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具有形音义结合的综合美感,在书法的传承教育中,书法的点画、结构、意境、风格、装帧美等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它的教育实际上是学生感受、领悟、探索和表现美的能动构建过程,历来就被作为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塑造高尚人格的途径之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美育的一条独特之路。
关键词:书法教育?美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是的,书法的传承教育被赋予了教育、训练、艺术和审美的使命。它的教育实际上是学生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能动构建过程,历来就被作为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塑造高尚人格的途径之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美育的一条独特之路。
那么,书法教育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点画形态美
欧阳询《八诀》中说“丶(点)如高峰之坠石。乛(横勾)似长空之初月。一(横)若千里之阵云。丨(竖)如万岁之枯藤。亅(竖勾)劲松倒折,落挂石崖。卩(折)如万钧之弩发。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乀(捺)一波常三过笔。”书家的这些比喻、想象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机、美轮美奂的自然界画图。
这里面包含了书法点画美的本质特征,首先是点画具有力量感,“高峰坠石”、“屋漏痕”等均为力感的体现。其次是节奏感,“千里阵云”、“一波三折”,书法点画由于在运笔过程中力的大小与速度快慢产生了轻重、长短、粗细、大小等不同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就产生了节奏。再次是笔画的立体感。“万岁枯藤”、“锥划沙”等笔画,笔力千钧,立体丰厚。宗白华说:“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道黑线,周围是淡墨,这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感觉。”
二、结构造型美
积点画而成字,每个字都浑然一体,生机勃勃,千变万化,展现出书法结构的变幻美,符合“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相济”的美学特征。蔡邕有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书法造型,奇妙无穷。如“森”字,三个“木”,绝不相同,各有变化,彼此谦让,平稳生动,给人以层层叠叠的立体和郁郁葱葱的形象感。
三、章法意境美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意境与形质不可偏废,点画、结构、章法等形质可感可视。而意境则层次较高,体会起来有点难度,但可以通过联想,呈现一种富有情趣的隐约的艺术境界,从而感悟书法的意境美。比如,王羲之书法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返直。”王献之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欣赏《祭侄文稿》则使我们能体会到颜真卿书写时的痛苦、悲伤和愤怒。而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带给我们的是平静清淡,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彻大悟之禅意……。书法的意境美是可寻可赏可悟的,它净化、陶冶了我们的心灵,变化、升华了我们的气质。
四、个性风格美
纵观中国书法史,在历史上能站得住的书法家无不是个性强烈、风格明显、勇于创新的异于别人的无法替代的“这一个”。比如初唐的欧阳询,兼容南北,势态奇险,用笔斩截,运笔流畅婉丽。又如八大山人,在学习钟繇、二王、欧阳询、李北海等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和追求,创造了纵逸洒脱、奇异壮伟的书法风格,给现代书法家许多创造性启发。
书家个人有个人的风貌,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时代审美取向,所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现代尚趣”,不同时代的书家有他们集体崇尚的审美情趣,使每个时代的书法风格鲜明,呈现百花齐放的多样格局。
五、材质装帧美
自甲骨文诞生起,书法的载体经历了诸如骨、玉、金属、石、竹木简、帛、纸等,它们决定了书法线条美的效果。书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黑与白两大类——墨迹与拓片,其中,纸的渗化与不渗化,使线条疾、徐、枯、湿、浓、淡、轻、重、粗、细的瞬间转换产生无穷的魅力,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欣赏空间。在纸帛书这一单纯的书法形式背后,人们也在形式上作出了许多努力:中堂、手卷、册页、团扇、折扇、横额、立轴、对联、斗方等符合审美的书写格式出现了。同时,不同格式的书法作品要有不同的装帧相配套,在装帧过程中,和谐地选用不同色彩的辅助材料,衬托单纯的黑白书法作品,在欣赏时,这些选择搭配都会给我们带来美感。
书法进入到今天的展厅时代,它的装帧设计、色彩运用决定着作品的入展获奖与否,形式至上在书法人的心目中占有极高的位置,书法作品因此就更具有了观赏性。
