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你幸福吗?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cj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郎朗,家藉沈阳,性知音,通乐律,3岁始学琴,幼聪捷,敏而好读,及壮,负箧远游。15岁学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越经年,学大进益,遂成职业钢琴师。
  须知,钢琴一门乃出自西洋艺术,虽有西风东渐之说,学成亦非易事。郎朗其人也良,其艺也华,聪勉勤奋,以而立之年,得庙堂之尊,背后波折,恐一言难尽。西人报章感叹于此,有《芝加哥太阳报》既赞曰:“郎朗创造了古典音乐史上之奇迹。”
  笔者尝有此念:若论中国梦,郎朗即为实践者。一言蔽之,知难而进,明知不可为而为。此一言,知易行难!
  三十而立
  在进入人生30岁这一年,郎朗收获了两份特别的礼物。 一个是获得德国联邦十字勋章,他是获得这项荣誉最年轻也是迄今惟一的中国人。还有一份是爸爸送给他的,是他写的一本书—— 《我和郎朗30年》。
  《我和郎朗30年》讲述了郎朗从一个普通孩子成长为著名钢琴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完整披露了郎朗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历程。
  虽然30岁了,但面前的郎朗依然像个快乐的大男孩,坦白的言谈,无所顾忌的笑,还有浓浓的“东北话”。这些加在一起,让他透着一种顽皮的可爱,与传说中超一流的钢琴家有些对不上号。有评论说,只有坐在钢琴前,郎朗的激情和才华才会淋漓尽致地迸发出来。那一刻,也验证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格拉夫·曼教授对郎朗的评价——不一般的天才!
  说到两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郎朗显然更偏爱爸爸的这本书。“因为它把爸爸埋在心底的爱,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让我看到了很多他以前没有流露出来的情绪。至于德国联邦十字勋章也让我感到挺荣幸的,它是由德国总统签发的。这份荣誉也鼓励我以后能在西方更好地推广东方古典音乐,并把高雅艺术做得更有深度。”
  三十而立,这个生日显然对郎朗有着特别的意义。让他感动的是,他也体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生日会。“过生日那天是在柏林 Telefonica 02 World 体育馆进行的,当50名小朋友和一百多人的青年教育团,以及爵士大师 Herbie.Hancock 一起为我奏响生日歌时,面对着现场的10000名观众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我的心情确实很激动!”
  说到30岁的收获和感念,郎朗坦言沉甸甸的。“这一年我拥有了自己的基金会、钢琴学校还有自己的团队。我是以音乐而立的,30岁也是我一个新的开始,我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更多的精彩人生。”
  郎朗不否认过去的30年,父母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在他身上,所以在进入而立之年时,他也想为父母为家庭有所担当。对他来说现在最大的幸福,是父母身体健康,生活快乐。“爸妈明年都要60岁了,但是他们看着都很年轻很有精神。妈妈每天都跟着我跑,比我精力还旺盛,每次出行她一大早就把所有的行李都打理好,真的很了不起。有时看到妈妈为我操劳,我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了解了郎朗小时候在北京和国外求学的故事,会很佩服郎妈。那时,辞了职的郎爸带着郎朗在北京练琴,租住在地下室,所有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由身在沈阳工作的郎妈来承担。这段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对一个女人来说,在自己最好的年华,忍受与丈夫和儿子分离之苦,是做出很大牺牲的。
  问郎朗,妈妈在读爸爸书里记叙的这段生活会有怎样的感慨?“她说,她有时候做梦,会回到那个时代,仿佛我还很小,然后一睁眼就这么大了。”
  采访现场,郎妈专程赶来探班。郎妈看起来很年轻,看着儿子,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当看到郎朗拍照片时摆出的酷酷造型,边笑边夸:还挺会摆的。然后对我们说:他经常拍,很有经验了。
  我提起采访中,跟郎朗说到她做出的牺牲,郎妈淡然一笑,这是所有父母都该做的。看到儿子现在的成绩,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BQ=《北京青年》周刊L=郎朗
  我爸不是“狼爸”是“郎爸”
  BQ:当你第一次读完爸爸这本书,仿佛一幕一幕过电影吧,对过去的30年有了一次回顾。
  L:对。以前我也出过书,但更多的是自己的角度,而我爸写的版本展现的更多的是他的想法。很多事情,当时我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那么做,看了这本书会更多的理解爸爸。他以前对我的严格,其实只是一种方法,他当时也不想这样,但不这样做,他就不能树立威信。或者说,他其实并不想逼我,但不那么做,就没有效果。他对我的爱,多数时候隐藏在内心,是一种非常深的爱。但对那时的我来讲,却觉得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独裁。这些都是看了这本书后,我感悟到的。
  BQ:这么说来大家对你爸爸有一些误解,很多人称他是“狼爸”,他自己也辩解称他对你的严苛比例只占百分之二十。
  L:我认为严苛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但是我爸很讲究方法,这是他区别于其他家长不同的地方。有的家长就知道打孩子,没别的招了。就是练吧,往死里练。艺术不是往死里练就练得成的。从这点看,我爸不是“狼爸”是“郎爸”。我爸在平衡这方面做得还是很好的,就是他发脾气的时候,让人不能理解。
  BQ:他打过你吗?还是动嘴不动手?
