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点与热点突破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cerit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对化学平衡部分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本文例析此类试题的重点分析与突破。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该可逆反应达到最大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动态标志:
  (1)用同种物质表示时,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2)用不同物质表示时:须表明“异向”,两种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二是静态标志:
  (1)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浓度 ;
  (2)物质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
  (3)温度、压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或颜色(某组分有颜色)都不再改变。
  例1 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
  C(s)+H2O(g)CO(g)+H2(g)
  不能确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B.体系中各气体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C.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
  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
  解析 A项,因为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同的反应,故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可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B项,浓度不变作为一个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静态标志;C项,反应无论达到平衡,还是未达到平衡,生成n mol CO的同时都会生成n mol H2,C项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D项,符合动态标志中的(2)正确。
  答案:C。
  点评 作为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要注意一个“方法”,若原来某个物理量是“恒量”,后来还是“恒量”,则此物理量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状
  态的依据(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不变;或反应体系中全是气体,密度不变)。若原来某个物理量是“变量”,后来成了“恒量”,则属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另外,对于反应体系组成全部是气体,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也不能作为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内容表达为: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或浓度),平衡就会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而不是抵消,如在一个密封容器内初始压强为p1,针对可逆反应mA(g)+nB(g)rC(g)+qD(g),压缩容器体积至原来的一半,此时压强为p2,则p1  例2 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ΔH=Q kJ/mol。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小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 温度不变时(100℃条件下),体积是1 L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体积为2 L时,假设平衡不移动,Y的物质的量浓度应为0.5 mol/L,现为0.75 mol/L,说明减压平衡向生成Y的方向进行,故m0,B、D项错误。
  答案:C。
  点评 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改变外界条件引起了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发生了变化。假若改变外界条件,正逆反应速率仍相等,则平衡不会发生移动。
  因此要注意以下三种特殊情况:
  (1)增加或减少固体或液体的量,化学平衡不移动;
  (2)对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的反应,改变压强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3)我们把化学反应体系中与各反应成分均不起反应的气体统称为“惰性气体”。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因为各反应成分的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②恒温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成分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与计算
  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及其计算是高频考点之一,特别是计算,往往与物质的转化率的计算结合。
  例3 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平衡常数K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K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
  B.K值变化,平衡一定移动
  C.平衡移动,K值可能不变
  D.平衡移动,K值一定变化
  解析 A项,K值代表化学平衡常数,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K值不变,只能说明温度不改变,但是其他条件也可能发生改变,平衡也可能发生移动,A正确;B项,K值变化,说明反应的温度一定发生了变化,因此平衡一定移动,B正确;C项,平衡移动,温度可能不变,因此K值可能不变,C正确;D项,平衡移动,温度可能不变,因此K值不一定变化,D错误。
  答案:D。
  点评 K是温度的函数,因此,只受温度影响。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很多,诸如浓度或压强,但不会影响化学平衡常数。
  例4 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表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为1600
  C.增大浓度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解析 A项,X的转化率=[(0.1-0.05 )mol/L]/0.1 mol/L×100%=50%,A项正确;根据表中数据(0.1-0.05)∶ (0.2-0.05)∶ (0.1-0)=1∶ 3∶ 2,可推导出反应式为X+3Y2Z,将表格的数据代入平衡常数公式进行计算,可知B项正确。C项,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与浓度或压强无关,C项错误。 答案:C。
  点评 计算化学平衡常数须注意如下几点:
  (1)不要把反应体系中纯液体、固体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如CaCO3(s)CaO(s)+CO2(g)的平衡常数为K=c(CO2)。