六、环境渲染美
上街购物、旅游观光、参观访问等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所,往往有书法家的题匾、题词、题联,或悬挂在厅堂门楣、或镌刻在石柱摩崖,与山水风光、古迹胜景一同映入学生的眼帘,或清秀或壮美,潜移默化滋润、涵养着学生。教室、书房中的书法作品或激励或感悟,催化着学生。学写书法时,环绕梁间的古典音乐感染者学生的古典情结,醇厚着学生。进社区义写春联、到街头义卖书法赈灾救人,处处闪耀着书法美之外的人性美,净化、慈化、文化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七、书写状态美
智永、虞世南、文徵明、齐白石以及近现代许多书法家高寿的秘诀之一是练字如练功,身正似练武。张旭观公孙娘舞剑,悟出书理。公孙娘舞剑美是阴阳协调的结果;是女子身段和舞剑动作的双重美,是动态美;是上个动作和下个动作协调的美;是有行有止的美;是有疾有缓的美。怀素和尚“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他跪在那里,张口大叫,身体前倾,全力以赴,对壁直书,笔下墨汁淋漓,这是宣泄,带来精神的愉悦美。挥毫是一个脑、眼、手的完美协调,是运动。在此过程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爱美求美之心,在点滴的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可亲近和可把握。
八、人格魅力美
“书者,心画也。”书法表现了人的精神世界,“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爆未免流露楮外。”本来,就书法水平而言,宋四家中的“蔡”是蔡京而不是蔡襄,但后人厌恶蔡京的人品,硬生生的把他从“宋四家”中拽出,强调人们看重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这对世界观逐渐形成中的学生来说是极具教育意义的。
历史上,许多书家的故事都能洗涤人的心灵,感染学生的品行。柳公权对皇上的暴政心存不满,抓住皇帝向他询问用笔诀窍的机会,冒死用“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法焉。”而力谏,这个行为与他清劲刚健的柳体风格完全吻合,一个铮铮铁骨、心忧百姓福祉的朝廷大臣形象在我们眼前丰满起来。
“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如字迹潦草模糊,其人往往缺乏耐心,做事粗糙;笔画随意,往往出事马虎浮躁;字形拘谨,往往过于谨慎,缺乏创造,引导学生有意改之,在书写过程中磨砺品性意志,在态度情感习惯等心理素质方面加以培养,追求“真善美”的高大阳光的人格魅力。
在书法教育中贯穿审美教育,不仅拓宽了美育的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在美的情怀中获得写字的内驱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成为具有本土文化感受力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绍兴县实验小学?浙江绍兴)
关键词:书法教育?美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是的,书法的传承教育被赋予了教育、训练、艺术和审美的使命。它的教育实际上是学生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能动构建过程,历来就被作为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塑造高尚人格的途径之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美育的一条独特之路。
那么,书法教育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点画形态美
欧阳询《八诀》中说“丶(点)如高峰之坠石。乛(横勾)似长空之初月。一(横)若千里之阵云。丨(竖)如万岁之枯藤。亅(竖勾)劲松倒折,落挂石崖。卩(折)如万钧之弩发。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乀(捺)一波常三过笔。”书家的这些比喻、想象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生机、美轮美奂的自然界画图。
这里面包含了书法点画美的本质特征,首先是点画具有力量感,“高峰坠石”、“屋漏痕”等均为力感的体现。其次是节奏感,“千里阵云”、“一波三折”,书法点画由于在运笔过程中力的大小与速度快慢产生了轻重、长短、粗细、大小等不同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就产生了节奏。再次是笔画的立体感。“万岁枯藤”、“锥划沙”等笔画,笔力千钧,立体丰厚。宗白华说:“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道黑线,周围是淡墨,这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感觉。”
二、结构造型美
积点画而成字,每个字都浑然一体,生机勃勃,千变万化,展现出书法结构的变幻美,符合“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相济”的美学特征。蔡邕有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书法造型,奇妙无穷。如“森”字,三个“木”,绝不相同,各有变化,彼此谦让,平稳生动,给人以层层叠叠的立体和郁郁葱葱的形象感。
