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北京的天气出奇的冷!常年在北海公园为百姓义务表演的啜铁良北海民乐队搬到了位于玉蜓桥三角地的东城文化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厅里安营扎寨暂避冬日的寒冷。记者在2012年的最后一个周六有幸参加了一次他们的活动,感受了北海民乐队的魅力和乐迷的热情。
2012年12月29日,天气预报西北风五六级转三四级,最高温度零下4摄氏度。可在东城文化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厅里却是热热闹闹的,200多位从京城四面八方赶来的乐迷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北海民乐队的演出,一首首的乐曲激荡着他们的心,来听音乐的大多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大部分是北海民乐队的忠实乐迷,每周不听一次就觉得缺点什么似的。这支被称为“北海民乐队”非专业的民乐队是个有着12年历史的老乐队,在京城也很有名气,乐队的主帅是去年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北京十大榜样”人物的——啜铁良,因他十几年义务为百姓演出而在京城名气很大。记者在现场一边听乐队演出一边向追随北海民乐队多年的乐迷了解一些乐队的情况。
啜铁良:乐队的灵魂人物
啜铁良参加北海民乐队有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他少年时师从专业二胡演奏家、中央广播文工团的首席琴师王秀琦有着扎实的二胡功底,后来阴差阳错错过了搞专业的机会,留下了人生最大的遗憾。啜铁良深情地给记者讲述他重新拿起二胡的经历:十二年前,已经放弃二胡多年并在某单位已是领导的啜铁良,因母亲病重时的提醒“儿子,买把二胡吧”,可是母亲还没有听到他的琴声就去世了,几个月以后父亲也去世了,悲痛中的啜铁良明白了父母对他的期望,悟到了民族音乐与百姓生活的关系,这么好听的音乐不演给百姓听不是荒废了吗?于是啜铁良又拿起了二胡,在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开始了他为百姓义务拉琴的奉献之路,这一走就是十二年!如今,啜铁良已经习惯了每周为百姓演出的节奏,通过十几年在百姓中扎根了解了百姓的需要、百姓的兴趣,他的音乐已经成为乐迷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啜铁良有一个心愿——在北京找一个能为百姓演出的固定场所,成立一个民族音乐之家每天都有音乐会,让百姓可以在剧场中免费听民族音乐,把我们的国粹传承下去。啜铁良坦言:民族音乐之家是专门给老年朋友们欣赏的音乐会,都是老一代人小时候喜爱的音乐,因为这部分人非常多,他们对民族音乐的需求和喜爱是年轻人不理解的。啜铁良告诉记者:目前北海民乐队有全套的民族乐队的建置,乐手的水平相当高,有许多是专业的演奏员,能演出的曲目有200多首,因为大家都是用心在演奏所以非常能与听者产生共鸣。这也是这么多乐迷为什么喜欢他们、追随他们的原因吧。
乐队中的中坚分子
北海民乐队成立十多年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风气,就是“奉献”!大家都希望通过民族音乐演奏的形式奉献自己的爱心,有了这些乐于奉献的人再加上美妙的音乐,就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啜铁良向记者介绍着他的团队:在我们乐队中有一位“看问题最透彻的人”她就是首席二胡王艳丽,以前是位彩超医生。王艳丽2004年来北京和朋友一起逛北海,到了五龙亭就被美妙的民族音乐吸引住了,她一直坐在那儿听,连北海也忘记逛了。从小跟父亲学习二胡的王艳丽回到家乡就想着来北京加入这个乐队。一年后,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开始她觉得观众听的只是音乐,时间长了她慢慢感悟到没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是奏不出感人的音乐的。平日,乐队里不管是谁有了困难,她都热情帮助。乐队演出的200多首乐谱,大多都是她利用休息时间抄的并常自费为大家复印。在王艳丽的带动下她的爱人贾平义也成了乐队的志愿者。
啜铁良还向记者介绍:原来在部队师级宣传队当过文艺兵的贾宝珠专司中阮,良好的文艺基础,让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弹拨乐的首席,他的演奏风格细腻、激情。一场演出下来,弹断几根琴弦是常有的事。你看他的阮上面有一大片汗迹。那是八年来,在炎热的夏天演奏时顺着胳膊留下的汗水痕迹!