  L:动手,但是他比较聪明,不往我手上打。往我屁股上打,但不会打受伤。有的小孩,家长一生气就踢,结果把手给踢坏了,我有个同学就是把手给踢骨折了。
  这些年,父母对我的教育也在发生变化,我妈的转变就很大,跟我之间几乎没有代沟。我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我爸的变化也很明显,他听我的比较多,我们的角色逐步在转换。所以我觉得文化的差异,从对比到通融,然后一起向前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
  BQ:现在很多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郎朗”,但有评论称“郎朗的成功不可复制!”你怎么看?
  L:我觉得可以借鉴,可以受到影响,但还是要找到对孩子最适合的方式。所以我爸在这本书里特别强调“因材施教”,这是我非常认同的。
  BQ: 除了练琴,在学习上爸爸对你要求也很严吗?
  L:我文化课必须得考到一定分数,有几次因为文化课分数低我也挨揍了。有时他主要是以吓唬为主,并不一定真打,但是架势特别足、声音特别响,让你觉得天已经塌下来的感觉。不只我怕我爸,当时我们班同学都怕他。“郎朗他爸一来不用说话,所有同学都倒吸两口冷气。”这是我们班同学写作文时描述的我爸。   拿回青春的主动权
  BQ:现在呢,爸爸在你面前还很“威严”吗?
  L:还是挺有威慑力的。记得小时候,他“咳”一下,我就不敢出声了,今天早晨他又来了这一下,因为我实在是起不来,中午十二点还在那睡。这时就听到门口“咳”了一声,我知道我爸来了,赶紧起床。(这是小时候留下来的后遗症了吧?)还是有点用的,所谓永不消失的“威慑”。但是现在我不太恐惧他了,不是有句话吗?我的事情我做主。
  BQ:你的青春已经被爸爸做主了那么长时间了。
  L:所以说,这个主动权已经在我手里了,这是我跟爸爸角色间比较明显的转变。但是这个转变也要感谢我爸不会说英语。以前他陪我在国外的时候还能说点东北味的英语,现在在国内的时间多了,英语退步了。我的一个同学,现在是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他一见我就学我爸说英语,他的东北口音的英语在我们同学之间挺流行的。
  BQ:说到英文,一直还在想你是怎么学的,花的时间不比练琴少吧?
  L:实际上,学英语是没办法的事,你在国外总说中文肯定不行,因为你得跟大家交流的,不可能成天用中文和大家交流。高中第一年的时候,学英文的速度很慢,当时我总是害怕听不懂,然后找了一个翻译,相当于自己拄拐棍磕磕碰碰过来的。尤其上钢琴课的时候老师怕我不理解,每次都要找来翻译。时间长了我就有点懒,学的速度也有点慢。一年之后开始演出了,做采访时说话像结巴似的,那时意识到总是这样绝对不行。之后我就被送到一个专门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地方,专门请Curtis的一个教授每天晚上教我念莎士比亚。慢慢地,英文就好了些。
  BQ:据说你七岁的时候去太原参加全国首届少儿钢琴比赛,当时只获得一个优秀奖,奖品是一只毛绒狗玩偶,这个成绩让你也很沮丧。后来,爸爸把这个狗放在你的钢琴上,让你随时都看见,借以激励你。你是那种越挫越勇的个性吗?
