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团圆》透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9132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团圆》主要描写的就是以张爱玲恋情为蓝本的故事,书中的盛九莉就是张爱玲本人,而邵之雍即是胡兰成。通过张爱玲人生最后的作品《小团圆》来折射出张爱玲本人这一生坎坷爱情所让她形成的最终的爱情观。
  关键词:《小团圆》;张爱玲;爱情观
  《小团圆》作为张爱玲变相的自传,里边重点描述的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的爱情,这段爱情就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写照。张胡之恋对张爱玲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而对其爱情观的影响更是持久而有力。《小团圆》将张爱玲的爱情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看过了这本小说,张爱玲对于爱情的一切态度也就清晰明了。作为她代表性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背后的出版也历经挣扎。由于对曾经的爱人胡兰成的顾及,张爱玲终于是辞世之后才出版了这部小说,这也说明张胡之恋给她的一生都造成了改变。
  一、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义无反顾,灿烂如花
  张爱玲虽然从小的生活环境使得她成为了一个淡漠、冷静的人,但是如同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年轻时候最炙热最美好的爱情是永生难忘的回忆。张爱玲在创作《小团圆》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波折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几十年过去,身在异国他乡,曾经的挚爱成为如今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自己又经历了丈夫的离世,背井离乡,想必内心深处的感慨也是颇多的。[1]
  如世人所知,张爱玲对自己曾经和胡兰成之间的感情从来就不逃避,任何时候她都能直面回忆。在《小团圆》里,她毫不避讳的描写盛九莉对邵之雍的感情,这不得不说是对自己青春故事的一种缅怀。那时候的她轻狂而又放浪,对待爱情可以说是飞蛾扑火,明明知道对方被冠以“汉奸”的帽子又是有妇之夫,还依然是义无反顾。她对待爱情的执着和认真如同书中描述的盛九莉一样,是可以无视这段感情的客观条件的,无所谓你有没有家室,无所谓流言蜚语,她在意的只是两个人,只是“你、我”之间的那种最纯粹最本质上的相爱与否。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将这种爱情观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纯真、火热的感情即便是最后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但它曾经如烟花一般绽放过。
  (二)一腔热忱,爱憎分明
  这部小说到处都提现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苍茫感。张爱玲用她一贯的笔锋来讲述整个世界的残酷和无情。这种无情表现在《小团圆》所反映的爱情中就是,盛九莉将自己的一腔热忱奉献给了自己所爱的人,但是得到的却不是对方的专情专一。以胡兰成为原型的邵之雍可谓是到处留情,他并没有因为盛九莉的全心全意而安心与她共度生活。当然,他的一切所作所为盛九莉都是了然于心的,但因为她倾其身心的爱他,所以甘愿忍受他的风流,依旧将自己低到了尘埃里。正如张爱玲那句非常著名的话:“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张爱玲这种失去自我式的爱情观最终使得当她失去爱情的时候变得偏激而决绝。因为曾经心甘情愿的付出都如同泡影。[2]
  当以张爱玲为原型的盛九莉看清这些时候,整个人都开始变得更加淡漠和无情。她于与邵之雍分手,并在后来投入到与燕山的恋情中,可无奈,这段感情还是以曲终人散收尾。《小团圆》是一面镜子,她直接呈现了张爱玲的感情世界,在这面镜子面前,张爱玲站在镜子外,而镜子里就是盛九莉。张爱玲写《小团圆》这部小说时,已经是经历了人世的沧桑,她在小说中批判男权社会中男人对爱情的不忠,也在不经意间承认了女人在感情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张爱玲还是对坚贞的爱情有着无限的向往,虽然专心去爱的女人有可能面对的男人非常见异思迁,但因为内心尚且对爱情还抱有一些美好的幻想,直到最后这幻想被残忍而又赤裸裸的撕碎,历经沧桑和情感之痛终于会让人明白,这些爱情不过都是泡沫。
  (三)自我追求,坦然面对
  《小团圆》这部小说的价值在于它只是以一个客观的角度记录一个沉溺于爱情难以自拔的女人的爱情历程,不掺杂任何评论,纯粹让读者自己抒发感慨。但是,在爱情的反反复磨练中,张爱玲的爱情观也足够前卫和现代。从她的小说中看,《小团圆》这部小说最后盛九莉离开了邵之雍,她曾经那么爱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她,可以反映出盛九莉已经从爱情即生命的潜意识中退出。而当张爱玲写这部小说完全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口气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她对感情无奈之后的区服。这不仅表现在《小团圆》这一部小说中,张爱玲的作品经常有命运悲苦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悲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经济的拮据。张爱玲描写这些女人虽然尽量不掺杂个人因素,但还是看得出她对当时社会女性价值的质疑和反抗。因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女性只是男性的一个附属品,从没想过女性也应该做一個独立自主的人,这使得她们在婚恋中的女奴地位。张爱玲书中描写的女性在于这种封建思想反抗的过程中虽然很多依旧是失败了,但这个反抗、质疑的过程就足以说明她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四)写作手法折射出的爱情观
