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目驱动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高校多数专业普遍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在阐述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项目式教学法的优缺点,探讨了项目式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专业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21-02
18世纪英国的S.Johnson说过,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自己掌握的关于某一学科主题的知识;另一类是我们知道可以从哪里能找到的知识。计算机的普及使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开放的远程教育环境都为人们获取第二类知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同时也给高校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增长快,更新周期也相应缩短,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带来课堂大变革的新时代,课程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法的更新无论是对教师教学,还是对课程改革都提出了新的变革需求。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工作、学习乃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使用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1974年,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hlZurkowski提出“信息素质”一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多数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引导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多数专业在教学中虽然安排了学生上机实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针对课后练习,多是采用课本讲解先行、学生操作后行的方式。学生往往按照教师布置的要求,上机操作完成有关练习。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而言,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能够按要求完成练习任务;但对于教师而言,其最为关心的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也很难针对练习过程中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升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价。该模式的缺点是忽略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仅教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常常会感觉教师讲课空洞或者抽象难懂,操作方法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在上机练习过程中精力不集中,甚至聊天、玩游戏。因此,更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概述
“项目式教学方法”起源于欧洲,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是目前教育界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问题的解决;而教学关注的是能够使学习者达到某种满意的程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处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习者进入适当的“情景”(在真实世界中需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使学生在此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称为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达到了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了意义建构。[2]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参与和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开展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它是建立在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组织架构,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项目式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学计算机项目式教学方法在实施时可以结合专业方向和特点,设计专门的模拟训练项目。项目的设计需要充分考量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实际需求。一般认为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分为如下四步:第一,以技能掌握为教学主线,针对每节课内容巧妙确定项目任务,围绕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彼此联系的项目任务,同学们一起讨论,教师给予现场指导,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完成思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突出技能提高,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师在安排设立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各项目间的关系,既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最好是呈现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学习规律。第二,在明确了项目任务后,学生们应针对项目任务制定好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以及各自的分工及合作形式。第三,实施具体的项目。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具体活动,做好阶段性检查及小结,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第四,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小组评价,最后教师对项目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项目式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特点是:不仅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而且还能显示出这种培养模式的独特魅力。[3]目前高校多数专业基本上都是安排在大一年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往往感觉有些不适应。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项目式教学法正好弥补了上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项目式教学法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情境是真实而具体的。学生带着明确的项目任务去练习实践,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温故知新,激发其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热情。二是无论学习内容有多少,它都应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所设计的项目应该综合考虑课程框架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项目一般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子内容模块组成,这些子内容模块需要几个人协作才能共同完成。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但又不脱离理论,分析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强化了以往知识的记忆,又获得了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注重过程。在计算机基础项目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教练,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项目”制定出具体的练习步骤。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五是可评价的。在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中,课堂从封闭的系统走向开放的系统,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因此,可以制定符合专业教学实际的基础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所选择项目缺乏典型性、项目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教学项目过多等。[4]除此之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制约条件,如学生之前所学知识是否足够保证本次项目的完成?团队之间的合作是否具有实质性?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其设计的角色,是否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努力改进与积极创新。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项目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从每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对项目的设计不合理,没有代表性,并且对完成时间没有精确估计,往往导致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二是项目设计未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层次。每位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比如对操作环境不够熟悉,完成项目的时间可能就会有偏差。根据对授课班级学生的调查得知,有的学校在初中就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且较为重视,学生步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部分学生家里有电脑,从小就接触,所以操作起来也很熟练。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相对落后,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三是学生难以摆脱固有的学习模式,合作意识不强,使项目式教学流于形式。四是项目式教学的学习效果缺乏检验,评价标准不完善。目前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考核评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考查的试卷也基本上是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而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实践有着很强的联系,对于具体问题而言,往往更强调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除了要关注知识问题的解决之外,更应该重视其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的生成。
2.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改进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一是项目式教学所采用的项目应具有典型性。一方面项目必须能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必须满足学生对于今后就业面拓展的需要,可以将职业领域中的典型工作转化为学习领域中的项目来实施。此外,在设计项目之前,教师应该对项目式教学模式做到充分熟悉和全面把握。二是项目式教学应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工。教师应从关注课程讲解转变为关注课堂交流、讨论,重视合作式学习;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项目创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有层次的指导。同时,在完成项目的各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实施项目式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学生有心理准备,避免实施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未知中断。[5]教师针对每个项目,应制定好相应的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应注重项目完成的过程以及实际效果情况。只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才能为顺利实施项目式教学做好保障。
五、小结
项目式教学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对于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显著作用,能够为学生后续专业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李村.高校“项目带动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内江科技,2010,(8):75.
[2]张哲陈,桂生.在Java语言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8):64-16.
[3]刘明娣.“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4):45-47.
[4]薛维峰.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2,(10):162.
