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的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自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尊重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教师的信任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理,使其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走向成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在班级的众多学生中,受家庭环境、遗传基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成绩出现差别。对于尖子生,班主任要寓爱于严,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提出高于一般学生的要求,使其认识到学无止境,更加努力奋进。对于一般学生,要引导他们向尖子生看齐,找出差距,力争进取。对于学困生,要给予特殊的关爱,晓之以理,坚持正面教育,切忌讽刺挖苦,保护其自尊心,防止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二十九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经常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消除自卑感,端正学习态度,变不学为愿学,在原有基础上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争取教育的全面丰收。
2.让学生在实践中挑战自我
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一是实行班干部实行轮流制。教育学生坚信“我能行”,使每位同学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加强养成教育。二是举办班报、班队活动、节日庆典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从内容到形式,学生自己做主,突出个性,发挥潜能,对自己充满自信,体现了“我最棒”。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型活动。偏僻农村的小学生胆怯,不敢在公共场合露面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组织大型活动时,我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信守“我们并不比别人差”的理念,珍惜每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增强自信的心理。
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速度、水平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1.优化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的心态直接应影响着学生,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发展一旦不随家长的意愿,就会出现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心理压抑,如果得不到宣泄,就会造在心理疾病,甚至产生自杀心理,更有甚者出现向父母报复的极端现象。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要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帮助孩子,这尤为重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利用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推荐《家长必读》丛书,指导他们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使他们与孩子和平相处,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想法,注意平衡心态,建立和睦的家庭,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2.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校园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为实现校园“四季有花香,常年有绿色”,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使校园四周树木葱郁、绿草茵茵、繁花似锦,教室窗明几净、盆花斗艳,板报、校报设计新颖,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时刻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专用教材外,还应通过其他学科进行,使二者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1.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教育学、心理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注意挖掘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学生好动、自制力差、组织纪律性不强,为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让学生认真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纪律的重要性。此后,学生在纪律方面有很大改变,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时一样好。
2.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在参与中得到训练和提高。课堂活动设计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活动形式多样化,力求使每项活动达到一定的心理辅导目标。
3.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可见,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看做朋友,尊重学生人格,允许学生提意见,甚至对教师提出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把你当做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挫折,防范焦虑、紧张情绪和自卑感的产生,逐步领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形成心理适应能力,健康成长。
(责编侯艳星)
一、尊重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教师的信任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理,使其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走向成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在班级的众多学生中,受家庭环境、遗传基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成绩出现差别。对于尖子生,班主任要寓爱于严,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提出高于一般学生的要求,使其认识到学无止境,更加努力奋进。对于一般学生,要引导他们向尖子生看齐,找出差距,力争进取。对于学困生,要给予特殊的关爱,晓之以理,坚持正面教育,切忌讽刺挖苦,保护其自尊心,防止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二十九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经常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消除自卑感,端正学习态度,变不学为愿学,在原有基础上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争取教育的全面丰收。
2.让学生在实践中挑战自我
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一是实行班干部实行轮流制。教育学生坚信“我能行”,使每位同学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加强养成教育。二是举办班报、班队活动、节日庆典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从内容到形式,学生自己做主,突出个性,发挥潜能,对自己充满自信,体现了“我最棒”。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型活动。偏僻农村的小学生胆怯,不敢在公共场合露面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组织大型活动时,我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信守“我们并不比别人差”的理念,珍惜每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增强自信的心理。
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速度、水平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1.优化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的心态直接应影响着学生,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发展一旦不随家长的意愿,就会出现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心理压抑,如果得不到宣泄,就会造在心理疾病,甚至产生自杀心理,更有甚者出现向父母报复的极端现象。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要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帮助孩子,这尤为重要。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利用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推荐《家长必读》丛书,指导他们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使他们与孩子和平相处,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想法,注意平衡心态,建立和睦的家庭,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2.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校园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为实现校园“四季有花香,常年有绿色”,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使校园四周树木葱郁、绿草茵茵、繁花似锦,教室窗明几净、盆花斗艳,板报、校报设计新颖,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时刻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专用教材外,还应通过其他学科进行,使二者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1.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教育学、心理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注意挖掘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学生好动、自制力差、组织纪律性不强,为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让学生认真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纪律的重要性。此后,学生在纪律方面有很大改变,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时一样好。
2.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在参与中得到训练和提高。课堂活动设计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活动形式多样化,力求使每项活动达到一定的心理辅导目标。
3.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可见,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看做朋友,尊重学生人格,允许学生提意见,甚至对教师提出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把你当做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挫折,防范焦虑、紧张情绪和自卑感的产生,逐步领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形成心理适应能力,健康成长。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