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内幕交易中民事侵权责任若干问题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证券内幕交易是指掌握证券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在信息未公开前,利用该信息通过证券交易为本人或他人谋取利益,使普通投资者蒙受不利益的行为。证券内幕交易的泛化,对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所产生的冲击力和破坏力是极为强势的。本文通过对内幕信息的分析界定、行为形态以及主观过错的探讨,以期对证券内幕交易中民事侵权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求教于各方。
  关键词:内幕信息;行为形态;主观过错
  
  证券内幕交易是指掌握证券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在信息未公开前,利用该信息通过证券交易为本人或他人谋取利益,使普通投资者蒙受不利益的行为。内幕交易源于证券欺诈,乃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必然衍生现象。国内学者尖锐地指出,在证券市场上,大约80%的违法案件与内幕交易有关,大约80%的违法交易金额与内幕交易案件有关。[1]证券内幕交易的泛化,对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所产生的冲击力和破坏力是极为强势的。
  我国目前是通过《刑法》和《证券法》确定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来规制内幕交易,而民事责任则处于一种明显的缺位状态。《证券法》第11章“法律责任”,总计36个条文,有关内幕交易法律责任的只有1条即第183条,其条文内容仅涉及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属立法盲区,这显然与当今各国加强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立法趋势不相符合。国外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没有什么比允许证券欺诈的受害人向法院要求民事救济,能够更加有效地遏制证券交易中的欺诈行为”。[2]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内幕交易私权救济机制,在维护交易安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证券市场的监管效率,接轨WTO规则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内幕信息的分析界定
  内幕信息的界定,对于认定内幕交易是否成立具有关键作用,属于基础性的前提。依我国《证券法》第69条第1款的规定,内幕信息是指“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从定义来看其构成要素有二:未公开性、重大性。
  (一)未公开性
  未公开是指信息不为市场投资公众所知悉。内幕信息的公开应指信息的实际存在状态,包括形式意义的公开和实质公开。我国《证券法》对信息公开采用形式意义上的公开还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开未作具体界定,致使对内幕交易规制的宽严尺度难以把握,笔者主张应当从严控制,采用实质意义上的公开标准,具体而言有二个考量标准:
  首先,是否有符合规范的形式公开。如何确定信息的公开,国际上有二种方式,一种是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信息公开,或规定何种信息属于公开信息如英国;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判例来确定,根据具体案情具体分析,如美国。我国采用了第一种方式,根据规定,证券发行公司负有初始信息公开和持续信息公开义务,应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公开报刊上,按规定的时间披露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以及临时报告等。因此,在确定信息公布的形式要件上,如果采用其他形式如在公司例行年会上口头宣布,在非指定报刑上公布的信息的,一般不能认定为法律规定意义上的公开。
  其次,信息是否为市场所消化。依 “市场消化理论”[3],信息的形式公布并不等于信息的实际公开,而是需要一段合理时间,只有该信息溶入市场,被市场吸收和消化后,才能构成法律意义的公开。消化过程涉及的主要问题其实是内幕信息公开化的程度,是否真正进入进入公共领域,为公众所占有。我国《证券法》第39条在对证券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限制上规定了具体的消化期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涵盖范围狭小,仅针对专门机构人员。
  (二)重大性
  重大性是指可能会对证券价格的升跌产生实质性影响。我国证券法采取了综合式的立法方式,除了在第69条第1款中对内幕信息进行定义外,还分别在第69条第2款、第62条中列出了17种有重要影响的内幕信息,同时为了防止挂一漏万,还有一条专门的兜底条款,设计比较合理。
  要将判断重大性的基本原则落实到司法实践中,还需要确立具体的判断规则,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思维判断:一是依据投资人的态度判断。如果被内幕人员利用的未公开信息,事实上是任何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知悉后在其作出相关证券交易前必须考虑的话,这一未公开的信息即符合重大性的要求。二是依据证券市场反应判断。如果被内幕人员利用的未公开信息,在公开后,引起了市场价格的实质性变动,那么该未公开的信息应具有重大性。如果股价平稳,则不具有重大性,三是依据内幕信息来源判断。看被利用的内幕信息来源于公司决策层,还是低职人员,一般职位越高,信息越重要。
  
  二、内幕交易侵权行为形态探究
  内幕交易最基本的含义是知悉内幕信息的人员进行相关证券交易的行为。结合我国《证券法》第70条第1款的规定,可以将内幕交易侵权行为分为三种形态,具体表现为:
  (一)掌握内幕信息的人自己从事相关证券交易。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包括公司内幕人员、市场内幕人员、公务内幕人员、泄密者、受密者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自己从事相关证券交易包括本人亲为,与他人合伙或者委托、指示他人以本人名义从事证券交易,还可以是借用他人的证券帐户进行交易,名义上他人但买卖的资金及收益全部属于该内幕交易人。
  (二)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向他人泄露该信息,使信息受领人从事相关证券交易。笔者认为在民事侵权中,侵权行为责任成立必须存在损害事实,而在内幕交易中只有实际从事交易行为发生才可能产生对相对交易者利益的损害,所以泄密者承担侵权赔偿民事责任,应当以信息受领人从事了相关证券交易为前提,这是一个结果要件,否则其承担只能是相应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三)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基于该信息建议他人实际从事了相关证券交易。这种侵权行为形态与向他人泄露内幕信息而使他人从事证券交易存在二种不同:一是在建议的情形中他人不知道内幕信息的内容,而在泄露的情形中他人则知道内幕信息的内容;二是在建议情形中不会发生他人再次泄露内幕信息的可能,因为受建议人并不知道内幕信息的具体内容。
  
