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表演游戏“蚂蚁搬西瓜”看材料的投放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009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材料是影响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在幼儿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因为自身对“故事”脚本的理解与表演能力水平有限,在游戏时常常受到材料自身功能的制约。因此游戏材料何时投放、如何投放,都会影响到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影响到幼儿游戏的完成度。我在跟进一次幼儿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材料投放的意义与作用。
  幼儿的表演游戏源于一本有趣的绘本学习《蚂蚁与西瓜》,自它投放到图书区以来,深受幼儿的青睐,尤其是故事中小蚂蚁搬运西瓜的情景最是吸引他们。在美工区里幼儿用多种材料去表现蚂蚁的动态,户外活动时模仿蚂蚁搬运的动作……围绕这一故事的主题活动也自然地展开了。这天表演区里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短暂的“蚂蚁搬西瓜”
  这天,幼儿A把小猪的黑色布头饰反戴到头上,幼儿B拍手说:“你是小蚂蚁吗?咱们搬西瓜吧!”于是他俩又招呼来几个朋友玩“蚂蚁搬西瓜”的游戏,几个人都试着反戴了头饰像模像样地做出搬运的样子。但是不过5分钟,大家就觉得没意思了,好几个人都跑走了,幼儿A、幼儿B也不再热衷于表演,转而玩了别的游戏。
  在短暂的表演过程中,幼儿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蚂蚁搬西瓜的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故事脚本”,但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材料支持,导致表演草草收场。活动分享时,幼儿聊到了这个话题,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布置一个“蚂蚁搬西瓜”的场地来玩表演游戏。
  “西瓜”从何而来
  对于一群中班的幼儿来说,“西瓜”从何而来,首先是个大问题,教师也想到了这一点,考虑体育活动时,幼儿曾用大沙包玩过蚂蚁搬运的游戏,所以将大沙包放在了表演区的角落,希望能帮助幼儿开展游戏。然而事与愿违,游戏开始了,那些“沙包西瓜”并没有吸引幼儿的眼球,大家都热衷于画西瓜,表演区里成了美工创作的舞台,等到表演时,大家拿着纸质的西瓜走来走去,一会西瓜搬完了,就又去画西瓜了,而故事情节早就抛之脑后,游戏已然偏离了设计游戏的初衷。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还是材料投放的问题。表演区紧挨着美工区,幼儿自然会想没有西瓜就去做西瓜,中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观形象阶段,一堆沙包又不像西瓜,那怎能引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呢?另外是搬运工具的欠缺,也使幼儿只是走來走去,缺乏想象与创作。
  争抢的游戏场面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寻找并制作了很多的材料:把画好的西瓜贴到大沙包上来当西瓜瓤;找了两个大半圆的跷跷板玩具来当西瓜皮,还有沙区的铲子、水桶、绳子、棍子来当搬运工具……一时间,表演区里堆得满满当当。这下幼儿都抢着来玩游戏了,有的抱着沙包跑,有的往水桶里抛,有的拿棍子挑,有的热衷于玩翘起的“西瓜皮”……表演区里幼儿很兴奋,老师却很无奈。
  幼儿都沉浸在热闹的游戏中,沉浸在玩具的摆弄与自由玩耍之中,并没有产生有意义的表演游戏情节,这已然脱离了幼儿之前谈论的表演计划。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很显然我们投放的材料过多了。首先,材料投放数量过多,每个幼儿各自为阵,引发的多为平行游戏而少有合作和协商;其次,材料投放层次性不够,对有些幼儿没有挑战性,幼儿的故事表演主要呈现了嬉戏性的角色行为,情节单一,缺乏目的性;第三,材料投放过程中新鲜的材料与环境导致幼儿过于兴奋。因此需要有所取舍,合理整合,循序渐进地丰富材料才能支持幼儿的表达与表现,促进幼儿有目的性地表演。
  精彩的游戏场景
  于是,在大家的协商下,材料做了进一步调整。“西瓜皮”减少为一个;“沙包西瓜”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各种搬运工具只保留一个;场地也进行了扩展,与积木区联通起来,让表演的空间能支持幼儿一定距离的表演与模仿。这次的表演游戏在幼儿的小组协商与策划中拉开了序幕,幼儿A、幼儿B依然是铁定二人组,他们要扮演蚂蚁大力士,搬运最大的西瓜,一路上累得满头大汗,一会儿擦擦汗、一会儿敲敲胳膊,还互相鼓励加油。幼儿C、幼儿D、幼儿E把“西瓜瓤”搬完了,就把半圆形积木当作“西瓜皮小船”,三只“小蚂蚁”坐上“小船”去找新的西瓜,幼儿C用铲子当船桨,“嘿哟嘿哟……”三个人一边用脚蹭着往前移,一边喊着“加油”,完全沉浸在他们的表演情境中,玩得不亦乐乎。还有4个孩子在排队,将西瓜一个一个传给下一人……他们在模仿故事里的情节,但比故事里的还要精彩。
  我看到这里,不禁感慨:游戏中材料的投放竟是如此关键,不同的调整与组合,会引发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中班的幼儿在参与表演游戏时,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差,表演能力一般,展开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其中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因此,我们应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控制材料的数量并注意材料的多层次挑战性,提供的材料种类要丰富,各种类之间的组合和搭配应该具有多样性,如投放的绳子、桶、棍子等可以多种组合创造出更多的游戏情景,满足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这样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体验表演游戏愉悦、成功的机会。
  随着幼儿对游戏区材料的熟悉,表演游戏不断丰富,幼儿绘制了蚂蚁的家、搬运路线图,布置了一个蚂蚁的房子,表演由小组合作逐渐形成群体表演,游戏情节也更为丰富:搬运时路过小山坡、小河,搬回家的西瓜做果酱、开宴会……西瓜不够了,幼儿把积木当作西瓜,利用不同的材料替代与想象,他们的表演也越来越生动和出彩。