  L:当时我看到那个狗,就仿佛看到了“耻辱”两个字,对我来说第七名跟没得到名次是一样的。坐火车回来的时候都是垂头丧气的,一进屋看见我妈就哭了。其实那只狗特可爱,但是它是奖品,我就痛恨这只狗,打了它好几天。我妈说,你也不能总打这只狗啊,这是无能的表现。我想想也是。后来去见周老师的时候,状态也很消沉,周老师问我怎么办,还想当钢琴家吗?我说想当,但是第七名我觉得没戏了。后来老师一边指出我的一些问题,一边鼓励我。我记不清是谁把那只狗放在钢琴上了,有可能是我爸,但后来我和那狗成了特别好的朋友,并用玻璃罩罩起它,每天都看看它。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激励小朋友的方法,并不是说看到它就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激励。
  BQ:现在它还在家里吗?
  L:挺遗憾的,搬家的时候很多玩具都没了,像变形金刚就被我爸砸了好几个,后来我自己就偷偷补上。我曾有好几箱漫画书,等我再回沈阳的时候全都没了。因为搬家,小时候玩的东西大都被送人了,一想到这个就挺难受的。
  BQ:这也让我挺意外的。印象中以为你的童年只有钢琴,没想到还有变形金刚、玩偶和漫画书?
  L:小时候,我爸会给我买书,有时我也着急偷偷去买,因为我爸不让我看漫画书。记得2008年,我在沈阳一个体育商店做活动,突然有几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儿走过来说:郎朗哥你还记得我吗?我就问他是谁?他说你不记得我曾帮你藏过漫画书吗?我马上开玩笑说:快,赶紧把我的机器猫还给我! 他们就说那些书都被五马分尸了,找不着了。这些事想起来觉得挺逗的。
  BQ:等你以后成家有了孩子,会让他像你曾经那样练琴吗?
  L:我是专业训练,要看现在的小孩怎么想的。但不管怎样,艺术教育是必须的。不管是音乐、绘画还是舞蹈,它们对人的气质提升很必要。至于用不用那么专业,那就得看小孩愿不愿意干这活了,如果不喜欢音乐,那让他当钢琴家也没有任何意义了,他就不是那块料了,他不愿弹,谁都难受。
  BO:就像你爸说的要“因材施教”。就像你,早早就树立了要当钢琴家的梦想。
  L: 主要是我小时候大多数比赛都能得第一名,这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要是当不了钢琴家有点遗憾。(你觉得学钢琴,天赋和用功的比例是怎样的?)天赋是要有的,越努力天赋挖掘得越深,那么爆发出来的才气才会越高。
  在激情中把握平衡是通往成熟的标志
  BQ:你在其他方面也很好强吗?
  L:小时候不是要考双百吗?我小时候学习非常好。尤其是语文,小学语文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刚进学校时我反应特别慢,一年级成绩不怎么样,也不太会跟同学打交道,总觉得与集体环境格格不入。之后转学到了另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老师特别好,总能启发我鼓励我,我小时候特别怕被骂,一骂我做什么事都没感觉了。在这种鼓励的教育下成长对我的帮助很大。
  BQ:所以说有一种说法:要学会赞美孩子!
  L:嗯,这点我体会的特别深。在国内,“不错”就已经是很好的评价了,但在国外,最一般的评价就是“很好”,大多数是“太精彩了!”以前在国内读初中时,因为经常参加比赛,功课总会落下很多,像数学,要是落下两个星期就很难再补回来,那时数学成绩就没有小学时那么好了。每次考试老师总在评语中写上一句“要加强数学基础训练”。后来我到美国上高中,没想到测试后,却被老师大大地夸赞,甚至说我有可能会发扬爱因斯坦的传统,还建议我到普林斯顿去上学。
  BQ:你当时没想,算了我还是别练琴了吧,当数学家也不错。
  L:还能当爱因斯坦,哈哈。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比较崇尚“含蓄”,而国外的人都更愿意释放自己。在国外,有时会碰到一些华裔的小朋友,他们的钢琴已经弹得很好了,但老师让他们表演时,谁都不好意思。但如果让美国小孩弹一个,他们都说自己弹得特别好,结果一上去只是用一只手弹单音。不过他们看起来很自信,中国小孩比他们弹得好很多,但却过于谦虚。
  我爸在国外,很多人都称赞他很charming(很有魅力),我爸爸就很开心,我跟他说千万别当回事,老外对谁都说很有魅力!在美国,什么事都是awesome(极好的;棒极了),但不证明你什么事都办得是awesome。   BQ:感觉你的个性很适合在国外发展,勇于表现自己并充满激情。
  L:在国内有时也会要求自己低调些,毕竟小时候受的就是这种教育。(你弹琴时激情四溢,对此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会影响到你吗?)得分曲子吧,有的曲子它该放的时候,你不放会有很大的问题,音乐就被锁住了,而且你永远不会对艺术开窍。但要有分寸,很多时候你在挥洒情感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平衡,这也是人通往成熟的一个标志。
  BQ:成功和成熟是不同的阶段。
  L:对,我觉得作为一个年轻钢琴家,就该把所有的激情都彰显出来,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先升华,再控制。总比你一直在抑制,到了最后变成一个平庸的演奏家好。哪怕有的时候会做得过一点,但慢慢可以调整回来,否则,这辈子你都不会让人发现。如果始终不敢冲出来,在音乐上你永远都是一个书呆子式的学习方式。像我们培养人才也是这样,除了考试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更受欢迎。
  BQ:说到未来的愿望,你曾想做指挥家,或者去大学读书。
  L:对,我现在和几个大学的朋友关系都很好。哈佛大学我曾去过几次,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我也很向往。不过我不会去学音乐。(想学哲学?)原来觉得哲学很重要,但有的时候看多了,就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它总是有两面性的,很辩证,现在可能会找其他的目标,有益于自身更好发展的专业。
  BQ:指挥家呢?
