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亳州花戏楼砖雕文化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砖雕是我国传统古建筑构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花戏楼砖雕的研究,结合古建筑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思考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 花戏楼;砖雕;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72-02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文化旅游强市背景下亳文化元素创新设计实践研究——以花戏楼砖雕装饰纹样为例;课题编号:2020128;课题类型:亳州市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一、从北京动物园百年砖雕大门的停用说起
  2020年10月,北京动物园宣布开始使用全新的南门作为动物园的出入口,而标志性的老大门停止使用。宣布一经发出,便将大众的视线聚焦到了刚被停用的老门上。北京动物园的老门是其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自清代建立以来,经过历史变迁至今,已具百年历史,门上以砖雕作为装饰,刻有双龙、双狮戏珠、日、月等砖雕图案,属于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每年都会有大批游客在大门处拍照留影。此次宣布大门的停用,也是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但是,经过此次“官宣”,大众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传统文化、文物尤其是早已淡出大众视线内的砖雕上面。
  砖雕,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極其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经常使用的建筑构件,具有悠久的历史——商周的方砖可以看作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带有纹样的砖雕,虽然这个时期的砖雕仅以简单的纹样作为图案,较为简陋。而严格意义上的砖雕始现于北宋,在北宋墓葬中常将砖雕作为墓室装饰雕刻使用,且根据墓室主人的身份、地位的差异,砖雕的题材内容和精致程度也有差异,据此也可将砖雕看作为社会阶级划分的象征物。据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其雕镌刻制度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坪撒,四曰素平”,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砖雕技法和工艺规范,同时还有印模法与原坯雕凿之法等相关记载——足见至此时期砖雕就已普及于民间建筑构造之中。
  二、方寸物象中的民俗文化
  民间建筑的装饰受等级、工艺、财力等因素影响,以砖为雕刻对象,较之于石雕无论从经济、人工、材料等多方面考虑都更为实惠,专门烧结的青砖质地酥脆,密度均匀易于雕刻,而雕刻的题材也受民间吉祥文化影响,多采自谐音吉祥话或寓意美好的故事与传说。明清两代是砖雕工艺、文化的大融合时期,由于各地的地域文化、民俗差异与地理环境等诸多不同,全国各地形成了工艺、风格迥异的砖雕艺术形式,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八个地域流派,清代是砖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上至紫禁大内下至百姓人家几乎无不使用,常见用于门楣、迎门墙等处。清紫禁城中的宫廷内墙夹柱不仅采用砖雕作为装饰美化之用,同时在砖雕上设有排气孔,用于保护墙体内部排出湿气。
  相比于紫禁城内砖雕匠心独运的精致化审美,民间砖雕反映更多的是民俗文化。建筑的主人无论身份贵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是趋同的,因此在砖雕的应用上就有了集中体现:无论雕刻题材是人物、山水、花鸟还是动物,大都运用隐喻、借代、谐音、比喻等方式传达美好向往与吉祥寓意。题材内容如“三羊开泰”“五世其昌”等,且通过历代民俗演绎,民间自发将雕刻主体的具体物象赋予了独特象征含义,如:龟象征长寿与稳定;蝙蝠谐音“福”等类,另有鱼、牡丹、松树等等物象不胜枚举,形成了独特民间民间文化。
  不同于以故宫为主要代表的瓦当、脊兽等建筑构件的研究,对于砖雕的研究,学者多去向民间考察民居。安徽是古徽州,尤以皖南地区清代古建筑遗存较多,对周边省市也产生了较强的文化影响,学者在研究民间的砖雕时往往奔赴黄山、池州等市,而同样位于安徽,地处皖北的亳州市却是常被砖雕或古建筑研究学者忽略的地区——亳州市花戏楼是研究砖雕文化的一个难得样本。
  三、花戏楼的文化与渊源
  亳州市的花戏楼,又称作大关帝庙,位于亳州市区的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始建于清代,原是祭祀武圣关羽的寺庙,清顺治十三年(1656)由客居亳州行商的山西和陕西客商发起筹资对其进行改建,改建后也称山陕会馆,清康熙十五年(1676)花戏楼又进行扩建,历史上对于花戏楼修建和维护的记录有多次,仅清乾隆年间对花戏楼的增补与修缮记录就有三次,分别扩充了戏楼、座楼、藻采歌台等建筑,并对其彩绘、砖雕、木雕也都进行了修补与增添。经过多次修补维护和增添扩建,最终形成了占地三千多平方米,集商务会谈、看戏娱乐、祭祀祭典、民间聚会、筵席住宿、钟楼鼓楼等多种功能于一的建筑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花戏楼进行了全面保护,至1988年国务院将花戏楼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经过共同形成了今天花戏楼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砖雕、木雕、铁旗杆合称花戏楼“三绝”,其中尤以砖雕为最。花戏楼的砖雕主要集中于大门处,由南方徽州砖雕艺人北上施工,但不同于典型的徽派砖雕,从艺术特点上看,花戏楼砖雕有明显地融合了南、北方砖雕的痕迹:既有北方砖雕造型凝练、风格古朴和刀法粗犷的特点,又有南方砖雕富有层次、细节精致和构图清雅的特点。其本质原因或可追溯到徽商足迹遍布全国之后,财力雄厚可使徽派匠人随其进行建刻,徽派匠人在作艺的同时也广泛借鉴学习山、陕、湘、鄂、浙等地区的技法与式样,融会贯通并独成一格——这在各地的砖雕遗存上即可佐证,如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雕龙石柱、苏扬二州的园林砖雕石刻等均出自徽派匠人之手。从地理因素上看,亳州地处淮北平原,自古是文化融会交流、贸易往来之地,清代山、陕行商也因此汇集于亳,在商贸之余购房建宅成立商会,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之后,出于需求或与徽商攀比斗富心理,高价聘请徽派巧匠改建花戏楼,在装饰艺术上不惜成本使花戏楼远高于通常徽州建筑标准,以此来显示山、陕商人的商业成功的同时,密集且精致的砖雕装饰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四、今古梦的当代延续
