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中:生态是一种民生责任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滁州,这个安徽东部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山水优势。但说起生态建设,分管此项工作的滁州市副市长汪建中,感受到的却是压力。
  滁州经历了从“大滁城”到“美好新滁城”的转变,这一过程中,生态被放到了重要位置。汪建中认为,生态最终是一种民生责任,“城市建设如果不围绕民生就跑偏了,跑题了,就很难及格,老百姓也不答应”,“生态文明就是要深化为生态责任,没有责任空喊文明,那有什么用?”
  概念之变
  中国周刊:到滁州来,我们一出高铁站就看到一些滁州的广告牌,宣传《醉翁亭记》、小岗村等。滁州的工作人员也经常讲到“六个一”,能否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
  汪建中:我们常说的六个一,就是一山, 4A级风景区琅琊山;一河就是滁河,滁州因滁河而得名;一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滁州人;一村就是滁州凤阳县的小岗村;一亭就是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一文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些也基本概括了滁州的历史人文生态的特点。
  从区位上讲,滁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的成员,乘坐高铁到南京只有18分钟车程,也是安徽东向发展的门户。像小岗村大家都清楚了,这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所以从历史到今天,滁州都有很多故事可讲的。


  中國周刊:我们今天主要来探讨一下新滁州的故事。我们关注到一个概念,在前几年,滁州做了一个“大滁城”建设计划。听说现在已经改成了“美好新滁城”。为什么要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区别?
  汪建中:过去滁州很小,是个小滁县,后来改为滁州市。2008年市委市政府结合地理基础提出建设“大滁城”,就是以滁州主城区为中心,以来安、全椒、乌衣为三个副中心,实现联动发展。“大滁城”的含义我个人理解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解决由小向大的转变,第二个就是联动两县一区的快速发展。应该讲五年过去了,实现了量的扩大,面积变大了,三个县区也发展很快,使滁州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更为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呢?就是在这几年建设变化中增添了滁州人的信心。
  但是实话讲,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遗憾什么呢?速度上去了,但精品意识还不强,有一些“急性病”的感觉。所以在“大滁城”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思考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问题。新一轮的发展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我们觉得滁州应该做出一个清晰的回答。再一个,这个进程当中滁州应该干什么,要解决质量问题、精品问题,解决特色和提升的问题。所以市委书记江山反复要求,新一轮的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美、好、新”。
  中国周刊:也就是说,这个概念的不同,其实背后是更深的思考。那对于滁州的发展路径会带来哪些转变?
  汪建中:主要是实现建设理念的转变。应该讲,“大滁城”的大建设、大发展,过去是以政府主导为主,那么今后就要转向以市场主导为主。现在看,这个想法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第二个转变就是推进建设的模式转变,由外延的拓展逐步转向内涵的提升。我们在过去五年中,有很多兴奋点,令人难忘,也有一些需要完善提升的地方。所以今后的发展我们重点在质量上进行提升。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注重推进建设方式上的改进,重点是由速度为主,转向质量、品质为主,推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比如交由市场主导,我来介绍一个案例吧。清流河一期,我们从拆迁、改造、建设,花了几个亿。清流河二期就不同了,工程通过招标,由业主来进行建设,谁来经营谁就建设,政府只掏公建类的钱。比如说二期工程中有个老化肥厂,准备改造成一个工业历史博物馆,那谁愿意搞文化的谁就来承担这个任务,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建设的问题。这样路径改善了,除了解决量的扩张以外,质的问题也给解决了。
  民生考量
  中国周刊:我们看到,无论“大滁城”建设,还是“美好新滁城”建设,都包含有大量建设任务。事实上,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在面临这些建设挑战,比如说老城的改造、新城的开发等等,您作为分管的副市长,是怎样破解这些难题的?这些建设中,对于生态的考虑是怎样的?
  汪建中: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滁州要实现华丽转身,首先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下大决心对几个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采取国际招标,比如说我们的清流河二期、琅琊山东麓改造等,要解决起点不高、站位不远的问题。
  同时要考虑滁州城市特色,尽可能减少城市病,比如交通堵塞、环境质量、城市美化等;另外我们也在考虑,我们城市的竞争力从哪里来呢?我们认为要从规划当中来,找到具有滁州符号的支撑点,去打造未来的滁州城市形象。所以我们提出来首先要做好山水文章,引山入城,引水入城,山水交融,打造生态滁州。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走了过去几十年绿化所走的路,拿下了安徽省园林城市,并且正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
  中国周刊:中国城市有很多“创城”行动,包括创建卫生城市啊,园林城市啊,等等。您认为创建园林城市,更多的是给城市加了一个名号,还是真正能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好处?
