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学习唐诗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ue_h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诗歌就会想起唐朝,提起唐朝就会想起诗歌。唐诗是在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度中诞生的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奇葩!学习唐诗仅仅满足于朗读背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唐诗,我们还必须对唐诗做更深的研究。唐诗之所以为唐诗,就是因为唐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唐诗讲究格律就是唐诗和以前所有诗歌最为显著的区别。唐以前作诗不讲究或不太讲究格律,诗人随物赋形,遣词造句,任性使然。在质的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而唐人不但追求质而且也追求文使诗歌这种文体达到文质兼美的境界。讲究格律作诗实际上是增加了作诗的难度,从此诗人写诗都要遵守这种游戏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难中见巧”增加了诗文的艺术性。
  格律诗在字数和句数上的要求是: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可以是四句可以是八句,四句五言的叫五言绝句,四句七言的叫七言绝句,八句五言的叫五言律诗,八句七言的叫七言律诗。这是字数和句数的要求,但格律诗更主要的还是在平仄和押韵方面的要气。由于汉语多以两个字为一个节拍所以在一个节拍的第二个字上就是节拍点,注意了节拍点就可以使语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就达到了音乐美效果。因此每句诗的偶数字的位置上是诗人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平仄的调整也就是在每句诗的偶数字的位置上。也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所谓平就是平直没有变化,仄,就是不平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大约在齐梁时期沈约他们就佛经的翻译过程中发现了汉语的四声,不过当时的四声和现在四声是迥然不同了。当时的四声是:平,上(shɑnɡ3),去,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现在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声和去声基本上变化不大,变化最大的是入声,最初的时候是入派四声即入声有的分化为阴阳上(shɑnɡ3)去,后来入声逐渐消失只是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还有所保留。人们依据这四声读音变化的特点就把阴平,阳平化为平声,把上声和去声化为仄声。从此诗人们注意到汉语音律上的这一规律知道了如何使语言富于变化和节奏感,使诗歌便于说唱具有音乐美。
  在诗歌中对于平仄的调整主要是:在一句之中要做到平仄相对;一联之中平仄相间;两联之间平仄相粘。这种平仄的同于不同是在偶数字的位置上。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
  月夜
  更 深 月 色 半 人 家,
  平-平-仄-仄-仄-平-平 1
  北 斗 阑 干 南 斗 斜。
  仄-仄-平-平-平-仄-平 2
  今 夜 偏 知 春 气 暖,
  平-仄-平-平-平-仄-仄 3
  虫 声 新 透 绿 窗 纱。
  平-平-平-仄-仄-平-平 4
  第一句的2,4,6字平仄是相间的(不同);第一联(也就是第1,2两句)的2,4,6字的平仄是相对的(不同);两联之间(也就是第一联的对句与第二联的出句)在2,4,6字的位置上平仄是相粘的(相同)。
  下面再说说用韵的问题:
  格律诗的用韵和古体诗的用韵是不同的,古体诗在用韵上比较灵活而格律诗则要求更严格。格律诗在用韵上要求只能用平水韵也就是说只能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一旦选定韵脚中间就不能换韵,要求一韵到底。律诗和绝句的第一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但是偶数句的最后一字必须在韵脚上。再以上面的诗句为例。
  这首诗的首句是入韵的,在偶数句也即是第2,4句的最后一字也都是同一韵部的字,(押ɑ韵)做到了用韵的要求。
  无题二首(其一)
  昨 夜 星 辰 昨 夜 风,
  画 楼 西 畔 桂 堂 东。
  身 无 彩 凤 双 飞 翼,
  心 有 灵 犀 一 点 通。
  隔 座 送 钩 春 酒 暖,
  分 曹 射 覆 蜡 灯 红。
  嗟 余 听 鼓 应 官 去,
  走 马 兰 台 类 转 蓬
  这是一首律诗,第一句也是入韵的,其中的第2,4,6,8句的最后一字也都是同一韵部的字,(押nɡ韵)中间没有换韵。
  研究诗歌的平仄和押韵有助于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因为诗歌大部分都是可以配乐吟唱的。有些诗歌用吟唱的方式来读就会豁然开朗。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系统中语音的古今变化是最大的,因此,有些字在现在是不押韵的而在过去可能是押韵的。另外,初盛唐和中晚唐相比较,中晚唐的诗歌更注意格律。因为到了中晚唐格律诗这种诗体已经发展成熟了。
其他文献
一、吃透精神,深读“三案六环节”  本组成员在开学以来,一直围绕“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学习讨论,研究尝试,只要有空就是讨论“三案六环节”的编写问题,不断的学习使我们对学案的实质逐渐地明朗化。即学案是使教师由原来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和随
期刊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较之其他学科,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又具有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语文教材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既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素材,也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可能。中等职业学校摆脱了应试教育的
期刊
一、案例回放  上课不久,教室里传来了手机铃声,我停下讲课,让这个同学把手机关了,随后继续讲课,可一会儿又有一个同学的手机震动的课桌直响。学生带手机弊病真多:有在课堂上,相互发短信、传照片的;在考场上,利用手机作弊的,有的在校园里边走边打电话,旁若无人,甚至有的给老师发骚扰短信的,自习课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现在有一些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呢?为什么会表现出自卑、自私、自负、逆反、忧郁
期刊
第一轮: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它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首先字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规则,及容易读错的字。特别是书下的注释和书后练习中容易写错的字。这一轮以课文为主。第二应掌握词的本义,语境义,及辨析,近义词,反义词,辨析词的褒贬义。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主要在掌握课下注释词语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第三除字、词、句以外,还要加强阅读和作文训练。  就阅读复习,得
期刊
语文课程在培养目标上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以追求人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灵魂。人文知识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化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自身生存、生活及其发展的意义孜孜不倦地探索,对真、善、美执着不懈地追求。追求“真”,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善”,就是追求人格的完美、道德的
期刊
近年来,世界各国所推动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把营造阅读风气、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作为重点。在孩子的学生时代为他们铺设一条经由阅读而成功学习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要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学生,教师积累的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奔流的大河。要以语文教材里的选文为“点”,以
期刊
词类活用,也叫实词活用。“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经常用作甲类的词,临时转用作乙类的词。其实只要了解一些汉语的用词规律,大可不必去记那些繁杂的规定,自然能够轻松辨析。  判断一个文言词语是否活用,主要依据现代语法。名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动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数词一般与量词合作作定语,偶尔也作补语,
期刊
我是一名跟着新课改一同成长起来的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与语文教师的双重角色中自己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正是这些困难使我对教学作出了深深的思考。  一、班主任如何上好自己的课  我是一名班主任,又担任本班的语文教学。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就经常板起面孔,佯装威严。不仅在生活、学习、纪律、作业等方面要求严格,就是上自己的课也习惯展露出严肃的表情。所以只要上我的课,全班学生会变得很拘谨,本该生动的语文课堂却变得死
期刊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
期刊
今年高考怎么考?哪些方面有变化?备受关注的2011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近日出台,今年语文、英语、生物和历史等学科略有调整,其他学科总体保持稳定。本报遴选各学科亮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以及试题难度值等方面予以解读,以飨读者。   语文:名句名篇背默再增5篇   ■亮点解读  在去年增加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篇目的基础上,今年语文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篇目(段落)再增5篇,即由去年要求背诵的18篇增加到今年的2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