  仅山门装饰就用了52幅砖雕图案的花戏楼,时至今日已多有残缺,虽然政府逐年加大保护力度,每年都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护修缮,但游客如织的表面繁华依然掩盖不住背后所隐藏的式微忧患。“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是花戏楼彩绘戏台上的一副对联,今人结合花戏楼的现状联想对联内容,往往不由思考:花戏楼的古梦已逝今梦该如何圆?
  归纳起来,花戏楼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并非个例也并不鲜见:花戏楼处于亳州老城区地段,当地原住居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同时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对文物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较弱,加快了砖雕的损坏;表面繁荣的背后是依靠门票收入的入不敷出,仅靠政府补贴进行日常维护,工作人员来自社会各个角落大多并非专业出身,被委托修复单位在高度商业化的市场下,并非采用传统雕刻修复技法进行修补,而大多使用批量化、模式化、模板化、机械化的生产手段进行生产对破损砖雕进行替换或修补,导致原有的砖雕在艺术风格上不契合甚至失去原有的艺术特点,图案图形出现大面积同质化或和其他景区的砖雕完全雷同,花戏楼也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艺术价值。
  综上,纵观全国旅游的景区景点,似乎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分析原因无外乎是文化意识薄弱,对自身文化的不认同,对文化资源的浪费:仅将文化资源当成效益创收点,不对其加以利用深度开发,只靠门票创造价值,忽视了文化资源本身宽度、深度的价值和可拓展性;文化创意方面过于敷衍,缺乏热爱而开发的项目和文创产品停留于表面,或进行纯粹商业化的“拿来主义”,扎堆式的生搬硬套外地的成功经验移植于自身,不管跟自身文化是否有关、能否在本地扎根成活,导致了桔生南北的尴尬局面,反而丢失了自身文化特有的内涵,同质化的内容、项目、产品也使游客兴味索然缺乏体验和沉浸感。文化无法变现,加之门票收入不足以维持日常的运营和维护,资金短缺又反过来制约管理,使保护变得困难陷入恶性循环。
  放眼国内外来看,一些城市、景点已经认清了自身的特点和困难,并通过深挖文化价值将文化进行变现解决了眼前的难题,这种案例并不少见:每年接待量有六百万的大英博物馆,通过将馆内的藏品设计转化成艺术品、旅游纪念品、玩具、饰品、数码周边等产品,创造了年均应收2亿美元的成绩……此类成功案例很多,如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敦煌莫高窟以及西安的各个景点等。
  从花戏楼本身情况分析,注重自身特点和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深度挖掘自身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内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方面分析,转换思路,深入研究比如可以将花戏楼具有特点的砖雕形象进行再设计,通过分析时下生活中产品的使用频率来做方案开发,尝试将传统的砖雕在现代生活中再次曝光;从文化角度分析,传统与现代是文化的两个方面,传统来自曾经的“现代”,砖雕的艺术形式和样式,曾经通过建筑构件的形式在民间得到普及,随着现代人的居住环境、生活场景的改变,装饰很少用到砖雕是其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而想要重新走入现代人的视野就必须做出改变,适应到现代生活的其他方面,适应现代生活中的其他载体。花戏楼建筑群中的古建元素丰富,远不止砖雕一种,但仅砖雕一项进行深入挖掘都大有文章可作。
  五、结语
  宏观方面来说,“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复兴繁荣昌盛”是我党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过的,亳州市也将发展文化产业放在了重心位置并提出“文化强市”概念。而亳州的花戏楼砖雕是亳州本土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自古扎根于此。微观方面来说,将花戏楼的砖雕艺术解开禁锢突破传统,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解读,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文化自古以来就是要和人产生关系的,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文化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霍敏.清真寺砖雕艺术——以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砖雕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任晓民.花戏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3]郭慧玲.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D].武漢:湖北工业大学,2011.