  L:我小时候挺向往指挥家在舞台上潇洒自如的姿态,我的动作也练得不错,指挥的各个风格也能掌握,但要真正去当指挥的话,就一定要做好,不然别人就会质疑你钢琴弹得这么好,指挥却弄成这样。有人曾问马友友为什么不当指挥家?他回答:不想再当一个由独奏家变成烂指挥的范例。他说,要做就像巴伦伯耶姆或是埃什巴赫那样,要不就别干,干完以后得心脏病还被别人一顿骂。我觉得他说得很对,要做就做最好,要不就别站上去。
  BQ:你曾有过数千场的演出,在你心中最浪漫的一次演出是怎样的情境?
  L:浪漫的演出经历过很多,其中一个是法国南部的一个音乐节,在悬崖峭壁上面搭的舞台,面朝大海。一边弹着钢琴曲《月光》,一边看着一轮明月照在地中海上。微风轻抚,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很惬意。那天的那个时刻,如果是一对互相喜欢但还没有告白的人一起去看演出,一定就会好上了。
  另外一个是在英国Latitude的摇滚音乐节,我作为惟一一个古典音乐家表演。那天坐了一个小船,划在河的中间,驶向台底,上台表演完之后再坐小船离开。那个感觉也太棒了,也下着小雨,大家都打着伞听,你会看到有很多情侣最后听着听着都把伞降得很低,那我就不知道他们在干嘛了。哈哈!这就是音乐的浪漫功能吧!
  BQ:爸爸在书中也提到了你的终身大事毕竟也到了适婚的年龄,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
  L:每年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漂亮当然最好,不过现在美女很多,所以这个问题不大。最重要的是要心地善良,还要孝顺,不光是对我父母好,对长辈都要很好才行。(她一定要学艺术吗?)这倒不一定。但是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她起码要喜欢音乐,否则我练琴和演出对她会是一种煎熬。像我妈就很伟大,在我练琴的时候,她就在旁边看英语或者小说,一点都不干扰我。我的音乐会,她全程都去听。
  BQ:父母会要求你一定找中国女孩吗?如果在选择女友上跟妈妈产生分歧怎么办?
