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古诗词教学占有一定的比重,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古诗词大多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做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加强学生古诗词的阅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使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1,教学2,古诗词3,阅读指导4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国传统古诗词的教学在每一学期都会存在,做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其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拓展视野,激发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使我们语文老师当仁不让的责任。
一、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
素养是人们在环境和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修养,由各种基本品质和能力构成。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任务的承担者,他们的素养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时主要是指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加深和提高学养,跟上本专业的学术进展,占据时代的学术前沿。语文教师尤其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要努力使自己术业专精、闻道在先。许多教师的落伍,就是因为其在任教以后树立了教参就是一切的观念,放弃了专业上的进取精神。作为“平等对话”中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靠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将来,不学无术的教师是无法在讲台前立足的。 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古诗词的学习,即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又为指导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体味意境之美
选入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无一不是流传千秋的名家名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古诗词距今的年代较远,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地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事。时空的阻隔,冗长的文字,深奥的语言等使学生对一些文言文根本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首先,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复品读关键词句,学生心中就会产生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就水到渠成。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教师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感受诗人的心境,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三、分层指导,循序渐进
由于古诗词自身特定的特点,语言精练和谐,感情深沉丰富.很多学生在棉队古诗词阅读时感到无从下手,只是停留在诗词表层字面上的理解,很难深刻领会内在的深层次的意思,从而无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赏析古诗词,必须读懂古诗词。直接进行古诗词赏析训练往往难以奏效,不如先做阅读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赏析。
一是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二是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三是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
四是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批情入文、读文出境,进入到古诗词的艺术世界,享受古诗词的精神盛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需要总体提高艺术感受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一些灵活、实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让学生真正喜欢古诗词,切实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
[3]韩利卿.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4]龔睿. 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 当代教育论坛,2005,(6)
【关键词】小学语文1,教学2,古诗词3,阅读指导4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国传统古诗词的教学在每一学期都会存在,做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其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拓展视野,激发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使我们语文老师当仁不让的责任。
一、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
素养是人们在环境和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修养,由各种基本品质和能力构成。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任务的承担者,他们的素养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时主要是指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加深和提高学养,跟上本专业的学术进展,占据时代的学术前沿。语文教师尤其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要努力使自己术业专精、闻道在先。许多教师的落伍,就是因为其在任教以后树立了教参就是一切的观念,放弃了专业上的进取精神。作为“平等对话”中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靠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将来,不学无术的教师是无法在讲台前立足的。 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古诗词的学习,即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又为指导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体味意境之美
选入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无一不是流传千秋的名家名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古诗词距今的年代较远,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地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事。时空的阻隔,冗长的文字,深奥的语言等使学生对一些文言文根本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首先,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复品读关键词句,学生心中就会产生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就水到渠成。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教师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感受诗人的心境,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三、分层指导,循序渐进
由于古诗词自身特定的特点,语言精练和谐,感情深沉丰富.很多学生在棉队古诗词阅读时感到无从下手,只是停留在诗词表层字面上的理解,很难深刻领会内在的深层次的意思,从而无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赏析古诗词,必须读懂古诗词。直接进行古诗词赏析训练往往难以奏效,不如先做阅读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赏析。
一是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二是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三是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
四是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批情入文、读文出境,进入到古诗词的艺术世界,享受古诗词的精神盛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需要总体提高艺术感受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一些灵活、实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让学生真正喜欢古诗词,切实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
[3]韩利卿.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4]龔睿. 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 当代教育论坛,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