  [4]王春霞.“非遗”视角下临夏砖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J].艺术评鉴,2020,(16).
  作者简介:
  赵龙,第一作者,男,汉族,安徽亳州人,亳州学院,讲师, 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田斐,第二作者,女,汉族,安徽亳州人,亳州机电信息工程学校,助理讲师, 2014级学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文化产业领域,数字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出现给全球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的主导、政府引导的作用下,文化产业内容生产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对战略和竞争性的研究,还应该对公众在文化产业内容生产中形式和作用加以认识,本文分析了公众参与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公众参与的可能形式。了解、研究该领域是时下热点、社会发展的必然,也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文化产业发展在不同人群中的多样性,为未
期刊
【摘要】 休谟问题的提出使归纳法的合理性颇受质疑。概率归纳逻辑把休谟问题演变为:确定基本概率的归纳原则在哪里?经验主义对无差别原则的抛弃和逻辑主义对无差别原则使用的随意性使这两大学派对休谟问题的辩护存在局限性,令主观主义应运而生。主观主义学派用大弃赌定理和贝叶斯定理创立了主观主义理论为休谟问题做辩护。主观主义认为,概率体现的是人的置信度,这就令无差别原则作为确定基本概率的依据变成了不必要的。  【
期刊
【摘要】 电影是科技发展与艺术发展不断结合的产物,电影技术的进步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步,但是电影的叙事性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薄弱,与传统2D电影注重叙事的真实性相比,3D电影则凝聚了科技的优势与艺术上的想象力,在电影的叙事性上具有明显的虚与实的结合的特性,本文将从3D数字电影的发展趋势谈起,分别谈论数字电影叙事的实与虚,以此来论证3D数字电影在叙事上的实与虚的结合。  【关键词】 3D数
期刊
【摘要】 后现代主义史学研究因其研究对象琐细、选题深窄、表达文本化、轻理论阐释,而被视为碎片化的历史研究,引发学界的热烈讨论。重构整体主义研究原则的中心地位、创新综合性研究理论范式、正确处理碎片与整体的并存互补关系,是化解史学研究碎片化问题的良法。  【关键词】 历史研究;碎片化;整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
期刊
【摘要】 当代社会“环保与健康”概念的提出,使让传统草木染工艺逐渐回归到大众视线里来。草木染的独特的色彩和安全、无污染的技术形式,其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是我国民间工艺的宝贵遗产。传统草木染需要创新形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历史文化底蕴的支持,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支持和发展的。我国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民族性,而这种民族性正是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草木染只是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一种,但通过它
期刊
【摘要】 随着图像印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也日益加深。文化传播的载体正逐渐由文字向图像方面进行转变。视觉传达设计能够呈现在人们视线中的不仅只是颇具美感的图像,在这些图像当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不同年代的图像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习惯。本文对视觉传达设计和文化传播的内涵,以及文化传播在视觉传达中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传播的应用策略做出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初探索,“熊猫丛书”成功地将中国文学带给世界。运用勒菲佛尔提出的影响翻译的三因素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三个方面对“熊猫丛书”英译本的选材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多元视角下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除文字层面外,还要积极构建文化身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传播机制。  【关键词】 勒菲佛尔;熊猫丛书;翻译选材和策略;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046
期刊
【摘要】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着独特的含义。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理论修养是进行书法创作的文化基础,是促进书法创作的重要助力。书法理论修养对创作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综合效果的全面展示。因此有必要对书法理论修养对创作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了书法理论修养的概念,提出了如何在书法创作中体现书法理论修养的价
期刊
【摘要】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和其他一些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有很大不同,而在政治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有很大不同。从秦汉开始,中华文明一直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并且,中华文化的五千年历史一直传承至今。本文针对历史学与中国民族史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 历史学;中国;民族史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4
期刊
【摘要】 面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影响的逐渐深入,随之而来的政治文化冲击也逐渐加深。多元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顺应新时代的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更加努力地传承及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中华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方面也是面对相同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致力发展的。二胡音乐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不光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