  汪建中:园林城市就是要让城市更美。美丽城市既是老百姓欢迎的,也可以解决滁州的竞争力,形成城市特色。这几年大家都能明显感受到城市在变,绿量多了,城市美了,更宜居了。
  但是我们感觉到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仍然觉得有差距、有压力,所以这几年来我们坚持规划建绿、让路增绿、社区扩绿。这几年,每年的二月,我几乎每个星期一早上,雷打不动地带着记者到三个区去看,看什么呢?看树洞、看树苗、看现场。树洞首先要够大;回填土要够营养;树苗要规范。二月份如果不抓紧的话,三月份就到植树节了,时间就来不及了。
  这几年,在公园绿地上,我们一直舍得掏钱,舍得拿地,现在滁城基本实现了五百米左右就能见到一个街头游园和街头绿地的目标。我们还坚持路修到哪,树就栽到哪,地块改造到哪,游园就增加到哪。现在,滁州绿化覆盖率已由过去的不足10%增加到了现在的39.2%。   我也发现一个现象,你做的事,总有些人或多或少地会有些意见。但在绿化栽树这事上,没有争议,没人反对,城市变绿了,变美了,大家都高兴。
  中国周刊:那是因为美化城市,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城市变化与民生的关联。您分管城市建设这一块,是怎样理解关于民生因素的考量的?
  汪建中:其实今天上午我们还在办公室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必须回应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回应他们真正的需求才行。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事不依东,累死枉无功”,做企业,消费者不欢迎不行,政府做事,老百姓不欢迎也不行。老百姓就是那个“东家”。
  滁州这几年的建设,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有差距,但如果说我们最大亮点之一的话,我觉得就是围绕民生抓保障。城市建设,我个人理解,如果不围绕民生就跑偏了,跑题了,就很难及格,老百姓也不答应。这几年我们一直坚持保障房优先,市委市政府坚持三条:拿出最好的地段建保障房,包括廉租房;拿出比商品房质量还要高的要求来对待保障房建设;在空间配置、绿化完善、物业管理上还要提供高质量服务。而且,对于老城改造我们一直很重视,建新城不忘老城,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改造老城的小马路、小菜市场、小厕所,还有小的垃圾中转站等。
  与德国差距
  中国周刊:前一段,中国市长协会组织中国的一些市长去德国学习,您也是其中成员,不知对德国城市的考察,对您是否有什么启发?
  汪建中:这一点说起来我感慨也挺多的,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德国将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前提,是“总开关”,也是出发点和归宿。给我们上课的一位老师伤心地讲,在德国,每两小时就有一棵大树要死。我覺得这是何等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
  德国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对环境严格保护,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未来负责任的长远考虑。德国学习回来以后,我的感触很深,向主要领导汇报了四点。
  第一是保护为要。我们现有的存量本来就不多,滁州难得有个琅琊山,我们一定要采取最为严格的,甚至最为苛刻的保护政策,包括禁止从森林中搞大树移栽、大树下山的活动。这样一搞不仅移栽成本大,而且大树积蓄的生态功能会大大削减。第二个是培育为重。我们感觉到差距不仅是在保护上,更多的是需要栽植、需要培育,尽管我们园林城市升级正一步步向国家级迈进,但是我们的绿量跟德国相差甚远甚远,森林量严重不足。第三就是技术为先,要推广已经成熟的节能技术、生态技术,比如讲沼气、太阳能、循环经济等。第四是责任为上。我感觉到这是最需要呼吁的,无论政府也好、市民也好、社会也好,我们在生态意识、生态行动上跟德国比都要补课,都要长期补课!
  生态责任应该成为每一级政府、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成为全社会对一座城市的行为准则。生态建设不是为了表面上的美化,而是从本质上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这就是生态的责任。
  “生态文明”就是要深化为生态责任,没有责任空喊文明,那有什么用?
