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为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精炼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故事,远离生活实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的困难。而利用网络信息这个利器,指导学生主动地去搜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已有认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利用网络中的一些信息,了解文中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理历程等,拉近文章与学生心理的距离,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个过程为教学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利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把丰富的信息浓缩进短暂的课堂,教学做到厚积薄发,精炼教学重点内容,使师生的交流在更丰富的层面上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背影》为例。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对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感情、领悟文章表达的父子情深,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课前我给孩子们布置任务:每个人搜集一到两篇以爱为主题的文章,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课前,有些同学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打印出来,贴在教室的信息墙上,与同学共享。有了课前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课堂中加上老师的不断引导,在较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们对文本的了解在课堂互动中不断积累深入,单薄的课文也丰满了起来,学生与文本有了共鸣,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画龙点睛,突破教学难点
  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许多方面,而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就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直观性是教学的基础手段。我们的中学生还缺乏一定得观察实践和生活体验的能力,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以通过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明园的毁灭》描写的是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课文中重点词语“众星拱月”非常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我专门设计了一个实物演示课件,让学生配乐欣赏 “众星拱月”的动态图,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就理解了“众星拱月”在文中的含义,同时也充分体会到了我国这一“皇家园林”的辉煌。这样有助于突破难点,讲清重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益于语文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
  一篇课文教学的完成,并不是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一个开始。我们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点锲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引导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把目光指向更广阔的领域。而有了课文教学知识这个中心点,学生就攥住了知识这张渔网的纲绳,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环境,不仅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环境只局限于课本、课堂的缺陷,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学习《信客》,在热烈而紧张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已经对课文和余秋雨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后访问网站、搜索资料,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去走近余秋雨,并为学生引荐《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并鼓励学生到班级QQ群上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较深较广的延展。
其他文献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优势无庸置疑,谁先掌握了它,谁就走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所有科目,不一定要让所有教师必须完全照搬。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倡导学生课前预习,认为课外预习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属于变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认为这只是偏面之辞。  如果说小学语文课堂是教给学生“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初中语文课堂就应该教给学生“
期刊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围绕文章如何塑造藤野先生这一“伟大”形象梳理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本文
期刊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深有感触: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找了武夷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个小学教师都要面对的,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
期刊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但是怎样引导,引导成功与否,所起的作用也大相径庭。  我们怎样引导呢?  初中阶段的学生,怀着一个颗稚气的童心,对他们所学的以及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美的向往,怎样让他们的世界更生动美好呢?这就要我们下功夫,力争把语文课上的丰富多彩,以下是我上语文课几点的心得:  一、课前充分的准备(吃透教材,根据学生构思教学)  二、
期刊
情感是一种教育动力,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运用得好,可以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活动,情感教育则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结合个人语文教
期刊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学生主体,因材施教  新课改依然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就是把学生学习是课堂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教师所面临的主体就是学生。所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体现出来,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应该以学生为
期刊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要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
期刊
我校语文组提出了“诗意语文”的设想,并创立了“诗意语文工作室”。也是从那个那时候开始,我才明白原来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是充满诗意的。  就在我深深迷醉于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的时候,我也陷入了深深地迷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该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种诗意的氛围呢?  巧的是接下来学校下发了《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我便如饥似渴的读起来了。不久,我校荣幸的邀请到了余老师来我校讲课,
期刊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里头,首当其冲,是重头戏。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让人感到头疼的问题,它不像阅读训练那样有课文、有教参,重难点一目了然。因此,老师怕上作文课,学生怕写作文。其实,从古至今,阅读与写作文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我们应当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机的渗入到课堂阅读训练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怎样才能让二者有机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