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出生在即墨市灵山镇的杨敬双,年龄不大,却是一个有着近9年工龄的“老师傅”,培养了几代徒弟;学历不高,却是一个众多光环于一身的“金牌工人”。作为第二代农民工,他身上没有浮躁,也没有自我主义,有的是新生代独有的勤奋与敬业。
一线上成长起来的冠军
“千人纱、万人布”。作为一名挡车工,杨敬双是青岛市数以万计的纺织工人中极为普通的一员。如果不是2011年获得“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竞赛冠军”、“全国技术能手”,2013年被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他也许至今默默无名。
在挡车工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标准:要当好一个挡车工,从不懂到懂,要花1年的时间;从懂到精通要用三四年时间。杨敬双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2004年8月,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中专生杨敬双应聘进入即发集团颐和公司,他没能从事管理工作,而是做了挡车工。“刚进厂时,玩心重,工作并不积极,”杨敬双有些不好意思:“别看我现在一个人能操作9台双面罗纹机,全年无疵点;刚出徒那会儿,我只能操作3台单面机,最多的时候出过好几匹疵点布呢。”
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因为一两件小事的刺痛而改变。2006年,即发集团组织工人们进行技术比武,有些成绩好的工人直接晋升为管理人员。当时杨敬双的成绩很一般,眼看着昨天还一起在一线工作的工友们调到了管理岗位,“学无所用”的懊悔不已。而恋爱的他,也更加体会到男人责任的重要性。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在岗位上干出名堂来!从此,但凡即发集团内部评优,杨敬双一次也没落下。“杨敬双获得的奖状有十几本呢,”妻子邱丽华高兴地比划出奖状摞起来的高度,“有先进工作者、优秀技工、全年产量最高奖……其中有两年还是全年无织疵。”
全年无织疵,意味着全年没有废品布,举例来说也许会更形象些。一匹布20公斤,1个疵点约占布长20厘米,约200克,1公斤棉纱价格约37元,1个疵点、200克布约为7.4元;每天一个班的一个挡车工能纺20匹布,如果一匹布出一个疵点的话,20匹布共有疵点布4000克,成本约为148元。也就是说,挡车工织布时一匹布少织一个疵点,就为公司节省7.4元;一天就为公司节省148元。但是,如果挡车工工作不严谨,不仅是出疵点多,消耗的生产成本多;如果疵点超过15处,整匹布就是废品布了。
练技术曾急哭过
一线挡车工劳动强度大,像杨敬双目前操作的双面罗纹机,一般挡车工能同时操作六七台就算多的了,但他却能同时操作9台。一台双面罗纹机上有60多个线轴、3800多根针,9台机械就是540多个线轴、3万多根针。车间里考量一个挡车工看车的多少,会综合考虑他的产量、质量、机车运转率等条件,这就要求杨敬双在操作的过程中,既要及时换纱、及早发现断线和织针坏了等情况,还要保证机台卫生,防止线头织到布里,同时还要把织好的布送到验布室检验,没有一定功夫绝对做不到。为此,杨敬双还练就了一副好手感,光凭手感摸针,他就能挑出规格和其他的针不同的那根针,但针和针之间也许只差零点几毫米。
为了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次品率,杨敬双几乎请教遍了周围的老同事,除了看同事们的操作,他还自己琢磨着改进,并为自己规定了织布的“五不断”,即:从辨纱、穿纱、换针、挂料、落布等每一个操作环节入手,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他熟练地独立进行诸如两路穿纱、套布、换针、辨纱、接尾纱等技术操作。现在,杨敬双能娴熟地同时操作9台以上织机,比一般挡车工多操作4台。从操作2台车到9台车,杨敬双凭借平日练就的扎实基本功,以极强的责任心和辛勤劳动,每年完成的产量全公司最高,合格品率达到100%。
殊不知,为了练技术,杨敬双甚至都急哭过。那还是刚出徒不久,有一次,杨敬双织的布上出现了散花针,这种疵点最不容易看出,1米宽的布面上会出现类似于小米粒似的不规则的或纵向的小空隙,隔了几米才出现一个,杨敬双停机检查,却总也找不到准确的疵点位置,急得他眼泪都掉下来了,但倔强的他坚持自己找到疵点。有段时间,杨敬双挑错纱总是失误,为了要把成分、细度不同的纱线挑出来,他就下班后,呆在车间里端详着找门道,甚至连睡觉的时候,都在说跟挑错纱有关的梦话。
能吃苦耐劳,综合能力强,80后杨敬双在一线工作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首次比赛手抖得像摇铃