  材料投放隐含着教师的指导理念和策略,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是教师支持幼儿游戏、参与幼儿游戏的第一层次,我们要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可以说,表演游戏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上,游戏的自主性也体现在对材料的自由选择上,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在与玩具材料接触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内在的生理体验,以及由这种体验引发的外在的表演经验。不同阶段的表演游戏,产生不同的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认识,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不能将材料完全依照成人的想象提供给幼儿,而应让幼儿根据活动的推进与发展,依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搭配与组合,给予幼儿主动参与制作、自由支配的机会,幼儿才会玩得持久,玩得有创造性,达到深度的学习和发展。
其他文献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悄悄来临。在春和景明的四月,万物苏醒,大自然又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模样。  桃树姐姐被春姑娘唤醒后,愉快地露出笑脸,开出一朵朵娇艳欲滴的粉红色桃花。她婀娜多姿、云蒸霞蔚的样子,宛若披上绚丽盛装的仙女。站在桃树姐姐身旁的小柳树羡慕地夸赞道:“桃树姐姐你可真漂亮啊!”  小柳树转身问身旁的柳树妈妈:“妈妈,我什么时候开花呀?”柳树妈妈慈爱地望着小柳树说:“等你的绿色小辫再长长一
期刊
紧张刺激的奥运会平衡木项目里,运动员可以在只容得下一只脚走路的平衡木上,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并能保持平衡稳定而不掉落。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动手,制作一只无论放在哪里,都能完美保持稳定的“平衡鸟”。让我们一起探寻物体能够保持平衡的秘密吧!  材料准备院  笔、卡纸、回形针、剪刀  实验步骤院  1.将卡纸从中对齐,并在一侧用笔画出小鸟一半的轮廓。  2.用剪刀沿线裁剪下来。  3.将小
期刊
生很多的宝宝  某天,妈妈和小宝闲聊。  小宝:“妈妈,我将来要生很多很多的宝宝!”  妈妈:“为什么呀?”  小宝:“没人和我玩的时候,我就可以让他们陪我玩,这样就一直都有人陪我玩了!”  一定吃了很多吧  某日,小宝吃西瓜吃得肚子圆鼓鼓的。  小宝:“妈妈,你看我的肚子变大啦!”  这时小宝看到旁边身怀六甲的阿姨也在吃西瓜。小寶:“阿姨,你该吃了多少西瓜啊?”  想你有这么多  某段时间,妈妈
期刊
女儿今年4岁,在长治市滨河幼儿园上中班,女儿喜欢读诗,不知不觉中也学会吟诵百余首古诗,潜移默化当中生出一点点诗心。这是第一次和孩子尝试写诗。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我们母女之间的问答。我问她,爱是什么,什么时候能感觉到爱?小丫头想了想,说:“妈妈抱着我的时候,过马路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每天晚上给我讲故事。”我又问爸爸呢,她说最喜欢和爸爸玩骑大马的游戏,趴着爸爸的大肚皮上挠痒痒,爸爸每天早上上班之前都
期刊
离园时,孩子们不知从哪里翻出一张婴儿的照片,他们彼此传来传去,并因此而引发了很长时间的对话。  郭淏儿:“看,这是谁的照片?”  李佳:“不知道是谁小时候的,太小了,看不出来。”(她能够依据外貌辨别出年龄的大小。)  郭淏儿:“杨阳,是不是你,我看长得有点像你。”(她知道对比照片寻找长相相似的伙伴。)  杨阳:“那哪是我啊,我的头发哪有那么短,那是个男孩!”(她懂得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男孩、女孩
期刊
《迟到大王》是英国童画大师约翰·柏林罕所创作的绘本,主要内容是写小男孩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几次迟到以及老师对他的处理,最后老师被大猩猩抱上屋顶,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用老师的话回应老师说:“这附近哪里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最后以一句“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走路去上学”作结。  第一次翻看这本书时,是被它的构思所吸引,看到老师最后在屋顶大喊大叫的样子,很是好笑———这也许是这个故事引得众人喜爱的主要原因吧!
期刊
近年来“跳蚤市场”进入幼儿园,成为幼儿园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幼儿将自己不再需要的玩具、图书等旧物拿出来,通过卖出和买进完成交易,然后再将活动所得用于捐赠等公益活动。在这过程中,有人际交往,有分享,有互动,有理财,还有爱心,很受大家欢迎。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跳蚤市场”中出现的材料投放问题与区域活动有所不同,区域活动中容易形成教师“高控”,而在“跳蚤市场”活动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放任
期刊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关心的往往是儿童的身体健康,除非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否则大多数家长不太容易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但等到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时,往往很难再矫正过来,因此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以预防为主。  儿童心理问题的界定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指处于6、7岁以前的儿童行为在持续时间上和严重程度上偏离了大多数儿童的正常行为标准。关于儿童期心理问题应该认识到以下两点:第
期刊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深入,“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已经渗透到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绘本,这一深受教师和幼儿喜爱的读物,也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下,凸显出了无穷的魅力。优秀绘本的创作者,很大程度上都熟知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和心理特质,都会巧妙地运用“游戏”的语言或情节来展现主题和故事。因此,在绘本教学中结合多元化的游戏开展活动,寓游戏于绘本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期刊
幼儿园建构游戏因其操作性强、可再现生活场景、易发挥创造想象而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其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能力,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幼儿真正地自主学习是什么样的?我从每天一次的“户外生态游戏”中看到了惊喜。  记录一:  观察时间:2017.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