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碗浆水面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和北方在饮食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北方人将一日三餐吃的都叫“饭”,南方人只把米饭叫“饭”;北方人的主食主要以面为主,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南方人每餐都要吃青菜,可对于北方人来说,有没有都无所谓。因此,对于许多漂泊在南方的定西人来说,能够吃上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面,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有年春节没有回家,我们几个定西的哥们凑到一起上一家面馆吃面。饭间,一位哥们有感而发:“好想吃一碗家乡的浆水面。”另一位哥们笑道:“这大冷天的,吃啥浆水面呀!”“但吃完后,心里是热得呀。”那位哥们接着说道。这时,我们全都沉默了。我突然感觉心里变得就像这南方的冬天,湿冷湿冷的。
  为了生活,很久都没有回家了,几乎忘记了浆水面这道面食,但是它的味道始终让我记忆犹新——有点儿甜,有点儿酸。每次回味总能情不自禁,也许是条件反射吧,总会口生津液,其中滋味只能深深咽于肚中,在记忆深处追寻那种亲切、温馨的味道。
  在南方,很多人一听故乡的大名就显得很吃惊,他们的表情好像在告诉我,“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呀”。有些好事的人在“百度”里溜了一圈,似有所悟地感叹道:“我知道了,原来是土豆最多的那个地方呀!”我不知道这是在夸呢,还是在嘲,但那块贫瘠的土地却始终牵动着我们这些“南漂一族”的心,就像是浆水面里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让我们梦寐神往。
  浆水,是定西一种夏季饮料和烹调面食的佐品,定西的父老乡亲几乎都会发浆水,人人又都喜食浆水。制作浆水过程也比较简单,乡亲们都叫“投酸菜”。首先是要准备好菜。乡亲们喜欢用一种叫“苦苣”的野菜作浆水。苦苣在定西乡间到处都有,无毒素无污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好了,很少去采这种野菜,就拿新鲜的芹菜、白菜、包心菜来代替。
  将这些蔬菜的叶子洗净后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到七八分熟,然后倒入准备好的缸中,加上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其实就是加入乳酸菌。然后封好罐口,一周左右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就有了酸味,并有淡淡的菜香,这时浆水即可取用,里面的“酸菜”也可以用来下饭吃。做浆水的酸菜吃起来清宜爽口,因为它是发酵的,而不像我们平时吃的酸菜是腌的。
  做面时,将浆水用自家胡麻榨的香油一炝,待煮沸后,再放一些葱花和香菜,煮上一锅自已擀的面条,等面熟了以后放入浆水之中,这样浆水面就做成了。吃饭时,再调一点儿油泼辣子,可谓色香味俱全呀,一看便味口大增,吃起来那味道是相当的美。冬天做一锅“散饭”或着“搅团”,就着发酵的酸菜吃,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逢年过节,乡亲们也不忘准备浆水,肉吃腻了,吃一回浆水面,既新鲜又开胃。
  离家千里,在脑海深处时常闪现这样的画面。
  夕阳西下的农家小院,暑热散去花香宜人。陇中的汉子、姑娘们不咋讲究,从田间回来,做一锅浆水面,在院里的果树下放一张矮脚炕桌,摆上凉拌的土豆丝,蒜拌的拍黄瓜,再来一小碗油泼红辣子,剥几头大蒜,捋一把小葱。一家老小席地而坐就吃起了饭。家里的黄狗围着一家人跑来跑去,在向主人索要它的晚餐,那几只小鸡在炕桌下面窜来窜去,渴望主人可以施舍几根面条。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
  还有六月割麦的田间地头;七月碾麦的打谷场上。常见豪爽的陇中汉子,捧起盛着浆水的瓦罐,仰着脖儿,咕嘟咕嘟地猛喝一阵,舒口长气,打个响嗝,然后,左右开弓地用胳膊擦擦嘴唇,两手摸摸赤裸的肚皮,啊,多么舒畅!若有兴致,接着再吼几声秦腔。高兴起来,唱几段黄段子,逗得身边的小媳妇羞红了脸,此情此景,多像是一幅古朴苍劲的水墨画,浑然天成。
  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一碗浆水面。因为乡愁的味道就是浆水面的味道——有点甜、有点酸。每每回忆它的味道,便感慨万千,不觉间会想到这样一首诗,可以概括我的心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其间的味道也许只有我们这些远离了定西故乡的游子才知道,也正是这种味道,牵引着我们每一位流浪的人,让我们深深怀念。
  (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1  再次踏上回家的火车时,已是秋意森然。  火车像嘶吼的猛兽,在崇山峻岭间展转腾挪了一夜,到达小镇朗乡时,晨光微露。背靠着五花山的小站很像是在一幅俄罗斯油画里。  三五个人下车,站台冷清,连值班的人都不见。车门打开,冷空气迎面扑来。我裹紧了身上的大衣,弯腰提着大包小包下车。那都是妻收拾的旧衣。她并没有多善解人意,不过是想趁机处理了衣橱里积存的衣物,好堂而皇之地买新的。我开始抗拒了一下,我这当哥的
