎能忘记/每一个音符都是爱的旋律……’”

我想,爱就像一碗清汤面。正是一碗五十年前的清汤面,让悟义兄如今献爱心于公益事业。

责任编辑:蒋建伟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夫妻巷躲在海滨小城的深处,巷中零星散落着几家杂货铺、修理铺,拐角开着一家夫妻包子铺,男主人大伙都叫他“汪瘸子”,50来岁,性格爽朗,说话大嗓门儿。女主人春花,清秀瘦挑,见人一脸笑。  第八个年头,孝顺的大女儿多次催促老汪夫妻,让他们到南京一起生活。犹豫再三,老夫妻俩终于要到孩子身边去了。那一段时间,左邻右舍们感觉失落了什么,路过拐角,每每想起老汪,想起他咋咋呼呼地端上热气腾腾的包子和又稠又香的米粥
期刊
记忆里,母亲的额头如一枚体温计。我们兄妹几人,哪个不舒服,母亲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额头贴在孩子的额头上试一试是否发烧。如果体温正常,母亲总会问一下孩子还有什么地方不好受,如果孩子额头发烫,母亲就会说发烧,赶紧退烧。  农村缺医少药,最多就是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看看,父母用土方子给孩子退烧、止吐、止泻等。我十多岁的时候,老是鬧肚子疼,有时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儿。每一次疼痛难忍的时候,母亲
期刊
腊月的一个黄昏,白簌簌的雪花被染成金色,把夕阳一片片坠落。  我走出那间小屋,背后的一个声音扯住了我踏进寒冷的脚,“噢——等一下噢——”我转过头,看到外祖母的身影在雪地里摇晃。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团着的手帕,原本的白色有些发黄,一层一层剥开,剥出了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钱卷,分分角角有很多张,我数不清楚。“要过年了,让你母亲买点白面。”外祖母一边交代,一边拉开我的褂子口袋,把钱卷放了进去,再用针线缝住了袋
期刊
弥勒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纬度相对比较低,群山绵延起伏,形成一狭长的平坝及丘陵山脉,非常适合种葡萄。  我去的那年,正好初夏,早晚都要穿长袖的季节。此行弥勒,我是冲着葡萄园和红酒来的。当几万亩的葡萄园出现在眼前时,是非常震撼的。我站在山坡上放眼俯视,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绵延着密集的葡萄架,水泥柱上绑上铁丝搭建的葡萄架,规范着葡萄的走势,被绿色的葡萄叶覆盖着,如同军人的队列,又如同汇集的一条条河流。葡萄园
期刊
三月,春风和畅,浮生偷闲,去往张家港,见我十年未见的小姨。  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由一个小点随着靠近愈来愈大。小姨在岁月的催促下,忽地提前衰老了。她脸上的皱纹像白纸上乱画的不规则线条,横七竖八,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纵横交错,如同那些解不开的心事。她站在这个春天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一双手由于常年过度操劳而粗糙,斑驳不堪。看见我,小姨有些怯怯的,我爱怜地搂住她,宛如搂住了我过世的母亲。她轻轻
期刊
有人曾经说我爱好有问题,感觉我心理比较阴暗似的。理由之一是,我看任何報纸,特别喜欢看的内容是讣告。如果有讣告,首选看讣告。后来仔细想想,我这个习惯爱好,根本是因为关心。关心什么呢?关心亲人的安危。几十年间,我父亲一直在国内各大城市乡村行走,一双脚走遍大半个中国还不止。那时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汽车也仅仅是通金华的一条公路,时常因为车祸或台风影响山体滑坡塌方路堵;而通往上海的民主十八号轮船一票难求,需
期刊
立春后,天气转暖,有几只下了很多蛋的母鸡想做妈妈了,天天“咯咯咯”地在窝边叫个不停。  外婆选了一只体形较大的母鸡,准备了一个暖暖的草窝,准备满足它做妈妈的心愿,也是为鸡群补充后备力量。这个长长的假期我们可吃掉了不少鸡呢。  孵小鸡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挑选鸡蛋。只见外婆准备了一根蜡烛,将其点燃,然后关掉灯,整个房间暗了下来,只剩下烛光影影绰绰。  外婆右手将鸡蛋竖直捏着,对着火苗处左手拢成罩子状,挡
期刊
我打小就和爹不和,上小学时,成绩不好,老师告状,我没一次逃脱他“毒”掌。  我目前的生活,百分之五十都是爹安排好的。可面对失业、生活拮据,我时常安慰自己:如果自己是块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爹却开始鄙视我,每次我偕妻儿回老家,他都爱搭不理的。  一天夜里,我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你爹犯事了,和人打架,打失手了,人家把他告了,如三天之内不拿出五千元私了,就会上告到法院。一听到爹出事了,睡意一下子全没了。
期刊
从我记事起,外婆总“教育”外公,而外公总是笑笑。  一次,他买菜忘记用了多少钱,外婆就数落他:“真是的,这么大个人了,连买菜用了多少钱都忘记了,你这记性真……”外婆数落之后就渐渐忘了,而外公,好像着了迷一样,每天非把买菜钱记录下来,一天不落,连一分一角都清清楚楚。可外婆又说:“你每天掉进‘钱眼’里了,我真不想说你,唉,你每天净记这东西了,我是让你记着,没有让你一分一角都记着啊!”外公只是笑笑,他依
期刊
春联,故乡称“门对”“对子”,以往年逢  此节,腊月二十七八,家里就要写对子贴对子。写对子自然是我来写,贴对子则是父亲带着我和弟弟贴。对子写起来并不简单,首先是内容讲究,小时候,我喜欢挨家挨户地看人家门上贴的什么字,发现大多人家喜写“ 春安夏泰,秋吉冬祥”“春回大地,福满人家”。除 了常见的对联和福字,各家还有各家特别的发挥。比如做生意的,要写几个民间流行的合体字,诸如“日进斗金”“招财进宝”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