  张爱玲小说的写作手法可以说在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很多人不用看作者,仅凭借文字就可以准确判断出哪部是张爱玲的作品。
  首先。张爱玲非常喜欢用周遭环境渲染作者内心,或间接为后文做出铺垫。《小团圆》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开头和结尾,分别写盛九莉在做一个关于考试的梦。第一次做梦的时候,她还是个单纯的女学生,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单纯因为害怕考试而做梦。而当文章结束的时候,盛九莉历经了世事又做了一个关于考试的梦,做梦的人已经是物是人非了。这难道不能说《小团圆》本身就是一个女人的一场梦么?她渴望一种团圆,虽然这种团圆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显得是那么渺小卑微。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意味深长,从开始就暗示出这一切很可能只是如梦似幻一样。这使得张爱玲的小说意向丰富而深远,颇具西方现代派的痕迹。这种折射的写法让一个人的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而深沉,但这种深沉可以说是更加痛的感悟。在张爱玲的爱情上边,可能很多事情并不能够在小说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实现,很多需要意会的内容只有通过这些含蓄的手法来表达,然而当读者一旦读懂了她想要说明的意思,就可以慢慢感到一种苍凉和巨大的寂寞之感涌入内心,愈演愈烈。   其次,张爱玲善于运用比较来突出人世沧桑,基调冷艳雅俗并存,古典和现代集于一身。她的这种灵活多变的表达手法使她对于爱情的理解更准确的传达给读者,她渴望读者明白她对于爱情的一种感悟。她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其强烈的市井小说的色彩,使古典与现代并存。
  二、分析张爱铃爱情观的成因。
  (一)家庭变故中无助与孤僻的状态
  张爱玲可谓是名门之后,她的祖父为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小时候张爱玲在私塾读书,母亲则和姑姑远赴欧洲游学。幼年的张爱玲由祖母带大,后来移居上海,父母离婚,张爱玲和弟弟跟随父亲生活。在张爱玲的记忆里,幼年是很缺少爱的,所以她经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只能与弟弟相依为命。后来就读于欧式女校,学习钢琴等西方文化。父母的长期分居两地乃至最后的离异都使得张爱玲从小就有种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让她比同龄人更孤僻,所以从她年轻时候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这点。
  (二)成长环境中敏感与早熟的形成
  由于张爱玲的生长环境使得她比同龄人更加成熟而早熟。虽然她文风的行程跟跌宕起伏的爱情有很大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她没有感情经历的少年时代,这种冷眼旁观感就已经初露头角。虽然是名门之后,但是家庭的变故使得张爱玲成为被边缘化的一员,她幼年时代的独立自主导致她后来近乎高处不胜寒的姿态。
  此外,张爱玲是敏感的。这种敏感一部分是由于曾经情感上的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亲情方面,所以到后来,当她遇到爱情的时候才会奋不顾身想要把我。可以说张爱玲骨子里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纵使最后她独居、自主,不过从她最后为抓住爱情拼命放低高傲的自己,就可以看出她其实是个内心孤独非常渴望爱情的女性。
  三、与胡兰成的惊世骇俗之恋
  张爱玲成年后和胡兰成之间的旷世奇恋为人所津津乐道。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短短三年的恋情,却成为她一生中最刻骨铭心、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她的一生都为之改变。这段宁愿赴汤蹈火的爱情最终在胡兰成的情变中烟消云散,但它带给张爱玲的却是意识上的深刻转变。《小团圆》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张爱玲的自传,小说中对女主角九莉爱上有夫之妇的描写可以说就是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真实写照。《小团圆》是张爱玲一生中最后一篇著作,它反映出了她这一生的跌宕起伏乃至最后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纠葛起源于胡兰成在汪伪政府任职期间。当时的胡兰成正在南京养病,他的好友苏青寄了一本《天地》杂志给他。这本杂志中有一篇就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名为《封锁》。这篇小说震惊了胡兰成,更是使他对小说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胡兰成马上写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这篇文章大加赞赏。而当后来他又收到苏青寄来的《天地》杂志并且看到上边刊登的张爱玲文章以及照片的时候,胡兰成下定决心一定要拜访一下这位作者。