期刊
我从江苏南通到青海老家探亲。在老家的时候,我和远在深圳的姐姐通电话,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还在故乡,还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或者是涌进城市打工谋生的农民工,我们还能对故乡保持这份浓烈的眷恋吗?姐姐说,肯定保持这份不渝的感情。我说,不一定。因为我们现在远离了乡土,远离了故乡的各种困苦、艰涩,远离了因为繁重的农活带来的疲惫和叹息,我们才对故乡保持朝思暮念的挂牵,假如我们还在泥土地上艰辛生
期刊
一  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每当你在一个地方久留之后,便会想着逃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没有任何人认识你的地方,重新开始;的确,当我们回到那个出生之地时,不知道是一个陌生感还是“久违的隔离”,我们都难以对这块土地有多少的冲动,甚至是一种回味。  只有感激。  乡村依旧安详,如一个老者,不是这样的一个“寡妇”不愿意与我们“结亲”,而是我们不愿意主动的把自己敬献给她。这样的一个“不融入”,就导致
期刊
当年林老师说,多年他乡成故乡,想来这话是没错的。  故乡,则是心头的一座坟。人走到哪,背负到哪。  有那么一天,当孩子们问我故乡在哪里时,我希望我能跟他们说:故乡就在你们心头。  “他乡故乡”——2007年采访台湾知名闽南语歌曲制作人林垂立老师,这个概念第一次明确无误的在我头脑里打下印记。  转眼四年过去,我又成了一名地域概念上的他乡人。在草木葱茏、满城装扮鲜花的西安,我和林老师一家相逢。只不过这
期刊
这句话本应该这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仔细想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  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身在故乡,日子久了,你就会觉得故乡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每个失眠的夜晚一分一秒数着过的挣扎。这时的远方,则是音乐,是舞蹈,是天堂,是仙境,是沙滩,是海浪,是清风,是明月,是
期刊
她拖一只大红箱子回来过年了。那箱子比她本人小不了多少。她穿一件黑蓝的旧外套,是为了抵御火车上的脏。她是一个瘦小的人儿。那只箱子在下火车时被列车员弄断了拉手,所以更难对付了,她还不让我们去接她。一进家门,放下大箱子,她笑嘻嘻地给我和她妈一人发了一张百元钞票,不知道是啥意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说哪有给长辈发压岁钱的道理,她也不理,径自在屋子里转开圈子。这就是她的快乐。  她没有毕业就开始在北京打工了
期刊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偶然读到清人蒋士铨的这首《岁暮到家》,一下子,我的神经针刺般地疼痛。  母亲四十岁时有了我。母亲六十岁时我离家在外求学。  青葱般的岁月里,尽管装满同伴的欢声笑语,不同的课堂内,见识着多彩的知识。但是,这一切都难以排遣远离故土亲人的孤单。想家的日子,家书就是我最亲近的温暖。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条纽带
期刊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如果生命可以重来,如果岁月的年轮像春夏秋冬一样绽放奇迹,我一定会不负这春天的厚爱,我将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这一片深情的土地。  那一年,我还没有念完中学,就独自一个人从粤北山区的穷山沟里到了繁华的广州,那时的愿望单纯而又简单,就是要赚钱将来给自己家里盖一座漂亮的房子,然后娶一个心仪的女孩做自己的老婆。刚到广州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也不懂广州话与人交流起来总显得困难。那时就住在同学
期刊
一家三口进门时,院子已经被打扫干净了,地上清晰的扫帚痕记录着母亲的早起。怕把院子弄脏,父亲一定又是四点钟起来放羊,等我们到家时,二十多只可爱的山羊已被赶进圈内,安静地反刍青草的香味。  在我和弟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不再养猪了,猪圈里养了羊。我看见秫秸盖顶木栅栏围成的简陋羊圈已经趴架了,秫秸裸露着牙齿,跟竹门相互攀比,表明已经服役多年。或许是我属羊的缘故,我喜欢羊,尤其是山羊。每次到家,我都会去“拜
期刊
数十年的“文革”反思缠扰成了折磨刘伯勤的心结,一声道歉暗含几多辛酸。  刘伯勤头发斑白,但尚未年暮。他今年61岁,退休前任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6月,这位当年的红卫兵登在媒体上的道歉广告,引起舆论沸腾,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在广告中,刘伯勤向在“文革”中受到自己批斗、抄家和骚扰的众多师生、邻里道歉。他在广告中说,“垂老之年沉痛反思,虽有‘文革’大环境裹挟之因,个人作恶之责,亦不可泯。”  道歉广告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