三、章法意境美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意境与形质不可偏废,点画、结构、章法等形质可感可视。而意境则层次较高,体会起来有点难度,但可以通过联想,呈现一种富有情趣的隐约的艺术境界,从而感悟书法的意境美。比如,王羲之书法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返直。”王献之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欣赏《祭侄文稿》则使我们能体会到颜真卿书写时的痛苦、悲伤和愤怒。而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带给我们的是平静清淡,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彻大悟之禅意……。书法的意境美是可寻可赏可悟的,它净化、陶冶了我们的心灵,变化、升华了我们的气质。
四、个性风格美
纵观中国书法史,在历史上能站得住的书法家无不是个性强烈、风格明显、勇于创新的异于别人的无法替代的“这一个”。比如初唐的欧阳询,兼容南北,势态奇险,用笔斩截,运笔流畅婉丽。又如八大山人,在学习钟繇、二王、欧阳询、李北海等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和追求,创造了纵逸洒脱、奇异壮伟的书法风格,给现代书法家许多创造性启发。
书家个人有个人的风貌,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时代审美取向,所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现代尚趣”,不同时代的书家有他们集体崇尚的审美情趣,使每个时代的书法风格鲜明,呈现百花齐放的多样格局。
五、材质装帧美
自甲骨文诞生起,书法的载体经历了诸如骨、玉、金属、石、竹木简、帛、纸等,它们决定了书法线条美的效果。书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黑与白两大类——墨迹与拓片,其中,纸的渗化与不渗化,使线条疾、徐、枯、湿、浓、淡、轻、重、粗、细的瞬间转换产生无穷的魅力,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欣赏空间。在纸帛书这一单纯的书法形式背后,人们也在形式上作出了许多努力:中堂、手卷、册页、团扇、折扇、横额、立轴、对联、斗方等符合审美的书写格式出现了。同时,不同格式的书法作品要有不同的装帧相配套,在装帧过程中,和谐地选用不同色彩的辅助材料,衬托单纯的黑白书法作品,在欣赏时,这些选择搭配都会给我们带来美感。
书法进入到今天的展厅时代,它的装帧设计、色彩运用决定着作品的入展获奖与否,形式至上在书法人的心目中占有极高的位置,书法作品因此就更具有了观赏性。
六、环境渲染美
上街购物、旅游观光、参观访问等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所,往往有书法家的题匾、题词、题联,或悬挂在厅堂门楣、或镌刻在石柱摩崖,与山水风光、古迹胜景一同映入学生的眼帘,或清秀或壮美,潜移默化滋润、涵养着学生。教室、书房中的书法作品或激励或感悟,催化着学生。学写书法时,环绕梁间的古典音乐感染者学生的古典情结,醇厚着学生。进社区义写春联、到街头义卖书法赈灾救人,处处闪耀着书法美之外的人性美,净化、慈化、文化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七、书写状态美
智永、虞世南、文徵明、齐白石以及近现代许多书法家高寿的秘诀之一是练字如练功,身正似练武。张旭观公孙娘舞剑,悟出书理。公孙娘舞剑美是阴阳协调的结果;是女子身段和舞剑动作的双重美,是动态美;是上个动作和下个动作协调的美;是有行有止的美;是有疾有缓的美。怀素和尚“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他跪在那里,张口大叫,身体前倾,全力以赴,对壁直书,笔下墨汁淋漓,这是宣泄,带来精神的愉悦美。挥毫是一个脑、眼、手的完美协调,是运动。在此过程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爱美求美之心,在点滴的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可亲近和可把握。
八、人格魅力美
“书者,心画也。”书法表现了人的精神世界,“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爆未免流露楮外。”本来,就书法水平而言,宋四家中的“蔡”是蔡京而不是蔡襄,但后人厌恶蔡京的人品,硬生生的把他从“宋四家”中拽出,强调人们看重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这对世界观逐渐形成中的学生来说是极具教育意义的。
历史上,许多书家的故事都能洗涤人的心灵,感染学生的品行。柳公权对皇上的暴政心存不满,抓住皇帝向他询问用笔诀窍的机会,冒死用“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法焉。”而力谏,这个行为与他清劲刚健的柳体风格完全吻合,一个铮铮铁骨、心忧百姓福祉的朝廷大臣形象在我们眼前丰满起来。
“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如字迹潦草模糊,其人往往缺乏耐心,做事粗糙;笔画随意,往往出事马虎浮躁;字形拘谨,往往过于谨慎,缺乏创造,引导学生有意改之,在书写过程中磨砺品性意志,在态度情感习惯等心理素质方面加以培养,追求“真善美”的高大阳光的人格魅力。
在书法教育中贯穿审美教育,不仅拓宽了美育的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在美的情怀中获得写字的内驱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成为具有本土文化感受力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绍兴县实验小学?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