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lglglglg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生一何苦,前事安可忘。兄弟先我没,孤幼盈我傍”。唐代诗人孟云卿的《伤情》,诠释了何为兄弟情,这与《小雅·常棣》中的“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兄弟之间的感情,他不像爱情那样缠绵悱恻,不像友情那般歃血为盟,他似乎更为平平淡淡一些,但那种平淡,却是建立在浓的化不开的血缘之上的,兄弟有危难,我便如同断了手足。
  《诗经·小雅·常棣》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首两句,就开门见山的将兄弟比作常棣,何为常棣?《毛诗序》中说:“《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为作此诗,而歌之以亲之。”《毛诗正义》曰:“作《常棣》诗者,言燕兄弟也。谓王者以兄弟至亲,宜加恩惠,以时燕而乐之。周公述其事,而作此诗焉。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西周初年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根据这件事,《毛诗序》判定《常棣》是周公写的;西周末年,统治阶级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情更多。《左氏春秋》认为《常棣》是厉王是召穆公所作:“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
  不管怎样,常棣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它代表着手足相连,不离不弃的意思,第一节就将全诗主题点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然而朱熹的《诗集传》中却向世人提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凡今之人,则岂有如兄弟者乎?”他向当时的人发出叩问,活在21世纪的我们,也需要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有像对待兄弟那般对待自己至亲的兄弟吗?兄弟之间为了争夺财产而争得不可开交的事情一次次在我们身边上演,更有甚者,兄弟反目,互相残杀,完全背离了古人交与我们的亲亲之道。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暂时放下手中的一堆事,放下利益纠葛,放下累累心事,去问候一下身边的亲人,兄弟,他们还过得好吗?身体中流淌着相似的血液,拥有相同的体温,兄弟之间的感情是不是竟然隔着一座山?早一些问候,早一些冰释前嫌吧,他毕竟是你的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这三节描述了兄弟之间感情深厚,如果有一方遭遇了死丧,另一人就一定会感到悲痛;如果有一方抛尸荒野,那另一方一定会不远万里将他带回。就像是鹡鸰鸟如若被困在高原,就会寻求同类,这同类的作用,就像兄弟那般生死与共。这让我想到了不久前发生在孙水林、孙东林兄弟俩身上的事。哥哥孙水林在给民工发工钱的路上遇车祸身亡,弟弟为替哥哥完成遗愿,贴上自己的钱,让民工们按领到了工钱,这种超越生死的兄弟情,足以感动中国,感动每一个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这句再现了兄弟同生死、共患难的场景:当外敌入侵之时,兄弟和睦才是首先要做的,这以后才能同心合力抵御外侮。正如朱熹《诗集传》中所言:“言兄弟设有不幸斗很于内,然有外侮,则同心御之矣。”
  这三节反复强调了朋友不如兄弟:“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是真的朋友之间的感情比不上兄弟之间的感情?肯定有人会持反对意见。但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同样是遭遇不测,朋友他会着急,会痛心,会为你送上祝福,会天天来医院探望,说笑话逗你笑。但兄弟不是,他和你有着相似的血液,所以你受伤,他也会有同样的痛楚,他不会用多少祝福的话来安慰你,他会愿意捐献自己的鲜血,甚至器官,来救你。这就是区别。《诗经原始》中说的很好:“盖良朋妻孥皆以人和,而兄弟則以天和。以天和者虽离而实和,以人和者虽亲而实疏。故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朋友之间的情谊是人为的产生的,一定程度上,他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而手足之情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断了联系,血浓于水的亲情,它永远改变不了。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一句笔锋一转,与上一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形成对比,强调了如果是在外部安定的环境下,兄弟内乱就会发生。想当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时,国共联合,一致抗日,驱逐帝国主义列强出中国,但抗日战争胜利后呢?国共内战就紧接着爆发了,导致了如今海峡两岸依旧不能完全融合的局面。我想说的是,国共两党就像是亲兄弟,当危难来临时,能够一条心,但当战争结束时,就发起了内讧。海峡两岸的真正统一,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各自的宽恕,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那手足相连的感情,哪能说断就断?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最后三节描绘出一幅其乐融融、家庭和睦的画面,意在说明,兄弟之间处理好了,整个家庭也就自然融洽。在当今社会,计划生育政策让我们这一辈的孩子很少有兄弟姐妹,但我们的父母一辈的人,尚有许许多多的兄弟姐妹,因此兄弟之间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当,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和睦。
