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的“溯因——假说方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g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用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进行物理探究建模”的课题研究是教育部“十一五”子课题。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创造发明和发现中所运用的充满睿智的科学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本着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怎么都行”的方法论,通过演绎法,建构出许多思维过程不同的探究模式。本篇介绍我们运用华佗的“溯因——假说”方法所建构的“溯因——假说探究模式”,从而为物理教师的探究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过程和探究工具。
  【关键词】物理探究教学 中国古代科学家 华佗 科学方法 溯因——假说探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140-02
  
  中国古代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他们超凡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华佗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科学技术大师和科学方法大师,他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对于今天的物理探究教学仍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一、华佗与“绿苔消毒去肿法”
  华佗(?-208),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外科专家。
  作为一代名医,华佗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他在医学上最突出的贡献表现在外科手术治疗和创制麻沸散上,所以历代医家多将他尊为外科鼻祖。
  作为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不仅通过外科手术治好了许多当时的疑难病症,同时也发现了许多疗效显著的新药。
  一个夏天的傍晚,华佗在屋后乘凉,忽然看到一只马蜂撞到了蜘蛛网上。蜘蛛很快地爬过去,企图用蛛丝缠住马蜂。但蜘蛛刚一接近,就被马蜂狠狠地蜇了一下,身体立刻肿了起来。它从网上掉了下去,落在屋檐下的一片绿苔上,只见它打了几个滚,肿立即消失了。然后它又迅速地沿着蛛丝爬回网上去缠马蜂。经过第二次较量,马蜂又把蜘蛛蜇肿了,蜘蛛又落到绿苔上打滚,然后再爬回网上去缠马蜂。就这样,它们反复斗了好几个回合,最终由于马蜂体力耗尽,成了蜘蛛的一顿美餐。
  本来蜘蛛是经不起马蜂的狠蜇的,但每次它都在绿苔上打滚消肿去毒,从而战胜了马蜂。这使华佗思索原因:蜘蛛战胜马蜂的原因是因为消肿,消肿的原因是打滚,打滚是在绿苔上,因此可能是绿苔让蜘蛛消肿去毒,进一步联想到绿苔也许是一种消肿去毒的良药。于是他想找个机会试一试。
  时隔不久,华佗去广陵(今扬州地区)行医,路上遇到一个被马蜂蜇了的妇女,十分痛苦。华佗急忙到屋檐处弄来了一些绿苔,敷在那个妇女红肿的脸上,让她回去休息。过了两天,那个妇女的脸上果然不红不肿,连马蜂蜇过的痕迹也没有了。
  就这样,华佗确定了绿苔具有消毒去肿的作用,长期以来成为治疗这一症疾的有效方法。
  二、华佗的“溯因——假说”方法
  华佗发现绿苔去肿消毒的作用,基本过程如下:
  蜘蛛在绿苔上打滚消肿战胜马蜂——追溯原因:绿苔有消肿去毒的作用——考虑能否将绿苔作为一种消毒的药物——通过给妇女治病证明了疗效。
  也就是说,在研究问题时,对问题情境进行溯因推理,从而形成假说和设想,然后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将假说变成结论和规律。可用下图来表示:
  华佗的这种“溯因——假说”方法,可引导我们通过对现象溯因推理,找到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
  三、溯因——假说探究模式
  我们将上述“溯因——假说”方法运用于探究教学中,就形成了“溯因——假说探究模式”。
  1.溯因——假说探究模式的思维程序
  2.对溯因——假说探究模式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
  (1)问题:设计令学生“吃惊(或意外)”的情境,并提出问题。
  (2)溯因:用溯因推理法,从情境逆推出可能的原因。
  (3)假说:通过溯因推理,形成假说。
  (4)检验:通过实验,检验假说的正确性。
  (5)结论:通过检验,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溯因——假说探究模式的应用案例
  下面通过三个案例,体会这种模式的运用:
  [案例一]探究“电流的磁效应”
  (1)问题:让学生观察如下问题情境(奥斯特实验),并思考原因:将一段导体放置在小磁针旁边,由于不是磁体,小磁针不偏转。但是,当给导体通入电流后,小磁针发生偏转。
  (2)溯因:引导学生进行溯因推理:小磁针偏转,说明受到磁力作用。受到磁力作用,说明它处在磁场中。那么磁场是如何产生的?周围只有导体,并通入电流。可见,导体通入电流后周围产生了磁场,从而使小磁针偏转。
  (3)假说:由此形成假说: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4)检验:运用铁屑做实验,显示出通电直导体周围磁感线的布局。进一步用通电螺线管进行实验,显示出磁场的形状与条形磁铁相似。
  (5)结论:从而得出结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从而得出结论: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案例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1)问题:让学生观察如下问题情境,并思考原因:将一只空易拉罐用酒精灯加热一会,然后撤走酒精灯,用胶带将易拉罐口堵住。让学生观察现象。过了一会儿,学生惊异地发现:易拉罐发出巨大的响声,并且逐渐褶皱,像是被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压缩了!