  三、内幕交易侵权行为的主观过错
  就过错概念来看,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是赖以确定民事责任的重要事实因素,传统民法中的过错,主要是指行为人在从事损害行为时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它标志着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对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轻慢以及对义务和公共行为准则的漠视。[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化,难以归咎于加害人明显主观过错的损害增多,法律开始从社会的,而不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评价加害人的过错,人们开始强调过错概念的主客观的统一,即过错的意志对于行为人来说是主观的,对社会来说,评价或衡量的标准却是客观的。
  内幕交易行为的故意性有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种“明知”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是内幕信息。从内幕信息的角度而言,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是重大未公开的信息。从行为人的角度而言,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对信息的属性是明知的。第二个层次是“利用”的故意,即(1)行为人不得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相关证券的交易而故意为之;(2)行为人不得将所掌握的内幕信息泄露给他人,使其进行相关证券交易而故意为之;(3)行为人不得根据所掌握的内幕信息建议他人进行相关证券交易而故意为之。
  上述两层故意适用于所有内幕人员,但就非法获知内幕信息的人员而言,还存在另外不同的要求。对于通过窃取、贿赂、窃听等手段而获取内幕信息的行为人而言,还要求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质是明知而故意为之。对于无法律上的依据因泄露而被动的接受内幕信息的人员而言,还要求知道或应当知道泄密行为是违法行为。
  
  注释:
  [1]郑顺炎:《证券市场不当行为的法律实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何美欢:《公众公司及股权证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39页
  [3]谢非:《禁止证券内幕交易立法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当代财经》1998年第7期,第36页。
  [4]姜丽勇主编:《证券违法案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416页。
其他文献
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等三个方面。应该说这三者都是主要的,相辅相成的,但爱国主义归根到底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中。今天,世界正在迅猛发展,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向世界、面向祖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如果从小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学生,长大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为祖国作出奉献。江泽民同志指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搞好爱国主义教育
期刊
摘 要: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监视居住的设置和执行等问题存在一定争论和争议,本文理性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对其加以改革完善,从而使这一制度发挥其在刑事诉讼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监视居住;存在问题;完善    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指侦查机关或者司法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者妨碍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依法限定其
期刊
基层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队伍作为基层检察机关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肩负着基层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犯罪案件的现场保护,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提解、押送、看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送达法律文书,死刑临场监督活动等任务,对于打击犯罪,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公共财产,打击和预防妨碍检察活动的违法行为,保障检察工作的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司法警察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办案、服务保障办案,是司法警
期刊
摘 要:刑事和解是国际上最新兴起的一种刑事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在我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以轻微刑事犯罪为对象的刑事和解制度的引入和推广,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有效手段。实践表明,刑事和解机制对于解决轻微刑事案件、妥善处理社会纠纷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如何使之在实践中更完善,并与现行刑事法律制度相衔接,是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重大课题。    所谓刑事
期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长期同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刑事司法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最终体现立法宗旨、实现司法价值的客观要求,检察机关作为监督机关和法律适用机关,应该将这一政策贯穿到每一项检察工作中去,审查起诉作为检
期刊
一、案情简介    2005年春节至2007年春节,某县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张某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益,先后六次共收受工程承包人郑某60000元人民币。2007年4月,张某所在规划建设局的另一名副局长王某因涉嫌受贿犯罪被检察机关查处,张某害怕收受郑某贿赂的事情暴露,退给郑某60000元。  2007年中秋节,郑某为感谢张某在工程上的关照,又送给张某10000元,张某见王某受贿案件已经被法院判决,自
期刊
摘 要:我国提出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以后,许多地方为贯彻落实这一刑事司法政策,在检察公诉环节积极探索了刑事和解,把它作为一种刑事案件的解决方式。刑事和解在保障人权,兼顾社会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各地的做法不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围绕检察环节实践刑事和解,谈谈个人对刑事和解的概念、条件、原则、程序、处理方式的看法。  关键词:检察;刑事和解;规范;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构建社会主
期刊
摘 要: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以下简称“死缓制度“)是对应当判处死刑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所适用的刑罚执行制度。死缓制度作为我国刑法的独创,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本文拟从死缓制度的基本概况入手,简要分析对我国死缓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死缓;宽严相济;罪责刑相适应    《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
期刊
摘 要: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在检察工作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信访问题作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一直是检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涉检信访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一是要坚持全面把握的原则,这包括对外构建信访大网络和对内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处理机制两个方面;二是对信访苗头性问题、初信初访问题、无理信访问题等做到区别对待;三是要严格执法,在依法办理涉检信访案件的同时全面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四是要注
期刊
摘 要:作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法治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法治县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成果体现。  关键词:科学发展;依法治县    作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法治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法治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