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步伐明显提速,但总体上仍处于初期阶段。兴业银行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自2006年首开绿色金融先河,经过10年多的探索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由绿到金”的可持续之路。绿色金融时代,行业发展路在何方?兴业银行10年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又有哪些值得研究和借鉴?近日,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解开了背后答案。
赤道原则并非业务发展的“紧箍咒”而是“促进剂”
问:日前,江苏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内地第二家赤道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推广赤道原则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后来者分享?
罗施毅:我们非常高兴看到更多国内同行采纳并积极运用赤道原则这一国际通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共同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回溯自2008年采纳赤道原则以来我行对赤道原则的探索实践,主要有两方面体会:
一是推广宣贯,形成共识。接触赤道原则初期,我们内部也曾有过顾虑,担忧一旦采用赤道原则,会提高项目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降低业务竞争力。为此,对内,我行董事长高建平先生亲自挂帅,在全行宣贯、动员赤道原则实施工作,2008年以来,全行共计开展赤道原则培训五百多场,覆盖总分支三级机构四万多人次,推动全行形成采用赤道原则的共识。对外,我们专门召集了大型客户展开赤道原则专题研讨,走访客户项目现场,普及赤道原则相关知识,帮助其提升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
二是接轨国际,流程再造。按照赤道原则的要求完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工具,并對全行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再造。例如,根据赤道原则相关要求对信贷流程进行优化,根据客户对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不同偏好,设计不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路径;建立项目评审电子办公系统,提高评审效率等,促进赤道原则的推广。
问:采纳赤道原则对银行来说有诸多优势,但初期往往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也成为国内银行不容易采纳赤道原则的原因之一。对此矛盾关系,兴业银行怎么看?
罗施毅:从我行近10年的赤道原则探索实践经验来看:采纳赤道原则在短期内可能会限制业务规模,但从长期看更有利于优化项目结构;虽然严格借款人社会与环境责任可能导致客户量短期减少,但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的客户;虽然可能面对国内外环保及社会规范存在差距带来的执行困难,但有利于广泛吸收先进经验;虽然将承受多方监督体系的严格监督,但有利于促进规范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银行业务流程,但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
更重要的是,赤道原则并非限制发展的“紧箍咒”,而是可持续经营的“促进剂”,通过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在产生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和银行自身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未来聚焦五大核心领域
问: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的发展道路上已走过了十年多的时间,集团化发展绿色金融也已有两年时间,这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
罗施毅:得益于起步较早,经过多年深耕,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整个兴业银行集团的品牌业务、优势业务,走出了一条具有兴业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全行共同的价值导向,并贯彻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目前已建立涵盖决策管理、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适应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发展模式、制度体系、业务标准与流程。
二是独创“寓义于利”的发展模式。我行将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产品服务相结合,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截至2016年末,我行已累计为超过1万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超过1万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超过4900亿元。所支持的项目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2629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383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60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841万吨,年节水量28565万吨。
三是拥有领先市场的专业能力。总行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拥有7个绿色金融专业团队,在全国35个一级分行设有环境金融中心,已建成国内最大、近200人的绿色金融专业队伍。在集团层面,成立绿色金融业务专项推动小组,加强集团绿色金融业务协同联动,各业务条线、各集团公司也设有相应的专业支持团队。
四是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集团化产品服务体系。涵盖绿色融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绿色理财、绿色消费等多个业务种类,实现了对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全覆盖。
五是塑造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银行品牌。多次受邀参与全球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活动,以多种方式参与赤道原则修订等国际可持续标准制定,代表中国金融机构发声。并受邀参与绿色信贷自评价实施方案、能效信贷指引、绿色金融债等国内相关监管政策制定,是国内绿色金融产品相关标准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并先后获得“全国减排先进集体”“最佳绿色银行”“亚洲可持续银行奖冠军”等诸多殊荣。
问:中国经济“新常态”对绿色金融发展来说,机会和挑战分别在哪里?兴业银行有何应对措施?
罗施毅:伴随着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的明显分化,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行业的经营困境将进一步加剧,面临萎缩。而如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迎来更快发展,这都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据环保部测算,“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预计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另外目前国家已发布三批PPP示范项目,合计项目752个,合计总投超过2万亿元,其中约一半示范项目属于绿色金融范畴,其中蕴含的业务潜力极大。
但与此同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面临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行业规模过小、产品较为单一、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够、尚未建立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等一系列挑战。
兴业银行将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聚焦“水、气、土、能、景”五大核心领域,加大集团统筹力度,坚持信贷、租赁、信托、基金等多元并举,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真正树立起“全市场领先的绿色金融集团”品牌,努力成为全球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
赤道原则并非业务发展的“紧箍咒”而是“促进剂”
问:日前,江苏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内地第二家赤道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推广赤道原则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后来者分享?