其他文献
一个多月前,三十多岁的吴怡做了引产手术,孩子五个月大。  她一共怀孕三次,第一次儿子出生,第二次主动流产。最后这一次想偷偷留下来,被逼着“做掉”了。  她和丈夫郑彤都是小县城里的机关公务人员。这份在当地令人羡慕的工作,致使他俩失去了可能迎接的第二个孩子。意外怀孕后,两人试图以假离婚、假结婚的方式保住这条性命。但最终,他们在当地计生部门和双方单位的强大压力面前,败下阵来。  “你不能再流产了”  对
期刊
积木盒子上线之前,我和团队考虑了一年多,项目出发点是基于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的贷款困境。我感觉,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产品和应有的服务。  我有一个做贸易的朋友,小企业,进货时需要大量资金,去银行申请一个四五个月的流动资产贷款,很难的,他本身又不会有抵押。  一般来说,中小微企业基本上都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资产,而银行一般都需要抵押,担保公司也需要抵押,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二个则是传统
期刊
开场歌舞《世界很小 是个家庭》演唱者:徐唱 作词:冯小刚  出处:电视剧《编辑部故事》主题曲冯小刚编剧  片段:“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入选理由:谁说春晚开场就必须穿红挂绿、锣鼓喧天?冯小刚曾经批評过春晚用色:“咱能自信点儿、素点儿、雅致点儿吗?不是把所有鲜艳的色儿都堆一块儿就代表美了。那叫臭美。”冯小刚的师傅王朔更毒舌:“你看春节晚会一开始,金光闪闪,你看那帮
期刊
台湾最近发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  台湾媒体不经意报道了一件不起眼的事:有个品学兼优的高中学生,大半个月没上课,老师同学很着急。去家里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孩子被老妈强行锁在家里,老妈说这孩子学坏了,在家吸毒。后来老妈在警局录口供时,警察也相信,天下为父母的,真是操碎了心,摊上这么个儿子,谁能省心。  从路旁监视器里调看的录影资料,老妈和友人将孩子放到担架上,被急救车送走时,看着奄奄一息,身体瘦得皮包骨
期刊
高歌猛进的P2P似乎一夜入冬。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下半年,超过五十家P2P网贷机构出现跑路、挤兑、倒闭的现象,且不乏投资者血本无归。  “没有监管,崩盘是迟早的事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对《中国周刊》说,“监管空白和高额利差促成P2P平台的高盈利,从而吸引了更多投资者,行业野蛮的爆发式增长一定会埋下隐患。”  貸帮网创始人尹飞则有另一种担忧:“消息真真假假,和大多数
期刊
《水浒》中,宋江的出场,是在何涛去郓城县捉拿晁盖等人之时。宋江一出场,就干了救晁盖这件大事,而且干得如此周密,如此成功,在极度惊险之中,他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救晁盖这一点来说,宋江确实非常的义气。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舍着条性命”来救晁盖,用晁盖的话说,是“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来报信。用吴用的话说,“若非此人来报,都打在网里。”所以,晁盖感慨地说:“四海之内,名不虚传。结义得这
期刊
如今世界,本国媒体嘲讽他国元首,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除了极少数国家,没有哪家媒体,会担心发表一篇嘲讽他国元首的文章而受到处罚。1935年上海的《新生》周刊同样不担心,然而,他们为嘲讽日本天皇的文章付出了代价,受到了国民政府的“严打”。  这一年5月4日,《新生》周刊刊载了一篇以笔名发表的随笔,标题叫《闲话皇帝》,纵论古今君主制度,旁征博引中外皇帝,有谐趣,有嘲讽。  当时的国民政府奉行“事先审查制
期刊
邱岳峰配音的电影,有两部开篇就是自我介绍,一个是《凡尔杜先生》,一个就是《白夜》。《白夜》是搭档李梓,他们可不只配过《简爱》。比起《简爱》,《白夜》才是我那些少年绮梦的藏身所。渴望掩藏自己所有的不同凡俗,又时刻期待被识破,我的青春期就忙活这件事。  《白夜》的题词是屠格涅夫的诗:“莫非花儿受命于神,有意依偎着我的心,做一个暂时的近邻?”这几句,读了真想抄在文具盒里。原来,世间真有人和我一样患得患失
期刊
如果不知道中卫这个地名,你可以翻开中国地图,找到祁连山,再找到贺兰山。中卫就在两山夾角缺口处。这里是中国三大风口之一。  “缺口”的西北方,距中卫城仅一刻钟车程,即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这里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如果没有来过中卫,仅凭这些地理信息,很容易预估出这座城市的关键词:风、沙、尘。甚至有人在网上问:我要去中卫工作,请问沙尘之大适宜生存吗?  可实地到中卫走一遭,却会发现,这里竟然是
期刊
每人心中都有一座山。莘莘学子完成学业,轻叹一声学海无涯书山有径;创业者历尽艰辛,顺达彼岸,也称之为成功登顶;仕人谋得大位,是说爬上了权力的巅峰;跌宕起伏的股市,总让股民搭乘过山车。传统的登山家认为“山在那里”,登临绝顶不仅是为了“一览众山小”,还在于感受“万马丛中取上将首级”那泰山压顶般的快意。乐山乐水,分仁分智。  我也是好山之人,却从不敢说自己是登山者,只能弱弱地自言是爬山者,因为山给我的是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