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的内涵“厚重”一些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o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有一些语文课,上得是越来越闹猛,唱歌、跳舞、演戏,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课堂上可谓热闹非凡,令人眼花缭乱。可是,听得多了,总给人这样的感觉:兴趣“浓”了,味道“淡”了;形式“厚”了,内涵“薄”了;气氛“活”了,心灵“滞”了。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像一只飘飘悠悠的“风筝”,几乎失去了赖以维系的“绳索”一样。这种语文教学,盲目追求所谓的“出彩”、“出新”,在舍弃学科特征的路上越走越远,有的甚至已经不知不觉地“出格”、“出轨”,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为此,很多有识之士正热切呼唤——语文教学要用“语文的方式”上出“语文味”来。
  语文课程虽然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但仍有其鲜明的学科特征。语文一旦失去其个性特征,也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势必造成语文教学的“山间竹笋”和“墙上芦苇”现象(事实上这种后果也已逐步显现)。透视目前喧嚣的语文课堂,学生忙着辩驳、演戏、作秀等,我们真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讲呢?又有多少学生在直面语文教材文本呢?
  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根深深地扎进语言文字的肥沃土壤中,吸收源源不断的水分和养料。要知道,根深才能叶茂,根粗才能苗壮。惟其如此,语文教学这棵参天大树才能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说到底,语文教学的事情还得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才能上出语文的底蕴,上出语文的情性,上出语文的本色;其他任何的非语文方法只能是“隔靴搔痒”,甚或“水中捞月”。
  
  一、认认真真地听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由于各类考试的无法触及,听知能力的训练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几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对“聆教”就十分重视,近代,很多的国家都有把听说能力作为国语教学的培养目标,进行听说训练,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听是一种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古代早就有“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耳聪目明”等说法,无不说明通过耳听能接收外界信息,进而认识客观世界。那么,语文课上应该倾听些什么呢?倾听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明了文章主旨,掌握写作规律;倾听同伴的理解和分析,抓住要点,加深领会;倾听文本作者的注述和诉说,体味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要让学生从外在的听上升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上升到具体的听,从感性的听上升到理性的听,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生动,听得形象。
  
  二、轻轻松松地说
  
  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说话训练,不仅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提高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根据教学实际,围绕文本内容,适时地让学生说理解的话、说积累的话、说观察的话、说发现的话,说想像的话。现在不少语文课堂虽然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开始出现学生参与质疑、讨论、交流的局面,但这种探讨多数是脱离文本特点语句、脱离课堂天马行空般不着边际地神侃一通。特级教师许更生认为:“任何脱离了书面用语训练的‘合作、探究、感悟、体验’都无异于热热闹闹的假把戏;任何脱离了书面用语训练的‘人文性’表演,只能是一文不值的空头支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应当首先和主要体现在课堂用语的交流上,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虚拟世界”和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用语兴趣,各显神通地进行用语尝试;在循序渐进的说话训练中让学生思维敏捷、兴趣盎然、妙语连珠,这才是语文教学应该彰显的本色。
  
  三、真真切切地读
  
  古人云:“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语文课上,就应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仔仔细细地品,咀嚼揣摩,吟咏成诵,这样才能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品的气势和章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和情态,才能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言外之意,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美妙境界。朗读实际上就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琅琅的读书声,才是语文课堂最美的音符。文本只有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学生只有在情真意切的朗读中才会构建起童年的精神乐园。要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描写荷花、荷叶:“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是刚性的、战士的情操和眼光。而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荷花、荷叶却又有另一番情调:“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像碧天里的星星。”这是诗人的情怀,月下茶花、荷叶,是朦胧、诱人的,表现出女性的柔美。这两段文字,欣赏者的视角和处境不同,其间的差别也是巨大的,但它们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种美的体验和理解,是非多读、品味而不能有的。
  
  四、踏踏实实地写
  
  课堂练笔是促进语言积累和理解消化的重要语言实践形式。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结合,不失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君子动口不动手”不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师就是要巧妙地把“写”融合在语文教学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动笔的机会也处处存在。例如,识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说议议写写,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读读圈圈写写,写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写评评改改,以保证学生人人参与,保证训练达到一定的量。做到了这些,那么,用哲学的观点来说,量的集聚就有可能产生质的飞跃,这也就是学习语言的规律吧。另外,可以抓住文章的“留白”,让学生想象填写;抓住教材单元的特点,让学生相机仿写;抓住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描写;抓住课文的情节结构,让学生拓展延伸。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会不断上升,写作的热情才会不断提高。通过写,学生会有很多的思考空间,会产生更有质疑性的问题。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就是通过写发现了学生们无言的“发言”,我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学生的许多想法,同时,“写”让我发现了不少文采较好的表述。而这样的表述是我和学生面对面的口头对话中从未出现过的。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地对话,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再加上紧张,他们往往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地简短。有时即使某位学生想到了文采飞扬的表达,也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这么文雅的话。现在,“写”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俗话说得好:“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脱离教材、脱离课堂天马行空般的语文教学应该休矣。语文教学永远不能玩“超级女声”版的游戏。只有将听说读写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语文课,才是有滋有味、生动活泼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更有气息、更有风采、更有个性,才会洋溢出浓浓的语文气息,语文课堂的内涵才会更厚重。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中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人格上更健全、思想上更具独立创新的精神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如何实现学生的自学,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呢?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期刊
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功能表现。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主要受主体本人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等因素的需求和支配,表现为能动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主体原来知识和经验等因素的制约,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
期刊
布局谋篇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而教师往往注重内容怎样、语言怎样,对于结构也就是布局谋篇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生的作文段落不清晰,层次不分明,特别是在一段中,句子的顺序更糟糕。“条理清楚”被视为好文章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重视对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出一种 “链式”写作方式,可以解决在布局谋篇这个问题
期刊
我校自2009年9月开始进行省级课题《有效使用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科研工作,在学校课题组的指导下,地理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和本学科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自己对“学案导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教师提出自
期刊
有效性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获取有效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课堂上的精彩呈现以及教学的和谐性。新课程的理念如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
期刊
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初中化学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现在教材中的分组实验比较多,那么如何提高分组实验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在分组实验课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预习实验,明确目的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实验,实验前应该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课本内容,预习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册),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要求学生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
期刊
“干吗、干嘛、干么”这三个词,目前实际上均作为含义为“干什么”或“为什么”、读音为“gàn má”这个口语的书写字形而并存并用。对于这一组异形词,在书面语使用中所存在的混乱,应通过辨析与规范,进而选择出真正合适并得到最广泛认同与使用的词形。    一、重新甄别,确有必要    说起口语“gàn má”的书面语词形来,其实早在二OO三年八月,“干吗”——“干嘛”这一组异形词,就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第
期刊
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语文学科必须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来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怎样将多媒体合理运用到教学中呢?现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简单地将我个人的观点陈述如下:    一、运用多媒体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
期刊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体验数学那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主动运用数学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精选生活素材,让学生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小朋友们认识数学的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寻找规律。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