杨敬双是个有些腼腆的小伙子,说到自己的成绩,都会脸红。但回想那次全国比赛,他仍历历在目——这是纬编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技术大比武。虽然在选拔赛中,杨敬双一直是即发子公司——颐和公司、即发集团、即墨市、山东省的冠军,但他和第二名的成绩一直相差毫厘,省里的第二名与他只相差0.03分。等到了江苏江阴全国的比赛现场,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强手们,杨敬双不免有些紧张:“咱们不具备主场优势。头一天刚坐了7个小时的长途车,旅途劳顿还未完全消除,第二天上午就要考理论知识了,下午10分钟时间适应场地,才发现比赛用的机械不是常用的型号,平时用的是56路和60路的双面罗纹机,比赛用的是76路双面罗纹机,而第三天就要技术比武了。有的选手紧张得连觉都睡不着,整晚只合眼两三个小时,我虽然睡着了,也睡得不安稳。上场比赛的时候,我的手都在哆嗦。”但杨敬双有个好处,一旦开始操作了,他会渐入佳境,他会全身心投入到与纺织机械的单人舞中,他太熟悉操作步骤了:两路穿纱、套布、换针、挑错纱、接尾纱,这些跟机械打交道的手法他不仅在日常的工作中反复演练,就算是在思考如何提高效率的过程中,这些都像盘根错节的树木似的,在杨敬双的脑海中深深扎根。
2006年,杨敬双第一次参加集团内部比赛时,手抖得像在摇铃。比赛结束后,有同事还跟杨敬双开玩笑,“要不要在你手上挂个铃铛?”。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勤学苦练的积累,杨敬双最终神气地站在了全国冠军的领奖台上。
9年来,杨敬双用心、用情、用功、用力做好工作,一点点地“打磨”自己的技艺,积累下大量实践经验,创造出了公司织布岗位“‘一熟三不’敬双工作法”。“一熟”就是要在辨纱、穿纱、换针、挂料、落布等全套动作上高度熟练,达到熟中生巧、熟中求快,为提高产量争取时间;“三不”就是腿快不迟、眼尖不过、手摸不离。在操作9台以上织机运转的过程中,挡车工必须腿、眼、手并用,协调运转,只要织机开始运转,就要不断地穿梭于各台织机之间,时间不能延迟;眼睛要分分秒秒巡视织机的所有运转部位,不放过任何影响质量的因素;同时,要用手不断触摸卷动的织布,对出现疵点的原因做出精确判断,及时处理。
干一行爱一行,杨敬双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书写着新时代下新民工的精神和风采。
一线上成长起来的冠军
“千人纱、万人布”。作为一名挡车工,杨敬双是青岛市数以万计的纺织工人中极为普通的一员。如果不是2011年获得“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竞赛冠军”、“全国技术能手”,2013年被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他也许至今默默无名。
在挡车工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标准:要当好一个挡车工,从不懂到懂,要花1年的时间;从懂到精通要用三四年时间。杨敬双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2004年8月,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中专生杨敬双应聘进入即发集团颐和公司,他没能从事管理工作,而是做了挡车工。“刚进厂时,玩心重,工作并不积极,”杨敬双有些不好意思:“别看我现在一个人能操作9台双面罗纹机,全年无疵点;刚出徒那会儿,我只能操作3台单面机,最多的时候出过好几匹疵点布呢。”
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因为一两件小事的刺痛而改变。2006年,即发集团组织工人们进行技术比武,有些成绩好的工人直接晋升为管理人员。当时杨敬双的成绩很一般,眼看着昨天还一起在一线工作的工友们调到了管理岗位,“学无所用”的懊悔不已。而恋爱的他,也更加体会到男人责任的重要性。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在岗位上干出名堂来!从此,但凡即发集团内部评优,杨敬双一次也没落下。“杨敬双获得的奖状有十几本呢,”妻子邱丽华高兴地比划出奖状摞起来的高度,“有先进工作者、优秀技工、全年产量最高奖……其中有两年还是全年无织疵。”
全年无织疵,意味着全年没有废品布,举例来说也许会更形象些。一匹布20公斤,1个疵点约占布长20厘米,约200克,1公斤棉纱价格约37元,1个疵点、200克布约为7.4元;每天一个班的一个挡车工能纺20匹布,如果一匹布出一个疵点的话,20匹布共有疵点布4000克,成本约为148元。也就是说,挡车工织布时一匹布少织一个疵点,就为公司节省7.4元;一天就为公司节省148元。但是,如果挡车工工作不严谨,不仅是出疵点多,消耗的生产成本多;如果疵点超过15处,整匹布就是废品布了。