  L: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外国女孩很好看,很活泼很招人喜欢。但是时间长了,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也看到很多失败的案例,身边同学和外国人的离婚率也很高,现在还是想找中国女孩。我妈实际也没有对我或者对我要找的人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当然现在说还是太早,等到时候再说吧。
其他文献
吴君秀波,帝都人士,少时与傅彪刘蓓同辈学于中央戏剧学院 。同学知其能,皆善待之。某次其病,傅彪善言相慰:会当一日,达君达己。其为人也良,宜知想象。  所谓良人运厄,古今同辙。及壮,吴君秀波陡遇坎坷,一时未能展平生之所学。或驻唱于秦楼瓦肆,或当垆贩酒,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虽贫,人也淡然:善因困而为福,转阻力而为动力,贵轻重,慎权衡。未及不惑之年,时来运转。目下,国内一线男星,或无出其右者。  笔者
期刊
查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  帕拉尼克在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去当柴油机技工,第三部小说《搏击俱乐部》其实是针对出版社退稿的发泄之作,却被大卫·芬奇拍成电影史上的经典。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在改编成电影的《骏马》出版之前,麦卡锡哪部作品的精装本销量都没有超过2500本。他喜欢离群索居,不演讲,不讲学,科恩兄弟改编了他的《老无所依》让他走红
期刊
每每到了晚秋和早冬的交替时节,保暖又拒绝臃肿的外套类服饰就成为了大家竞相追逐的必备单品。斗篷则是之中的佼佼者,不仅备受女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很多男生也不顾旁人的目光昂扬走起了斗篷范儿。斗篷包裹下的女生增添了几分处处惹人爱的感觉,夸张的貉子毛领和毛袖装饰是女生们最最青睐的款式。男生则大多选择了保守的纯黑色,紧抓服饰百搭法则,绅士气质陡增,英伦气质平添。在斗篷的热度下,看来又是一场年轻男女的大对决。潮人
期刊
漫步在伦敦骑士桥布朗普顿路,一排闪亮的橱窗上演了一个个童话故事,今年哈罗德百货(HARRODS)的圣诞橱窗将展示设计师笔下的公主。时尚界的一些大腕设计了他们自己想象中仙女Icon们的礼服。每一件礼服都是根据一位经典迪士尼公主形象特别设计与制作,而这些公主形象橱窗还被赋予了精心打造、具有魔法色彩的迷幻布景。在这些橱窗中我们能看到十位迪士尼公主形象,包括 《小美人鱼》、 《睡美人》、 《白雪公主》、
期刊
伊能静作为电影《铜雀台》的主演,她受邀和导演出席纽约电影节。之前,她对《铜雀台》充满期待,但看过首映后,不免失望。因为自己的很多戏份被剪掉了,以至于很多评论称她演的福后“只留了情色”。对此,她一方面很无奈,一方面也表示理解。毕竟这还是一部以男人为主线的戏。  所以,当穿着红色礼服的她,站在纽约电影节主会场林肯中心的红毯时,她仍然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对她来说,只要承诺的工作,一定要全情投入。因
期刊
堂吉诃德的形象已经成为疯狂和自由的LOGO,不管是出现在动画片,电影还是舞台剧,都能以极大的感染力去影响观众。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在全球40多个国家巡演之后,今夏首度来到中国并且在中国招募了一些演员共同出演。由于观众反响非常好,二轮演出将于11月28日开始,持续到1月份。自诞生之日起,《我,堂吉诃德》就引起巨大轰动,首轮演出长达5年多达2329场,一举囊括含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最佳男
期刊
马海德: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是惟一在红军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人;也是第一个被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  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出生在美国。193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来斯特医院工作,后参加了路易·艾黎等人在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与埃德加·斯诺一起到陕北保安访问。访问结束后
期刊
10月22日,太古地产于三里屯Village橙色大厅呈献了第15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都市系列——与音乐节朋友们的对话”音乐会。  当晚,“中国摇滚教父”崔健、“华语流行乐教父”罗大佑、作曲家谭盾以及指挥家余隆四人不仅各自表演了自己的曲目,还一同合作了一曲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谭盾担任指挥,罗大佑演奏钢琴,崔健操起了老本行吹小号,余隆则拿起了30年未练的低音鼓棒,这可能是《4分33秒》迄今阵容最
期刊
大众终于认识了这部艰涩的作品,它值得娜塔莉·波特曼亲自推荐,银幕巨星汤姆·汉克斯、哈利·贝瑞主演,中国小天后周迅甘心陪衬。  “并不是所有小说都有机会拍成电影的”  众星云集,前期宣传声势浩大的电影《云图》10月26日在北美上映,票房却远不如预期的那么好。六个故事、复杂的结构和172分钟的片长把许多来电影院放松一把的观众吓在了门外。甚至有人说如果你不能在开头的15分钟内看懂,就永远别想看懂了。但这
期刊
1973年,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科兰克去世。葬礼上,年轻的编舞约翰.诺伊梅尔向女演员玛西亚.海蒂许诺,要为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创作一部全新作品,以慰藉这个刚刚失去灵魂人物的百年舞团。  到底该选用什么样的故事?诺伊梅尔一想就是三年。1976年,在与玛西亚共进晚餐时,他突然想到了《茶花女》。而实际上,改编这部小说的想法在诺伊梅尔心中已经植根多年。“我从很久前就着迷小仲马的小说。”最让诺伊梅尔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