  (2)溯因:让学生分组对上述现象进行讨论,溯因推理,各组寻找一种自己感到合理的解释。如:有的小组认为教师会气功,给易拉罐一个无形的力量;有的小组认为易拉罐内部暗藏机关,当用酒精灯加热后,将机关启动,机关对易拉罐施加一个向内部的力量;有的小组认为既然周围没有施力物体,那么,施力者一定是空气,是空气的作用。……
  (3)假说:将这些不同的解释提交全班讨论,并对教师的气功水平、易拉罐中的机关做出否定,则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由于空气的作用。然后,对空气的作用进一步整理,形成全班共识的假说: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4)检验:由上述假说,学生得到如下推论:
  如果将玻璃杯盛满水,用纸板堵住杯口,然后倒置,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会保持水不会流出来。如果将一只碗中的空气挤走,然后将其压在皮肤上,碗会被吸住……
  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发现上述推论在实际中能发生,从而说明了假说是正确的。
  (5)结论:最终得出结论:大气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我们称之为大气压。
  [案例三]探究“布朗运动”
  (1)问题: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或墨汁,发现花粉颗粒或碳粒的无规则运动。然后,让学生思考原因。
  (2)溯因:学生进行溯因推理。通过排出诸多无关因素和外界因素,学生只能认为原因来自于液体内部,来自液体分子的作用。
  (3)假说:由此形成假说:布朗运动是由于分子作用的结果,这说明了液体内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检验:从上述假说可以得到推论:若微粒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反之,若微粒越大,布朗运动就越不明显以至观察不到。通过视频资料或用显微镜进行实验观察,验证了上述推论,也就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
  (5)结论:将此推广到其他物质中,得出结论:物体中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进一步研究这种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五、问题讨论
  第一,“溯因——假说探究模式”告诉我们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对问题情境进行溯因推理,推出原因,形成猜想和假说,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从问题——溯因——假说——检验——结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活动的模型。
  第二,上述探究过程中,在“问题”环节中设置“吃惊现象”,是激发学生进行“溯因”的关键。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使发生的现象在学生的意料之外。
  第三,“溯因推理”与“因果推理”的过程恰恰相反。后者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推理方法,从原因推出可能发生的结果;而前者其实却是从结果倒推出发生的原因,体现了创造学的“逆向思考法”。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溯因推理的创立者是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而比皮尔斯早一千七百年的华佗,就已经有了溯因推理的思想。
  第四,从“溯因”到“假说”环节,是上述探究过程中最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既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也包含了直觉和非逻辑思维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美籍奥地利人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的“特设性假说”方法。
  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八百年以前,华佗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就已经非常丰富多彩。我们由此借鉴而形成的“溯因——假说探究模式”,完全可以从多个思维角度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组织编写.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故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2006
  2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张之沧.科学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和动力。综观人教版实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话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安排,在紧扣专题内容的同时,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专题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不同话题与学生的贴近程度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同时,由于地域不同、城乡有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也就有了差异,一个话题贴近了一部分学生,却难免与另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的培养(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通俗一点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孩
期刊
教学立意就是教学的主观意旨,就是教师实现其教学价值的内核。它负责调控教学目标,使教学具有清醒明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的层次,进入一种和谐圆满的境界。  《安塞腰鼓》(苏教版国标本六上)是一篇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散文。作家刘成章通过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越的鼓点、反复的咏叹、尽情的赞颂来表现对生命、力量的诗意理解,对时代、生活的审美感受、对家乡、民族的真挚热爱。可见要求六年级的小学生
期刊
一、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对工科学生来说,数学是一种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是利用这个有力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推理严谨、概念抽象,特别强调高等数学课程的系统性、严谨性和完整性,而轻视数学的应用性;同时教学内容多,学时长,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工科专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应用型、实践类
期刊
语文教学实践向我们阐释了,提问对于课堂教学是何等的重要。它是教师了解学生、解开孩子对文本的心结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如此重要,才让我深深地回味起自己所听过以及所看到过的诸多课堂提问,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着实让人“开了眼界”,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没有帮助。这无疑成了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瓶颈”。  一、洒满课堂全是问  语文课上,教师从头到尾是“满堂问”,害怕孩子们课堂“闲”
期刊
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阅读时常常会只从表层探讨文章的意蕴,甚至于“隔靴搔痒”。这就要求教师睿智地采用“浅课深教”或“深课浅教”的方式,运用集筛选、整合、归纳、思辩于一体的问题教学法,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对话情境,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文化积淀,架起作者、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无形桥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现以初中文章为例。  [案例]《爸爸的花儿落了》对话教学片断  学生朗读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部分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多年了,围绕语文教学的纷纷扰扰实在太多,近年来又围绕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展开热议,而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又怎么教的问题很自然地也进入了我们关注的视野。  “迷失”了第一课时教学必然陷入困境:其一,学生字词不过关,为理解文本埋下隐患;其二,学生读文不充分,进入精读文本时读文仍不流畅,易读破或读错句子,以致教师不得不再花时间组织学生重读文本,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三,学生缺
期刊
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诗歌。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加深人文积淀,提高文化素养。因此,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诗歌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和对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能力。近年来,古诗鉴赏题赋分增加、题量增多,题型更加灵活多样,答题的开放性更大,考生个性阅读的空间更广阔,充分体
期刊
一、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  听说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问题的。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训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即把听到的外语能用口头表达出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莫尔登把听说法理论基础概括为以下五点:①语言是说的话,而不是写出来的文字。②语言是一套习惯。③教语言,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④语言是本族人所说的话
期刊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