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视角和专业化方向,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素质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历史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也深受影响。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课堂教学的纽带,知识传承伴随着情感获得,如何利用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则是师生面临的一大考验。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浅谈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 历史人物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教学
  所谓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对历史人物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功过是非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历史教育不仅局限于讲故事、讲知识层面,除了教给学生“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等评价历史人物的通用性方法外,更应以历史专业研究为参照,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教育。正如黄牧航教授所说的,“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需要历史专业研究的支撑,却不等于历史专业研究。历史专业研究立足于争鸣和创新,历史教育立足于传承和行动。”自课程标准改革以来,三维目标的呈现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重视,如何在真正意义上传承古代先贤的意志,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宏远目标而不使其成为空谈,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表达见解。
  一、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善于挖掘重要历史人物,通过对他们历史活动的了解和剖析,深刻理解历史发展动因和时代特征”。的确,无论是史学名家还是中学历史老师,都十分注重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值得深思的是,在评价人物的同时教师应锻炼学生哪些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情感教育?对于前者,许多学者有诸多见解,如史料是研究的基石,要历史地看问题。对于后者,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完成程度难以量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加强情感教育又没有动力可言,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并不重视,但所有教师清楚地知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育人”环节必不可少的部分。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时机。回归教材,川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将第二个活动主题设置为“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突显“评价历史人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情感培养不是刻意的,需要某个机会点激发学生某种强烈意识和情怀。历史人物评价为这种意识情怀激发提供了良好契机。笔者认为教材编写者们的真正用意是希望广大教师利用这个活动真正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教会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其次是循序渐进,“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主题活动中,将活动目标第四点设置为“培养敢于独立发表见解、勇于探讨争论的个性,以及善于发表自己意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学风”,实则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陈述。对学生情感教育和培养虽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达成的,却可以贯穿整个历史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在教师持续引导下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直到某种特定的情感价值观真正“内化”成学生的品格。
  二、学生将学习知识技能升华为精神建设
  学生“读书”的目的通常比较现实和利益化,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狂啃知识这棵大树,只有极少数学生会意识到学习是提升个人素养的过程。实际上,提升个人素养才是人们应该好好地“整体性把握”的过程,本身就是精神建设过程。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肯定其功绩的同时总伴随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思路的引导,再从反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过失,从而吸取经验教训,达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效果,这种“人无完人”体现在功过相互矛盾两个方面。同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是完美的,总有优点和瑕疵,使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有着很大的建设空间。
  首先必须指出,学生进行精神建设的基础是拥有大量知识功底,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博览群书。因为精神建设总要在科学知识体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下进行,才不会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朝着不健康方向发展,不会使学生性格特征呈现出歪曲的态势。其次,逐渐培养将学习知识技能升华为精神建设的科学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看到自己主观思想的不完整性,有意识地将歪曲部分纠正过来,并利用适当时机激发自己的情感,弥补情感态度价值观缺失的部分,真正形成较为完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人物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培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向导,如果善加利用,会使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堂教与学中获益匪浅,对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莫大帮助,也是历史教学德育功能的最佳体现,是我们研究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石延德.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J].发展Developing,发展杂志社,2010(10):145.
  [2]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第21页.
  [3]陈辉,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论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页.
  [4]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76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如何将教育现实和和教学理论相融合,用对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行动研究有着反思和批判两个特点,所以行动研究适合对教程的研究、开发和传播等进行改造。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处理各种信息,形成自主学习、认真分析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行动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 个案研究  行动研究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我教学观
摘 要: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导入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进而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呢?作者结合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谈谈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导入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精彩绝伦、不同凡响的课前导入势必会起到唤起注意、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和启迪思维的作用。导入新课必须遵循简捷性、针对性、启发性、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高新技术,它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及方法,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学理念转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拟就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运用计算机模拟微观世界,强化感性认识  初中化学是学生在初中三年级首次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对化学微观世界的知识,新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真实的图像、史料的佐证、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等
你不认识我,但你可能认识我的“老伙计”们——食物过敏、花粉过敏以及过敏性鼻炎。作为从小“体弱多病”的“集大成者”,我平日少不了受到过敏的及时“呵护”。我现在把它们介绍给你,希望你能离它们远远的。   首先是食物过敏。我只对花蟹和章鱼过敏。从第一次发现——小时候吃花蟹后浑身发红开始,我无时无刻不在防备它们,之后此类过敏便再也没有发生过。相比只对个别食物过敏的我,那些对必需品过敏的人就真的太不幸了。
期刊
摘 要: 本文借助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这一实验的实验设计,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进行归纳和总结,借以评价七年级学生设计生物探究方案的能力。  关键词: 设计探究方案 问题 评价  一、研究背景  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学习,对鼠妇、蚯蚓等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数次探究,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还以教师指导或小组讨论为主,并未真正进行独立的实验方案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与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有直
目的:分析子宫恢复护理训练用于自然分娩产妇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12~2017.11期间自然分娩的7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产后常规护理,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子宫恢复
摘 要: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验内容,关注科学探究的趣味性,利用灵活多变自主的探究形式,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  关键词: 实验 科学探究 妙手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生物学科教学已从默默无闻的“幕后”走到越来越重要的“台前”位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科一线教师普遍关注又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经验出发,探讨兴趣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
摘 要: 在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宣传部门须着力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拓宽宣传渠道,深入基层一线,建立完善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高校 宣传部门 宣传思想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及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