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北欧某国一个自称为“不为人称颂”的集邮组织,称“开放类”邮集的“合法”化是世界集邮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专题邮集的出现)。
然而至今,FIP对开放类邮集的组编及评审仍未有指导性意见,因此在具体操作上仍未统一规范。但为了使开放类邮集具有生命力及在世界邮坛上有足够竞争能力,一些国家(地区)组织,自行制订了一些“游戏规则”。据笔者了解,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仍以规范邮品组编,但不受目前的FIP规定的各类邮集组编规范约束,容许“不伦不类”。如专题与邮政史结合(一部《信》的邮集,既展示了各种信的功能,又阐述了信的投递史);专题、航空、航天与邮政用品、极限的结合等……。
二、 规模下限降低(从一框起),上限不封顶。这在美洲一些地区较盛行。现较多提倡3至5框。
三、 容许素材采用非邮品,但又有所限制:
1、 控制非邮品数量,一般主张应在50%以内。
2、 不滥用非邮品。使用非邮品是为了拓展需要而补邮品的不足。而使用非邮品,不但可以满足编集的需要,还可以显示它本身的珍、罕、难度(如使用珍罕历史钱币、珍稀昆虫标本等)。
3、 尽可能使用与邮有关的边缘品。如瑞典、英国一些集邮者很重视制作相关“邮币封”。而“邮”与“币”既相关而主图又不雷同。
四、 早期有人利用巨型实物〈如邮筒等〉,但深感处理上较麻烦,因此又有提出非邮品规格,目前一般趱是厚度不大于2cm,面积不大于一标准贴页。
五、 开放的焦点在于命题的开放与拓展。容许一定数量非邮品,就是为了便于突破邮品的局限与束缚。因此要求命题大胆新颖,勇于开拓。如一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邮集,单用邮品是不够的,便使用了大量拿破仳时代的钱币、历史照片、实物(包括骑士盔甲——据说以后改用了勋章)。
以开放的思路去命题、开拓;物色收集适合、切题的素材(包括邮品与非邮品);组编的技巧等都有一定难度。
笔者认为:既是试验,自然可从各个方面去大胆尝试。但为了它的生命力与竞争性,是应有一定的高标准的规范与要求的。
试验应大胆放手,但过分强调集邮普及(特别是媒体推介),而忽视了基本的原有规范的基础知识,显然是舍本逐末。这对发展及提高我们的集邮水平是不利的。
(柳承美摘编自《集邮家》)
然而至今,FIP对开放类邮集的组编及评审仍未有指导性意见,因此在具体操作上仍未统一规范。但为了使开放类邮集具有生命力及在世界邮坛上有足够竞争能力,一些国家(地区)组织,自行制订了一些“游戏规则”。据笔者了解,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仍以规范邮品组编,但不受目前的FIP规定的各类邮集组编规范约束,容许“不伦不类”。如专题与邮政史结合(一部《信》的邮集,既展示了各种信的功能,又阐述了信的投递史);专题、航空、航天与邮政用品、极限的结合等……。
二、 规模下限降低(从一框起),上限不封顶。这在美洲一些地区较盛行。现较多提倡3至5框。
三、 容许素材采用非邮品,但又有所限制:
1、 控制非邮品数量,一般主张应在50%以内。
2、 不滥用非邮品。使用非邮品是为了拓展需要而补邮品的不足。而使用非邮品,不但可以满足编集的需要,还可以显示它本身的珍、罕、难度(如使用珍罕历史钱币、珍稀昆虫标本等)。
3、 尽可能使用与邮有关的边缘品。如瑞典、英国一些集邮者很重视制作相关“邮币封”。而“邮”与“币”既相关而主图又不雷同。
四、 早期有人利用巨型实物〈如邮筒等〉,但深感处理上较麻烦,因此又有提出非邮品规格,目前一般趱是厚度不大于2cm,面积不大于一标准贴页。
五、 开放的焦点在于命题的开放与拓展。容许一定数量非邮品,就是为了便于突破邮品的局限与束缚。因此要求命题大胆新颖,勇于开拓。如一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邮集,单用邮品是不够的,便使用了大量拿破仳时代的钱币、历史照片、实物(包括骑士盔甲——据说以后改用了勋章)。
以开放的思路去命题、开拓;物色收集适合、切题的素材(包括邮品与非邮品);组编的技巧等都有一定难度。
笔者认为:既是试验,自然可从各个方面去大胆尝试。但为了它的生命力与竞争性,是应有一定的高标准的规范与要求的。
试验应大胆放手,但过分强调集邮普及(特别是媒体推介),而忽视了基本的原有规范的基础知识,显然是舍本逐末。这对发展及提高我们的集邮水平是不利的。
(柳承美摘编自《集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