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行贿罪的独立性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观点认为行贿罪与受贿罪是对向犯的一种,即只要有受贿罪,必然有行贿罪的发生;反过来,只要有行为构成行贿罪,就必然有受贿罪的存在,刑法理论上把这种对合性关系定义为“对向犯”,属于必要共同犯罪的一种。行贿人与受贿人各自实施自己的行为,虽罪名不同,但任何一罪的完成均以相对应之罪的成立与完成为条件。这种理论已经得到了司法实践的认可,并已成为办理贿赂犯罪案件的一种习惯思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没有财物的给付,当然谈不上财物的收受;财物如果没有被收受,自然也就不存在完整的给付行为。但从刑法的角度而言,这种对向关系未必一定存在,在司法实践中,只成立受贿罪不成立行贿罪,或者只成立行贿罪不成立受贿罪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我们在处理具体的贿赂案件中,不能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而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处理的结果就容易出现或枉或纵。笔者试图从刑法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具体案情,对贿赂罪中的行贿罪的独立性作一定的剖析,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仁对该问题的重视。
  一、从刑法的基本理论而言,行贿罪本身具有独立性
  1、从犯罪构成的理论而言,行贿罪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行为具有惩罚性的形式要件,也是成立犯罪的最基本的要素。刑法中的每一种犯罪都有其特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衡量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不是看这种行为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对向行为的存在,而是应该看它是否符合自身的犯罪构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刑法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向犯,任何犯罪都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犯罪构成单独成立犯罪,而不需要也不是以相互对向的行为作为必要条件。刑法理论上另一视为典型的对向犯——重婚罪也是如此。只有在重婚的双方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或自己有配偶而重婚的行为才能双双构成重婚罪。如果不知道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显然就不符合重婚罪的构成要件,不能作为重婚罪的对向犯来定罪。如果不知情的一方不构成重婚罪,根据对向犯的理论,明知重婚的一方也不成立重婚罪,这是刑与法的规定明显相悖的,也不利于培养正义、纯朴的感情。行贿受贿犯罪的成立也是如此。
  受贿罪与行贿罪有着各自的构成要件,是否成立行贿受贿罪应看其主客观要件是否具备。受贿罪以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作为其直接客体,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受贿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其主观方面是行为人明知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或者索取财物的行为是一种损害职务行为廉洁性的行为,自然故意地实施这种行为。行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行贿罪的基本客体表现为侵犯了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其次,行贿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贿人向国家公职人员实际交付财物的行为。再次,行贿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一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和法人。最后,行贿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实施这种行为,意图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比较受贿罪与行贿罪的构成要件,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向关系,但同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体系。无论是在受贿罪还是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中,法律都没有要求必须以相互对方的行为为成立的必备要件。所以,我们在认定是否成立行贿受贿罪时,必须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遵循犯罪构成的基本原则,从案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正确定性。
  2、从行贿受贿罪既遂形态的性质而言,行贿罪不依赖受贿罪而存在
  根据刑法分则对各种直接故意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同规定,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既遂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对于结果犯而言,不仅要求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对于行为犯而言,只要求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即可以构成犯罪的既遂。
  根据刑法对行贿受贿犯罪规定的表述,我们可以说,行贿受贿犯罪应该属于行为犯,而不是结果犯。
  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刑法第389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受贿罪的成立,特别是索贿型受贿罪的成立,并不要求行为人一定实际收受到财物,也不要求行为人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或这方面的意思表示,只要行为人具备主体身份,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其国家公职行为的廉洁性就受到了侵害,按照刑法第385条的规定,即成立受贿罪的既遂。
  所以,从刑法理论上来讲,认为受贿罪与行贿罪是互相对应的必要共犯是缺乏理论根据的。
  二、从成立受贿罪的角度而言,不一定存在对向的行贿罪
  一般而言,既然成立受贿罪,一般意义上的行贿方应该是存在的。但这种行贿是否属于刑法调控和惩处的范畴,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只有符合刑法规定的行贿罪的行贿行为,才能作为受贿罪的“对应犯”而存在。在司法实践中,除了大量的与受贿罪同时并存在的得贿罪外,也有为数不少的只成立受贿罪而没有行贿罪的情况。
  1、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不构成行贿罪,但勒索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罪。
  2、根据行为人收受财物的方式,受贿罪又可分为索贿型的受贿罪和单纯收贿型的受贿罪。在索贿型的受贿罪中,行为人只要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了勒索、索要他人财物的行为,就可以构成受贿罪,而被勒索人如果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就不构成行贿罪,所谓的行贿受贿犯罪的对向关系也就隔断了,对于这一点,刑法第389条第3款作了明确的、特别的规定。
  从被国家工作人员勒索财物的一方而言,如果被勒索人虽被勒索了财物,但同时他也获得了不正当利益,刑法仍将这种情况规定为行贿罪,因为行贿方与受贿方仍然已经完成了权与利的非法交易,符合刑法对行贿受贿犯罪的构成要件。但是,如果被勒索人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则被勒索一方不构成行贿罪,就会出现只有受贿罪而没有行贿罪的情况。
  2、为谋取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不构成行贿罪,但收受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仍构成受贿罪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行贿罪得以成立的主观要件,也是区别行贿罪与非罪的关键。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行贿罪的一个构成要件是否合理,刑法理论界对此争议较大。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仍维持立法的原状,充分表明了如下立法精神:即考虑到了法治生存所需的本土资源。在我国当前的社会风气下,毋须讳言,只要是通过国家工作人员谋取利益的(包括正当利益与不正当利益),在思维模式上总是与给付国家工作人员一定的财物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实际生活中未必如此。导致这种不正之风存在的主要责任还是在于受贿方,所以刑法不管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的是正当利益,只要是其利用了职务之便,在收受他人财务之后实施的,都构成受贿罪。对没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贿方,对其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不认定为犯罪。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避免打击过宽,以集中打击严重的经济犯罪。同时,从司法实践的角度而言,有利于分化瓦解行贿受贿的攻守联盟,从行贿一方获取宝贵的行贿受贿的证明材料。