多年来,北海民乐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啜铁良讲:就是“观众现点,我们现演”。你今天想听什么曲儿,只要说一声就OK了。多年下来,乐队也了解了观众一些最喜欢听的曲子,每次都是优先演奏给大家听。乐队与观众就像知心的朋友,用音乐的语言在交流。一位观众现场写下这样的诗句:“五湖四海客,醉乐皇家园;天上邀阿炳,人间啜二泉”。来赞扬他们动听的琴声。
乐迷:他们演奏的曲子怎么听也不腻
北海民乐队通过十几年的免费演出,积攒下了不少的忠实观众,一些人成了乐队的铁杆粉丝,并有一支自发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的负责人高丽英、王平带领着几十人的志愿者团队,将乐队所有的后勤工作,整理得井井有条。张文光和张春玲夫妇常年为乐队义务务服并用自己的钱为乐队购买谱架、琴弦。还有在每次演出的现场录像、摄影和维护现场秩序,保证每次演出的顺利进行的许多热心志愿者们。
刘坚和周美瑜是一对老夫妻,已经七十多岁的他们是北海民乐队的铁杆乐迷,十几年来只要是有啜铁良的演出就有他们的身影,而且他们还是乐队的义务宣传员,只要是碰到喜欢听音乐的人,他们就推荐去听北海民乐队的演出,这次他们是邀请在武汉工作到东北出差路过北京的外甥女刘玉芳来欣赏音乐会的,刘玉芳很羡慕叔叔和婶婶充满文化、快乐、健康的老年生活。
70岁的张金茂和65岁的李宗惠也是一对夫妻,他们听北海民乐队演奏已经5、6年了,记者见李宗惠一边听演奏、一边记着什么,上前一问才知道她是在记今天乐队演出的曲目,记下来是为了以后点曲子更方便。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演奏的音乐太好听了,我们听了这么多年都没听够,他们演奏的曲子买票都听不到。
65岁的刘玉香从定慧寺赶来,女儿也受她影响跟着过来听音乐会,女儿向记者介绍痴迷的母亲,每次音乐会不结束她是不会走的,母亲是陕西人,每到回老家时,老人就心急火燎的,她就到音乐会现场给母亲用手机现场直播。还有62岁的王平、68岁的王昭宏和从天津赶来的59岁柴弘俦都是乐队的忠实观众加乐迷。他们表示到剧院都听不到这样的音乐,因为这些乐手是在用心演奏,以啜铁良为首的表演者他们的音乐能把我们带到我们年轻的岁月,现在听他们的演奏成了我们的寄托!
啜铁良表示:人常说“有红花就有绿叶”。而我们把整个乐队比喻成一朵大红花,每位乐手就是一个花瓣。只有每个花瓣都鲜艳,整个花才会美丽。我们的观众就是绿叶,红花和绿叶共同组成了一幅百姓民族音乐的壮丽画卷。北海民乐队的宗旨是:百姓民乐承国韵,和谐高雅暖人心。
2012年12月29日,天气预报西北风五六级转三四级,最高温度零下4摄氏度。可在东城文化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厅里却是热热闹闹的,200多位从京城四面八方赶来的乐迷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北海民乐队的演出,一首首的乐曲激荡着他们的心,来听音乐的大多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大部分是北海民乐队的忠实乐迷,每周不听一次就觉得缺点什么似的。这支被称为“北海民乐队”非专业的民乐队是个有着12年历史的老乐队,在京城也很有名气,乐队的主帅是去年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北京十大榜样”人物的——啜铁良,因他十几年义务为百姓演出而在京城名气很大。记者在现场一边听乐队演出一边向追随北海民乐队多年的乐迷了解一些乐队的情况。
啜铁良:乐队的灵魂人物
啜铁良参加北海民乐队有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他少年时师从专业二胡演奏家、中央广播文工团的首席琴师王秀琦有着扎实的二胡功底,后来阴差阳错错过了搞专业的机会,留下了人生最大的遗憾。啜铁良深情地给记者讲述他重新拿起二胡的经历:十二年前,已经放弃二胡多年并在某单位已是领导的啜铁良,因母亲病重时的提醒“儿子,买把二胡吧”,可是母亲还没有听到他的琴声就去世了,几个月以后父亲也去世了,悲痛中的啜铁良明白了父母对他的期望,悟到了民族音乐与百姓生活的关系,这么好听的音乐不演给百姓听不是荒废了吗?于是啜铁良又拿起了二胡,在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开始了他为百姓义务拉琴的奉献之路,这一走就是十二年!如今,啜铁良已经习惯了每周为百姓演出的节奏,通过十几年在百姓中扎根了解了百姓的需要、百姓的兴趣,他的音乐已经成为乐迷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啜铁良有一个心愿——在北京找一个能为百姓演出的固定场所,成立一个民族音乐之家每天都有音乐会,让百姓可以在剧场中免费听民族音乐,把我们的国粹传承下去。啜铁良坦言:民族音乐之家是专门给老年朋友们欣赏的音乐会,都是老一代人小时候喜爱的音乐,因为这部分人非常多,他们对民族音乐的需求和喜爱是年轻人不理解的。啜铁良告诉记者:目前北海民乐队有全套的民族乐队的建置,乐手的水平相当高,有许多是专业的演奏员,能演出的曲目有200多首,因为大家都是用心在演奏所以非常能与听者产生共鸣。这也是这么多乐迷为什么喜欢他们、追随他们的原因吧。