罗施毅:我们非常高兴看到更多国内同行采纳并积极运用赤道原则这一国际通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共同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回溯自2008年采纳赤道原则以来我行对赤道原则的探索实践,主要有两方面体会:
一是推广宣贯,形成共识。接触赤道原则初期,我们内部也曾有过顾虑,担忧一旦采用赤道原则,会提高项目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降低业务竞争力。为此,对内,我行董事长高建平先生亲自挂帅,在全行宣贯、动员赤道原则实施工作,2008年以来,全行共计开展赤道原则培训五百多场,覆盖总分支三级机构四万多人次,推动全行形成采用赤道原则的共识。对外,我们专门召集了大型客户展开赤道原则专题研讨,走访客户项目现场,普及赤道原则相关知识,帮助其提升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
二是接轨国际,流程再造。按照赤道原则的要求完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工具,并對全行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再造。例如,根据赤道原则相关要求对信贷流程进行优化,根据客户对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不同偏好,设计不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路径;建立项目评审电子办公系统,提高评审效率等,促进赤道原则的推广。
问:采纳赤道原则对银行来说有诸多优势,但初期往往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也成为国内银行不容易采纳赤道原则的原因之一。对此矛盾关系,兴业银行怎么看?
罗施毅:从我行近10年的赤道原则探索实践经验来看:采纳赤道原则在短期内可能会限制业务规模,但从长期看更有利于优化项目结构;虽然严格借款人社会与环境责任可能导致客户量短期减少,但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的客户;虽然可能面对国内外环保及社会规范存在差距带来的执行困难,但有利于广泛吸收先进经验;虽然将承受多方监督体系的严格监督,但有利于促进规范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银行业务流程,但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
更重要的是,赤道原则并非限制发展的“紧箍咒”,而是可持续经营的“促进剂”,通过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在产生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和银行自身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未来聚焦五大核心领域
问: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的发展道路上已走过了十年多的时间,集团化发展绿色金融也已有两年时间,这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
罗施毅:得益于起步较早,经过多年深耕,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整个兴业银行集团的品牌业务、优势业务,走出了一条具有兴业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全行共同的价值导向,并贯彻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目前已建立涵盖决策管理、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适应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发展模式、制度体系、业务标准与流程。
二是独创“寓义于利”的发展模式。我行将履行社会责任与银行产品服务相结合,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截至2016年末,我行已累计为超过1万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超过1万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超过4900亿元。所支持的项目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煤2629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383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60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841万吨,年节水量28565万吨。
三是拥有领先市场的专业能力。总行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拥有7个绿色金融专业团队,在全国35个一级分行设有环境金融中心,已建成国内最大、近200人的绿色金融专业队伍。在集团层面,成立绿色金融业务专项推动小组,加强集团绿色金融业务协同联动,各业务条线、各集团公司也设有相应的专业支持团队。
四是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集团化产品服务体系。涵盖绿色融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绿色理财、绿色消费等多个业务种类,实现了对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全覆盖。
五是塑造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银行品牌。多次受邀参与全球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活动,以多种方式参与赤道原则修订等国际可持续标准制定,代表中国金融机构发声。并受邀参与绿色信贷自评价实施方案、能效信贷指引、绿色金融债等国内相关监管政策制定,是国内绿色金融产品相关标准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并先后获得“全国减排先进集体”“最佳绿色银行”“亚洲可持续银行奖冠军”等诸多殊荣。
问:中国经济“新常态”对绿色金融发展来说,机会和挑战分别在哪里?兴业银行有何应对措施?
罗施毅:伴随着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的明显分化,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行业的经营困境将进一步加剧,面临萎缩。而如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迎来更快发展,这都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据环保部测算,“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预计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另外目前国家已发布三批PPP示范项目,合计项目752个,合计总投超过2万亿元,其中约一半示范项目属于绿色金融范畴,其中蕴含的业务潜力极大。
但与此同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面临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行业规模过小、产品较为单一、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够、尚未建立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等一系列挑战。
兴业银行将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聚焦“水、气、土、能、景”五大核心领域,加大集团统筹力度,坚持信贷、租赁、信托、基金等多元并举,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真正树立起“全市场领先的绿色金融集团”品牌,努力成为全球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