[5]谢军,徐莉芳,刘捷.项目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12,(6):104-105.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专业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21-02
18世纪英国的S.Johnson说过,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自己掌握的关于某一学科主题的知识;另一类是我们知道可以从哪里能找到的知识。计算机的普及使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开放的远程教育环境都为人们获取第二类知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同时也给高校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增长快,更新周期也相应缩短,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带来课堂大变革的新时代,课程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法的更新无论是对教师教学,还是对课程改革都提出了新的变革需求。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工作、学习乃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使用技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1974年,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hlZurkowski提出“信息素质”一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多数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引导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多数专业在教学中虽然安排了学生上机实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针对课后练习,多是采用课本讲解先行、学生操作后行的方式。学生往往按照教师布置的要求,上机操作完成有关练习。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而言,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能够按要求完成练习任务;但对于教师而言,其最为关心的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也很难针对练习过程中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升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价。该模式的缺点是忽略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仅教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常常会感觉教师讲课空洞或者抽象难懂,操作方法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在上机练习过程中精力不集中,甚至聊天、玩游戏。因此,更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概述
“项目式教学方法”起源于欧洲,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是目前教育界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问题的解决;而教学关注的是能够使学习者达到某种满意的程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习者处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习者进入适当的“情景”(在真实世界中需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然后使学生在此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称为协助和会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达到了最终的教学目的即实现了意义建构。[2]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参与和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开展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它是建立在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组织架构,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项目式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学计算机项目式教学方法在实施时可以结合专业方向和特点,设计专门的模拟训练项目。项目的设计需要充分考量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实际需求。一般认为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分为如下四步:第一,以技能掌握为教学主线,针对每节课内容巧妙确定项目任务,围绕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彼此联系的项目任务,同学们一起讨论,教师给予现场指导,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完成思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突出技能提高,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师在安排设立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各项目间的关系,既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最好是呈现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学习规律。第二,在明确了项目任务后,学生们应针对项目任务制定好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以及各自的分工及合作形式。第三,实施具体的项目。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具体活动,做好阶段性检查及小结,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第四,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小组评价,最后教师对项目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项目式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特点是:不仅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而且还能显示出这种培养模式的独特魅力。[3]目前高校多数专业基本上都是安排在大一年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往往感觉有些不适应。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项目式教学法正好弥补了上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项目式教学法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情境是真实而具体的。学生带着明确的项目任务去练习实践,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温故知新,激发其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热情。二是无论学习内容有多少,它都应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所设计的项目应该综合考虑课程框架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项目一般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子内容模块组成,这些子内容模块需要几个人协作才能共同完成。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但又不脱离理论,分析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强化了以往知识的记忆,又获得了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注重过程。在计算机基础项目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教练,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项目”制定出具体的练习步骤。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五是可评价的。在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中,课堂从封闭的系统走向开放的系统,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因此,可以制定符合专业教学实际的基础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所选择项目缺乏典型性、项目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教学项目过多等。[4]除此之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制约条件,如学生之前所学知识是否足够保证本次项目的完成?团队之间的合作是否具有实质性?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其设计的角色,是否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努力改进与积极创新。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项目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从每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对项目的设计不合理,没有代表性,并且对完成时间没有精确估计,往往导致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二是项目设计未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层次。每位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比如对操作环境不够熟悉,完成项目的时间可能就会有偏差。根据对授课班级学生的调查得知,有的学校在初中就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且较为重视,学生步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部分学生家里有电脑,从小就接触,所以操作起来也很熟练。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由于条件相对落后,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三是学生难以摆脱固有的学习模式,合作意识不强,使项目式教学流于形式。四是项目式教学的学习效果缺乏检验,评价标准不完善。目前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考核评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考查的试卷也基本上是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而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实践有着很强的联系,对于具体问题而言,往往更强调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除了要关注知识问题的解决之外,更应该重视其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的生成。
2.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改进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一是项目式教学所采用的项目应具有典型性。一方面项目必须能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必须满足学生对于今后就业面拓展的需要,可以将职业领域中的典型工作转化为学习领域中的项目来实施。此外,在设计项目之前,教师应该对项目式教学模式做到充分熟悉和全面把握。二是项目式教学应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工。教师应从关注课程讲解转变为关注课堂交流、讨论,重视合作式学习;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项目创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有层次的指导。同时,在完成项目的各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实施项目式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学生有心理准备,避免实施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未知中断。[5]教师针对每个项目,应制定好相应的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应注重项目完成的过程以及实际效果情况。只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才能为顺利实施项目式教学做好保障。
五、小结
项目式教学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对于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显著作用,能够为学生后续专业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李村.高校“项目带动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内江科技,2010,(8):75.
[2]张哲陈,桂生.在Java语言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8):64-16.
[3]刘明娣.“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4):45-47.
[4]薛维峰.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2,(10):162.
[5]谢军,徐莉芳,刘捷.项目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12,(6):104-105.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