练技术曾急哭过
一线挡车工劳动强度大,像杨敬双目前操作的双面罗纹机,一般挡车工能同时操作六七台就算多的了,但他却能同时操作9台。一台双面罗纹机上有60多个线轴、3800多根针,9台机械就是540多个线轴、3万多根针。车间里考量一个挡车工看车的多少,会综合考虑他的产量、质量、机车运转率等条件,这就要求杨敬双在操作的过程中,既要及时换纱、及早发现断线和织针坏了等情况,还要保证机台卫生,防止线头织到布里,同时还要把织好的布送到验布室检验,没有一定功夫绝对做不到。为此,杨敬双还练就了一副好手感,光凭手感摸针,他就能挑出规格和其他的针不同的那根针,但针和针之间也许只差零点几毫米。
为了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次品率,杨敬双几乎请教遍了周围的老同事,除了看同事们的操作,他还自己琢磨着改进,并为自己规定了织布的“五不断”,即:从辨纱、穿纱、换针、挂料、落布等每一个操作环节入手,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他熟练地独立进行诸如两路穿纱、套布、换针、辨纱、接尾纱等技术操作。现在,杨敬双能娴熟地同时操作9台以上织机,比一般挡车工多操作4台。从操作2台车到9台车,杨敬双凭借平日练就的扎实基本功,以极强的责任心和辛勤劳动,每年完成的产量全公司最高,合格品率达到100%。
殊不知,为了练技术,杨敬双甚至都急哭过。那还是刚出徒不久,有一次,杨敬双织的布上出现了散花针,这种疵点最不容易看出,1米宽的布面上会出现类似于小米粒似的不规则的或纵向的小空隙,隔了几米才出现一个,杨敬双停机检查,却总也找不到准确的疵点位置,急得他眼泪都掉下来了,但倔强的他坚持自己找到疵点。有段时间,杨敬双挑错纱总是失误,为了要把成分、细度不同的纱线挑出来,他就下班后,呆在车间里端详着找门道,甚至连睡觉的时候,都在说跟挑错纱有关的梦话。
能吃苦耐劳,综合能力强,80后杨敬双在一线工作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首次比赛手抖得像摇铃
杨敬双是个有些腼腆的小伙子,说到自己的成绩,都会脸红。但回想那次全国比赛,他仍历历在目——这是纬编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技术大比武。虽然在选拔赛中,杨敬双一直是即发子公司——颐和公司、即发集团、即墨市、山东省的冠军,但他和第二名的成绩一直相差毫厘,省里的第二名与他只相差0.03分。等到了江苏江阴全国的比赛现场,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强手们,杨敬双不免有些紧张:“咱们不具备主场优势。头一天刚坐了7个小时的长途车,旅途劳顿还未完全消除,第二天上午就要考理论知识了,下午10分钟时间适应场地,才发现比赛用的机械不是常用的型号,平时用的是56路和60路的双面罗纹机,比赛用的是76路双面罗纹机,而第三天就要技术比武了。有的选手紧张得连觉都睡不着,整晚只合眼两三个小时,我虽然睡着了,也睡得不安稳。上场比赛的时候,我的手都在哆嗦。”但杨敬双有个好处,一旦开始操作了,他会渐入佳境,他会全身心投入到与纺织机械的单人舞中,他太熟悉操作步骤了:两路穿纱、套布、换针、挑错纱、接尾纱,这些跟机械打交道的手法他不仅在日常的工作中反复演练,就算是在思考如何提高效率的过程中,这些都像盘根错节的树木似的,在杨敬双的脑海中深深扎根。
2006年,杨敬双第一次参加集团内部比赛时,手抖得像在摇铃。比赛结束后,有同事还跟杨敬双开玩笑,“要不要在你手上挂个铃铛?”。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勤学苦练的积累,杨敬双最终神气地站在了全国冠军的领奖台上。
9年来,杨敬双用心、用情、用功、用力做好工作,一点点地“打磨”自己的技艺,积累下大量实践经验,创造出了公司织布岗位“‘一熟三不’敬双工作法”。“一熟”就是要在辨纱、穿纱、换针、挂料、落布等全套动作上高度熟练,达到熟中生巧、熟中求快,为提高产量争取时间;“三不”就是腿快不迟、眼尖不过、手摸不离。在操作9台以上织机运转的过程中,挡车工必须腿、眼、手并用,协调运转,只要织机开始运转,就要不断地穿梭于各台织机之间,时间不能延迟;眼睛要分分秒秒巡视织机的所有运转部位,不放过任何影响质量的因素;同时,要用手不断触摸卷动的织布,对出现疵点的原因做出精确判断,及时处理。
干一行爱一行,杨敬双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书写着新时代下新民工的精神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