  但是张爱玲孤傲的性格使得他很少轻易见读者。所以胡兰成只好从门口递了纸条进去表示要拜访一下爱玲小姐,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第二天他接到了张爱玲的来电,并表示要去看他。因为他们的中间人苏青,张爱玲也是认识的,更是在之前就听说了胡兰成的大名。
  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交谈甚欢,胡兰成难以置信张爱玲看上去像是个女学生,却可以写出那样引人入胜的文字。后来,两个人开始频繁见面,即便当时胡兰成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第一次到张爱玲家去的场景让胡兰成始终念念不忘,当时张爱玲穿着一件宝蓝绸缎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之后,胡兰成偶然像张爱玲提起她在《天地》杂志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了他,并在后边写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话:见了他看,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了花。
  这深情而浪漫的告白使得他们很快在一起,那年的胡兰成38岁,张爱玲只有24岁。每次胡兰成回上海的时候都会直径前往张爱玲的住所,两个人共度温柔时光。所有了解他们感情的人都替张爱玲感到惋惜,因为当时胡兰成既是汉奸也是有妇之夫,口碑非常不好。可张爱玲完全不在乎这些。
  1944年,胡兰成与第二任妻子离婚,并与张爱玲在一起。但因胡兰成怕日后局势动荡自己的身份拖累张爱玲,所以两人只有一纸婚书,没有任何法律保障。“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妻。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他们当年的誓言。
  胡兰成懂得张爱玲,懂得她华丽背后的辛酸与孤独,并且,在写作上给予了张爱玲很大的帮助,也给了她不竭的灵感源泉。
  但是好景不长,当年年底,因为时局动荡,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两个人开始了长期分离的异地生活。胡兰成的毫无责任感在这种时候显露无疑,她开始与武汉一个17岁的护士小周有染,并表示要娶这位小周做妾。但小周以母亲为妾女儿不得为妾为名拒绝了。于是胡兰成便跟小周在武汉举行了婚礼,完全忘记了远在上海的张爱玲的存在。直到次年3月,胡兰成回到上海才跟张爱玲提起自己在武汉的这出婚姻,张爱玲非常悲痛,不过还是原谅了他。胡兰成跟张爱玲在上海的日子也很少提到小周,正如他在武汉完全忘记了张爱玲一样。可当他回到武汉就又忘记了张爱玲。
  日本的头像昭示着胡兰成的末日到来,于是他逃亡温州,寄宿在高中同学家里,并跟家中一位大他两岁的庶母范秀美不清不白,结为夫妻。张爱玲曾在半年素未谋面之后自己一人寻夫到温州,但当她看到胡兰成和范秀美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的时候似乎也明白了一切,最后黯然离去。
  之后张爱玲虽是无奈,也还是在经济上给胡兰成一些援助。二人最后一次见面是胡兰成为了躲避危险途径上海到张爱玲住处过夜。两人在同一屋檐下却依旧是分居。无耻的胡兰成甚至在当晚还跟张爱玲频繁提到小周和范秀美等人,并指责张爱玲的不是。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床前道别,附身吻她,张爱玲伸出双手环抱着他,含泪叫了句“兰成”。两人就此别过。
  张爱玲作为中国近代最为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一生造就了无数的谜团,她本人也如这些谜团一样吸引后人探索。可以说《小团圆》的问世为后人解开了关于张爱玲的很多疑惑,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呈现在读者面前。她的冷漠和傲视所形成的缘由都逐一被人所知,一切的果都是源于因。
  参考文献
  [1]张公善.《爱情主义的女性写作——论张爱玲〈小团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2)
  [2]马晓.《从〈小团圆〉浅谈张愛玲小说风格——绚丽之后的平淡》[J].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0)
  作者简介
  王润昌(1971-),男,陕西乾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价值链提升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带一路政策和提升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率的必然选择。区域市场整合明确价值链提升的重点,金融支持则为价值链提升提供基金支持,对于如何协调三者关系,要加强市场的整合力度和范围,改善资金支持体系,加强我国东西部的市场整合,以促进价值链提升。  关键词:价值链;区域市场整合;金融支持  一、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攀升
期刊
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锋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作家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裁和语言。”诗歌是文学世界的一颗耀眼明珠,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最能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它以语言的高度凝练、联想的超常性、形象的譬喻以及意象、意境的建构,为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充满美感的面纱。许多意欲诗歌者,束手无策,思之不得。那不妨去赏读本书诗者是如何融合“诗”与“歌”
期刊