  (2)同一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不同,其平衡常数表达式及数值也会不同。
  (3)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K值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K值越小,该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
  四、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它与浓度商Qc的大小比较,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
  例5 T ℃时,在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2和6 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ΔH=-49.0 kJ·mol-1,测得H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表3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t2时间内v(H2)=(4.5-3)/ (t2-t1)·mol(L·min)-1
  B.t2时,若升高温度或再充入CO2气体,都可以提高H2的转化率
  C.t1时,v正>v逆
  D.T℃时,平衡常数K=1/27,CO2与H2的转化率相等
  解析 A项,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公式,在t1~t2时间内v(H2)=(4.5-3)/ (t2-t1)mol/(L·min)-1,A项正确;D项,t2时,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由“三段式”解题得:
  CO2(g)+3H2(g)CH3OH(g)+H2O(g)
  起始:(mol·L-1) 2 6 0 0
  转化:(mol·L-1) 1 3 1 1
  平衡:(mol·L-1) 1 3 1 1
  平衡常数K=127, CO2与H2的转化率为50%,D项正确;C项,t1时,可计算此时的浓度商Qc=1/546.75,Qcv逆,C项正确;t2时,处于平衡状态, 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H2的转化率减小,B项错误。答案:B。
  点评 1.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该反应的浓度商: Qc=cp(C)cq(D)cm(A)cn(B)。要注意化学平衡常数(K )与浓度商(Qc)的表达式相同,但在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不一定相同,K值中各物质的浓度必须是平衡状态下的物质浓度,而Qc值中是在任意时刻的物质浓度。
  2.通过Qc与K大小比较,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Qcv逆。
  (2)Qc=K,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
  (3)Qc>K,未达到平衡,反应向逆向进行;v正  (收稿日期:2015-01-15)
其他文献
一、对比法  1.检验原理  将含有三价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混合液分成两等份,向其中一份加入1滴(或2滴)稀双氧水(或稀氯水),充分振荡;向另一份中加入1滴(或2滴)水,充分振荡, 然后各加1滴硫氰化钾溶液,充分振荡。比较两者溶液颜色的深浅。若二者颜色相同,说明不含亚铁离子;若二者颜色不同,说明含亚铁离子。  2.示例  实验1各取1 mL 0.1 mol·L-1 FeCl3溶液和1 mL 0.1
期刊
1.制定合理的课堂学习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挥棒和前进的方向,也是评价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依据。  学习目标的来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但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只是纲领性和指导性的要求,他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具体实施上还需要分解、细化,做到目标明晰、指向明确,易于操作。特别是高三复习课,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思
期刊
用结晶的方法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课本较为详尽地说明了其原理和过程,并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1.对课本中演示实验的定量处理  为了讨论方便,按课本中的规定:设10 g混合物中KNO3为9 g,NaCl为1 g(食盐的含量较少)。  定量处理结果见表1。  上述结果表明,课本的演示实验是切实可行的,其步骤是正确的,其理论是可靠的。但美中不足的是KNO3收率较低,
期刊
插图
期刊
复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多地是为了人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科学素养。本文以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为例,从重构教材和有效建模两个方面就“如何有效地组织初中化学复习”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一、重构教材  从这些年化学中考的实际来看,“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重要的命题思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复习方向,那就是回到教材,重构教材。  1.研究复习的知识点  研究所要复习的知识与其他知识有着怎样的联系,分别分
期刊
碳酸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种盐已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苏教版高中《化学1》专题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对碳酸钠的性质进行更全面的实验探究,并且引出一种“新”的物质——碳酸氢钠。教材中有一个实验:“[实验2]按图2-9所示组装仪器,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装有碳酸钠溶液的广口)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一、深入审视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
期刊
“有机实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主要涉及到有机物的制备、有机物官能团性质实验探究等。常常考查蒸馏、重结晶、过滤(抽滤或减压过滤)、纸上层析、萃取、分液、盐析、水浴加热等操作、反应条件的控制、产率的计算等问题。设计的考点有烯烃、炔烃、卤代烃、苯及其同系物的卤代或硝化、醇、醚、醛(酮)、羧酸及其盐、酯(油脂)和糖类、蛋白质相关制备实验。考点较多,涉及实验操作比较全面,成为高考实验的新宠。现笔者以高考试题
期刊
肼又称联氨,分子式为N2H4,作为氮的重要氢化合物,在各类高中化学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已然成为明星分子,但高中教科书上偶见其名,对其结构、性质等介绍几无涉及,试题中也往往需要学生迁移应用。本文将简要介绍其相关知识,并对其常见考点做一探析,以飨读者。  一、肼的知识简介  (1)肼的结构特点  肼的结构简式为H2N-NH2,可看成是氨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衍生物。肼分子是一种顺式结构,极性
期刊
例析氮及其化合物的考查
期刊
在中考应试教育中,碳及碳的化合物是近年来各类中考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掌握中学化学知识运用的技能和技巧,熟悉有关规律,掌握各种题型,逐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现将碳及碳的化合物考点题型归纳分析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