  千百年来,《诗经·小雅·常棣》将兄弟之情诠释到极致,后世的子孙们唯有遵循常棣所言,视兄弟如手足,才能读懂古人的智慧,才能存活于当下。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利用图标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1.引导幼儿学习规则;2.帮助幼儿认识规则;3.促进幼儿理解规则;4.增进幼儿记忆规则;5.便于幼儿执行规则。通过绘制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图标促使小班幼儿理解规则含义并促进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图标 小班幼儿 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幼儿身上存在着这样或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师为语文教学的革新进行努力的同时,初中作文的教学指导却被忽略了。语文学习,是写作的根本。可是,写作却是众多初中学生的软肋。文章立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现状 源泉 教学策略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新课程改革也稳步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进与实施。在这个教育背景之下,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期刊
【摘 要】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被誉为“盛唐第一诗”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明珠中的极品,光耀千古!自从被张若虚吟诵出来后,赞誉极高,被喻为“孤篇盖全唐”,到了近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的地位由“盛唐”、“全唐”再到整个诗歌领域,都是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被磨灭,反倒愈显其光辉。  【关键词】唐诗 春江花月夜 乐府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模块里,阅读是一大重点:论考试,阅读类型的试题在考卷上的占比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强;论实用,阅读是人类门槛最低的奢侈,能提高自我素养。另外,初中正处于小学与高中的衔接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抛开小学时期简单浅显的阅读学习模式,阅读教学中不再简单识字认句,而是要透过文章字句本身,看到文章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寄托、情感宣泄甚至三观表述,并且学会通过对好文的吸收借鉴,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一场变革,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对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为了解高塍中学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为开展“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课题研究提供依据,我校对初一、初二学生自
期刊
三年前,我依葫芦画瓢学习管建刚老师的做法,在任教班级创办了《小脚丫作文周报》。我取消了大小作文,取而代之的是“每周一稿”和“丫丫日志”。办报的这些日子,我诚惶诚恐,唯恐半途而废,把它给搞砸了。要知道,僵化的量化机制,一统的评价标准下,已鲜有教师敢去逾越。长期固化的“布置题目——写法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评改”的循规蹈矩的作文课,突然要做这样大刀阔斧的改变,有成效还好,若没有成效呢?学了课文《童年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神话是由上古先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最初,神话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只能口耳相传。在整个神话的流传过程中,把原本单一的
期刊
一、人文性:明确的时代价值取向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讲述了土地爷爷送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式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小猴把一口袋麦子全部种下了地,第二年收获了满满的一囤麦子。三种动物面对麦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年之后,土地爷爷看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多数教师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课堂上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谁的做法最好,然后
期刊
【摘 要】绘本既是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良好素材,又是写话教学的有效载体。结合写话教学案例,从借助绘本引导仿写,让学生有话想说想写;利用绘本进行扩写,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写;巧用绘本组织续写,让学生有话会说会写三个方面就运用绘本展开写话有效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话教学 绘本 有效载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
期刊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书则是青春最美的伴侣。在我们成长的青春路上,既有欢笑,也有苦痛,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书则不离不弃,始终如一的陪伴着我们,高兴时,我们可以与书分享喜悦,悲痛时,我没可以借书平复思绪。书中的文字与正直青春年华的我们心心相印,共同谱写了一曲曼妙的乐章。我是个爱书之人,甚至到了爱我及乌的境界,从书中的故事到书中的语言,乃至书的封面、扉页都视如珍宝,书是我青春的心语,也是我成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