摘 要:岩土考察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施工组织编制设计的关键内容,对项目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建筑工程的难度也在日益增加。安全、高效、科学成为现代岩土工程考察的技术标准。然而受管理、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岩土勘察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本文就当代岩土勘察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关键字: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科学;发展
期刊
摘 要:在众多教堂的设计之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教堂的玻璃,在阳光照射玻璃时,可以造成灿烂夺目的效果,近代以来,教堂玻璃艺术不仅出现在教堂,还应用到了服装设计当中。于是本文介绍了教堂的发展以及教堂玻璃的艺术特色,研究了如何将教堂玻璃技术应用到服装的面料创新当中,希望能够为教堂玻璃艺术的推广以及服装设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教堂:玻璃艺术;面料创新;服装设计;  1.前言  最常见的玻璃画是
期刊
摘 要:随着农村不断增强综合生产力,农村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下面主要思考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希望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环境;环境污染;防治;保护  农业环境是组成自然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具备整体性、区域性、广泛性等特征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不停发展创新,数字媒体艺术被各个领域广泛使用,其特有的数字性和传媒性,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对数媒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使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知识更新换
期刊
摘 要:在过去两年中,全球金融稳定性继续增加。政策更加注重风险的产生,防止泡沫化的产生。货币政策保持稳定和中立,与宏观 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政策相协调,共同促进金融去杠杆化。我相信在未来,国际金融市场 能否保持稳定仍有变数。警惕外部风险传导,房地产泡沫风险和银行流动性风险等关键风险点。  关键词:金融;风险;去杠杆  引言: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我们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
期刊
摘 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由于旅游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而面临许多问题,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朱鹮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朱鹮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利益者模式,并剖析了政府、游客、社区居民以及旅游企业等核心层利益诉求。最后论文基于核心层利益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朱鹮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
期刊
摘 要: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粮食价格国内国际倒挂、补贴政策接近上限、农业资源比较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与约束趋紧等问题。如何将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可持续发展、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等,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现代信息技术。本文拟运用系统工程、农业工程、信息工程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交叉,采用理论分析、实地调研、工程设计及技术集成与优化相结合,利用物联网技术、GI
期刊
摘 要:幼儿园阶段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通常刚刚步入校园,对一切新奇而陌生,对于幼儿园以及教师来说,让孩子爱上幼儿园,能够融洽的与集体相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是基本目标。学习并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的主要任务,给孩子输入正确的三观,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思想才是最主要的。幼儿园阶段是一个学生可塑性极强同时是为各个方面打基础的重要阶段,现阶段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核心素质的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