乐队中的中坚分子
北海民乐队成立十多年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风气,就是“奉献”!大家都希望通过民族音乐演奏的形式奉献自己的爱心,有了这些乐于奉献的人再加上美妙的音乐,就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啜铁良向记者介绍着他的团队:在我们乐队中有一位“看问题最透彻的人”她就是首席二胡王艳丽,以前是位彩超医生。王艳丽2004年来北京和朋友一起逛北海,到了五龙亭就被美妙的民族音乐吸引住了,她一直坐在那儿听,连北海也忘记逛了。从小跟父亲学习二胡的王艳丽回到家乡就想着来北京加入这个乐队。一年后,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开始她觉得观众听的只是音乐,时间长了她慢慢感悟到没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是奏不出感人的音乐的。平日,乐队里不管是谁有了困难,她都热情帮助。乐队演出的200多首乐谱,大多都是她利用休息时间抄的并常自费为大家复印。在王艳丽的带动下她的爱人贾平义也成了乐队的志愿者。
啜铁良还向记者介绍:原来在部队师级宣传队当过文艺兵的贾宝珠专司中阮,良好的文艺基础,让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弹拨乐的首席,他的演奏风格细腻、激情。一场演出下来,弹断几根琴弦是常有的事。你看他的阮上面有一大片汗迹。那是八年来,在炎热的夏天演奏时顺着胳膊留下的汗水痕迹!
多年来,北海民乐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啜铁良讲:就是“观众现点,我们现演”。你今天想听什么曲儿,只要说一声就OK了。多年下来,乐队也了解了观众一些最喜欢听的曲子,每次都是优先演奏给大家听。乐队与观众就像知心的朋友,用音乐的语言在交流。一位观众现场写下这样的诗句:“五湖四海客,醉乐皇家园;天上邀阿炳,人间啜二泉”。来赞扬他们动听的琴声。
乐迷:他们演奏的曲子怎么听也不腻
北海民乐队通过十几年的免费演出,积攒下了不少的忠实观众,一些人成了乐队的铁杆粉丝,并有一支自发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的负责人高丽英、王平带领着几十人的志愿者团队,将乐队所有的后勤工作,整理得井井有条。张文光和张春玲夫妇常年为乐队义务务服并用自己的钱为乐队购买谱架、琴弦。还有在每次演出的现场录像、摄影和维护现场秩序,保证每次演出的顺利进行的许多热心志愿者们。
刘坚和周美瑜是一对老夫妻,已经七十多岁的他们是北海民乐队的铁杆乐迷,十几年来只要是有啜铁良的演出就有他们的身影,而且他们还是乐队的义务宣传员,只要是碰到喜欢听音乐的人,他们就推荐去听北海民乐队的演出,这次他们是邀请在武汉工作到东北出差路过北京的外甥女刘玉芳来欣赏音乐会的,刘玉芳很羡慕叔叔和婶婶充满文化、快乐、健康的老年生活。
70岁的张金茂和65岁的李宗惠也是一对夫妻,他们听北海民乐队演奏已经5、6年了,记者见李宗惠一边听演奏、一边记着什么,上前一问才知道她是在记今天乐队演出的曲目,记下来是为了以后点曲子更方便。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演奏的音乐太好听了,我们听了这么多年都没听够,他们演奏的曲子买票都听不到。
65岁的刘玉香从定慧寺赶来,女儿也受她影响跟着过来听音乐会,女儿向记者介绍痴迷的母亲,每次音乐会不结束她是不会走的,母亲是陕西人,每到回老家时,老人就心急火燎的,她就到音乐会现场给母亲用手机现场直播。还有62岁的王平、68岁的王昭宏和从天津赶来的59岁柴弘俦都是乐队的忠实观众加乐迷。他们表示到剧院都听不到这样的音乐,因为这些乐手是在用心演奏,以啜铁良为首的表演者他们的音乐能把我们带到我们年轻的岁月,现在听他们的演奏成了我们的寄托!
啜铁良表示:人常说“有红花就有绿叶”。而我们把整个乐队比喻成一朵大红花,每位乐手就是一个花瓣。只有每个花瓣都鲜艳,整个花才会美丽。我们的观众就是绿叶,红花和绿叶共同组成了一幅百姓民族音乐的壮丽画卷。北海民乐队的宗旨是:百姓民乐承国韵,和谐高雅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