  三、从成立行贿罪的角度而言,也不要求存在对向的受贿罪
  从司法实践来看,在下列情况中,往往只成立行贿罪而不存在受贿罪。
  1、在直接行贿中,国家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贿赂的主观故意
  国家工作人员主观上具有收受(包括索取)贿赂的意图,是行为人构成受贿罪主观方面的第一位要素。如果没有收受贿赂的意图,不可能成立受贿罪。具体而言,又可分为几种情况:第一,国家工作人员当场拒绝接受行贿人的财物,行贿人最后将财物拿走的情形就是国家人员既没有收受贿赂的故意,也没有收受贿赂的行为,当然也就不构成受贿罪。但行贿人只要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其行为仍符合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即可成立行贿罪;第二,行贿方不听劝阻,死推硬放将行贿的财物留放在国家工作人员处,国家工作人员及时交给有关部门处理;或国家工作人员碍于情面,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将贿赂暂时留下,待行贿方离开后,迅速交由有关部门处理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工作人员虽然收受到了财物,但主观上不具备收受财物的故意,客观方面也表现为将收受到财物交给有关部门,显然也不构成受贿罪。但对于行贿方而言,主观上认为国家公职的公正性与廉洁性是可以收买的,客观上有行贿的行为,如果其追求的是一种不正当利益,根据刑法的规定,仍然成立行贿罪。
  2、在介绍贿赂罪中,国家工作人员没有收受贿赂的
  介绍贿赂罪的客观方面的表现为在行贿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引见、撮合,充当行贿受贿的桥梁,促使行贿受贿得以实现。由于行贿与受贿不是直接进行,所以,也为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对向关系的隔断提供了可能。从司法实践反映的案情来看,一些中介组织里的从事中介服务的个人,如律师,往往打着国家工作人员需要“打点”的牌子,向行贿方索取或收受财物。当国家工作人员拒绝收受这些财物后,介绍贿赂人将其据为己有。拒绝受贿的国家工作人员则不构成受贿罪。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钟山县人民检察院,广西 钟山 542600)
  
其他文献
一、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理念。要始终坚持把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要坚持查处与服务并重。既贯彻落实好检察工作严格执法、加强办案的要求,又要从服务大局出发,达到为经济建设服好务的目标,工作中,做到查处案件同当地重点工作相结合,查处案件同提供法律服务相结合,
期刊
自实施科技强检战略以来,检察信息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目前,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全面推进,集语音通信、远程数据网络传输和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的检察专线网也基本建成,这对提高检察工作效率和质量、规范执法、加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检察信息化工作实施时间短,检察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难以避免。为推进检察信息化工作,使其充分发挥服务检察工作的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当前检察信
期刊
一、检察调研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检察干警的积极参与  检察调研工作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也是一个开拓性的工作,总之是为检察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检察调研的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搞好检察调研工作必须群策群力,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才能履行好服务的职能。调研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指导工作上。因此要贴进实际。调研工作怎样才能贴近实践?检察干警的参与是最重要的。因为大家才是最知
期刊
摘 要:群体性事件产生之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既与社会环境,社会政策等宏观原因紧密联系,也有相当比例的社会个体原因、群体心理等微观层面的因素。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对于妥善解决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现状,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转型;成因   台湾学者吕世明主张运用社会学中“自力救济”的观点来解释群众事件:“1、沟通表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市场信用的危机和重建可谓我国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建立市场信用机制,规则是基础,而相关法律规则就是基础的基础。本文旨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探讨市场信用的法学涵义,揭示经济法在市场信用的建设中如何以其独特的保障作用来弥补民商法的功能不足,并进而思量在我国市场信用缺失现状下,經济法如何以制度建构来保障市场信用。  关键词:市场信用;保障;制度建构 
期刊
摘 要:  信访是在我国宪法确认的一项民主权利,也是目前处理社会尖锐问题和缓解矛盾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人民群众自我救济的一种方式。笔者拟通过对涉检信访产生的根源及特点进行分析,找出症结之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解决涉检信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有所裨益。   关键词:涉检信访;成因及对策;完善工作机制  一、涉检信访案件的范围   所谓涉检信访,是指依照案件管
期刊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1]教育培训作为提高检察队伍素质的基本手段,是检察干警发展的保证,更是促进检察业务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实际,对桂平院2003年以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调查,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2003年以来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2003年1月至2009年12
期刊
摘 要:盗窃犯罪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基层办理的,近年来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多次盗窃”中的“一次”,应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针对同一对象一次性实施,否则就是数次盗窃。盗窃未遂应计算盗窃犯罪的次数。《解释》部分内容,与刑法原意相违,给基层司法人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惑,应予以修正或废止。  关键词:盗窃
期刊
摘 要:恶意透支有多种表现形式,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是超过“规定的限额、期限”透支数额较大的数额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催收不还是恶意透支的一个选择性要件。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催收  一、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  我国《刑法》第196条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信用卡诈骗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即(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
期刊
摘 要:我国《宪法》将检察机关定位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是法律监督权的重要内容。职务犯罪侦查权一直是法学家和检察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内在缺陷,从本质上影响和制约了侦查效能的充分发挥,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优化配置是新时期开展职务犯罪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检察权;职务犯罪侦查权;优化配置  职务犯罪侦查权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检察实务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