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另一种乡愁

来源 :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初识梅,是在画上。
  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贴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呀呀,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呀呀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选自《东海岸》2015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欧洲:“敢于怀疑很重要”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欧洲,不同老师的眼里“好学生”特质也各不相同,为培养这些特质所做的努力也五花八门。  “敢于怀疑很重要!”比利时大学教授简·艾伦说。他11岁的儿子在布鲁塞尔读小学,课堂上老师常和同学们一起读报或上网看新闻,然后会问孩子是否相信文章内容,一旦同学们产生分歧,老师还会启发孩子们进行思考、辩论。“这是特殊的‘随堂测验’,教会孩子们不要笃信事物。
期刊
编辑推荐:  提起鲁迅,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似乎是躲不过的夫子形象,其实鲁迅也有他温柔可亲的一面,《朝花夕拾》里记叙的便是鲁迅童年和青年的青涩回忆。我们读过之后,仿佛搭建了一座时空之桥,思接百年,神游千里,不但体验到鲁迅冷峻的笔法下隐藏的历史沧桑和纤细心绪,而且联想到自身童年,和先贤共享时光的美好。  文章有一种纯粹而沁人心脾的美感,从技法的角度分析或许稍显多余。作者有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愿
期刊
“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成语,但“马”字该作何解释,似乎并未形成共识。多数人认为“马”就是马牛羊的“马”,所谓“马迹”就是“马蹄痕迹”。连《汉语大词典》也将“蛛丝马迹”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蛛丝”确实细微不易被发现,可是马呢?马可是庞然大物,它留下的蹄痕相对而言要明显得多,称不上“隐约、依稀”,很难和“蛛丝”相提并论。  那么,“蛛丝马迹”的“马”究竟
期刊
真的难以回到那个朝代了,贵公子曹植当初如何在这河岸漫步,朝思暮想着丰秀的洛神,从三国征战的硝烟中暂且退出,用委婉之笔永留一抹人仙眷爱的儿女情长。历史很奇妙,奇妙地都发生在这座依水而居的城市了。  也难以想象阮籍——这个“容貌瑰杰,志气宏放”的男子,如何在洛阳城内打铁,那“哐——哐——”一板一眼的叮叮之声述说着多少无奈,又体现着几许狷狂。“灼灼春华,绿叶含丹。日月逝矣,惜尔华繁!”在牡丹雍容华贵的开
期刊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明媚的春天已如期而至。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句来形容、赞美春天,而“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的情感不同,美好的春天也会呈现出不一般的色彩。上一期杂志里,我们阅读了同学们描写春天的美文,本期,我们再来看看作家笔下的春色如何动人。这里既有对春天直抒胸臆的歌咏赞美,也有对春天特有美丽的怀古幽思;既有对春天民俗的深层思考,又有借春景思乡的淡淡哀愁。作者描绘春天,
期刊
亲爱的孩子:  我理解你的不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要自讨苦吃?日常工作就常常累得像狗一样了,好不容易有个假期,窝在家里调整休息,上上网,看看视频,打打游戏多好。干吗非要跑出去折腾?爸爸要穿越大半个中国到海南去骑行,妈妈呢,跋涉千山万水到那柴达木的无人区走100多公里……你觉得,大人太奇怪了!  孩子,你还小。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跟你一样不可能理解这样的生活。我跟你同岁的时候,身体还很孱弱,是个体
期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小编当年看网文时一些写手常将其解读为,“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然后主角便开始大杀四方。但后来小编才明白,其正确解读应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
期刊
语言是刻画人物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要求作者根据不同人物的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精神状态等,去选择富有人物个性特点的语言。而《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极具性格化的语言特色十分独特,往往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鲜明的人物。成功的人物语言不仅能充分地传达人物谈话的内容,还能使读者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从而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人物的性格也更突出。  一、千人千腔  《水浒传
期刊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你萦绕在笔锋,下笔,挥墨,愁兮,愁兮。“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公子,只有你。  纳兰愁,锁离秋。白衣惊鸿面,不朽倾城恋。提笔沾,拈花笑,纵观纳兰一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公子笑颜,何曾复见?  品公子词,却不知公子为谁愁,深锁眉宇。我曾惊觉,我永远无法窥探到公子纯真的世界。只有她,那个你深爱的女子,当她死去,你世界的纯真已黯然。你的纯,伴随着她入土。  你
期刊
★编前语:  如果你喜欢听歌,那一定知道听歌听故事,听人听情感。同样,写人写故事,写人写情感。年尾,年味儿渐浓,温暖又温馨,这样的节日,我们都要隆重地度过,在寒冷的冬日里,热情洋溢、欢天喜地地度过,为新的一年开启幸福欢乐的篇章。又到新年时刻,你的故事一定也更好听了,那就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