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恶意透支型的信用卡诈骗罪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i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恶意透支有多种表现形式,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是超过“规定的限额、期限”透支数额较大的数额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催收不还是恶意透支的一个选择性要件。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催收
  一、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
  我国《刑法》第196条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信用卡诈骗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即(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这里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本罪是数额犯,只有在具有上述犯罪行为并且诈骗数额达到较大的标准时,才能够构成本罪。
  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违法犯罪分子为逃避制裁,采用恶意透支的行为方式也十分狡猾多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短时间内持信用卡在不同的特约商户,网点频繁使用、取现,每次使用取现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积少成多,最后形成大量透支,再携款潜逃,使银行无法追回透支款。二是持卡人申领信用卡时弄虚作假,伪造身份证,私刻公章,伪造保函证明等,骗取发卡行的信任,从而领取并持有信用卡,之后进行恶意透支。三是私相授受。例如台湾某居民甲向银行申领信用卡后,交由同伙乙,由乙持卡到外地疯狂购物消费,大肆恶意透支,金额达几十万台币。等一两个月后,当签购账单寄达信用卡的原持有人时,甲便持没有离台证明旅游证件向银行报称账项出错,由银行承担该笔费用。由于凭真卡异地购物,账单签名与卡上记录相符,发卡行很难查到信用卡领有人私借信用卡串通他人恶意透支的证据,也难发现其同党,这种手段比较狡猾,危害性尤大。四是持卡人利用某些特约商户唯利是图的弱点,通过假消费等方式,套取银行的资金。按照有关规定,特约商户必须按持卡人实际的消费额结帐开票,不得向持卡人支付现金。然而一些商户在持卡人的授意下,并不按持卡人的实际消费额结帐,还任意向持卡人倒付现金。另外还有持卡人与发卡银行工作人员勾结、持卡人与担保人采取交叉担保,也是恶意透支的常见方式。
  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
  (一)超过“规定的限额、期限”透支
  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构成恶意透支的条件之一是“超过规定的限额、期限”透支。透支限额指持卡人可透支的最高限额;透支期限指持卡人可透支款项的最长期间。如果持卡人超过规定的限额透支,发卡机构可随时催收持卡人偿还透支款项,如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予偿还透支款,则构成恶意透支;如果持卡人在规定的限额内透支,发卡机构也会按约定给持卡人寄送对帐单,催告持卡人在一定的期限内归还透支款,如果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偿还透支款,也构成恶意透支。
  (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构成恶意透支犯罪,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何认定恶意透支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笔者认为,应当结合持卡人的客观行为及其他主客观因素综合加以认定。如果持卡人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规定的期限透支,经过银行的催收后仍不归还,一般就可以推定持卡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从而成立恶意透支。但是如果被告人确有事实证明其不归还的原因不是主观上不想归还,而是由于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无法返还或不能返还,则因其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而不成立恶意透支。
  (三)数额较大
  只有催收不还的透支款项达到数额较大的,才可能构成恶意透支型的信用卡诈骗罪。至于数额较大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根据2001年1月21日发布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在没有新的司法解释之前,可参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来认定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数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恶意透支5000元以上为数额较大,恶意透支5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恶意透支20万元以上为数额特别巨大。持卡人在银行交纳保证金的,其恶意透支数额以超过保证金数额计算。
  (四)经银行催收后不还的
  根据刑法的规定,行为人尽管已经实施了超额或超期的透支行为,但经发卡机构催收后加以偿还的,则不能认定为犯罪。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后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行为构成恶意透支。“催收不还”这一限制性条件的设置一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业带来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三、催收不还是恶意透支的一个选择性要件
  对恶意透支这种本质上源于金融业固有风险的投机行为,应限制使用刑罚,而“催收不还”这一要件恰有此功能,而且“催收不还”要件使恶意透支发生了质变,使它由不确定的金融风险变成确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对这种已确定的关系的标的——财产权的侵犯,是刑罚发动之源。立法的这一规定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同时便于司法操作。但是,立法的这一限制性规定是否科学,学界也早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规定此要件不利于发卡机构防范化解由恶意透支造成的金融风险,并对此作了具体论证,理由大致如下:(1)持卡人在申领信用卡时已经了解有关透支的规定,如果再附加条件无疑是对已有规定的否定;(2)实践中,发卡机构是否催收难以认定,持卡人往往以各种理由否认银行曾经催收,使银行处于不利;(3)由于流动人员等因素,银行催收找不到持卡人;(4)会给持卡人造成“规定可不遵守”的印象,既不利培养持卡人守法观念,也不利于有关规章的执行。还有学者认为,这一规定将导致对于一些事实上银行无法催收而行为人主观恶性极大、透支数额巨大甚至特别巨大,危害后果严重的透支案件打击的不力。比如,持卡人领取信用卡后,并不是用于正常的消费、透支,而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连续突击异地消费取现,并将其挥霍浪费,或是携款潜逃,透支数额特别巨大,明显超出其偿还能力,这时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已昭然若揭,但在银行催收之前以及催收期间,由于其透支行为不符合恶意透支“经银行催收不还”的客观条件,司法机关无法及时采取行动,对其既不能拘留、逮捕,也不能扣押、冻结其财产,待到催收不还后再立案查处,犯罪分子则可能利用催收期间的空隙而逃之夭夭,司法机关只能坐失良机,为时已晚。
  笔者认为,上述学者的置疑是有充分道理的。“催收不还”作为认定恶意透支必备要件的规定确实给司法实践带来难题。首先,现在并不是每家银行会向持卡人寄出书面的催讨单据。由于现代通信的发达,很多银行开始采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的方式向持卡人催讨欠款。有的银行甚至把这项催讨权外包给其他公司,由该公司向持卡人进行催讨,银行来支付相应的费用。以上行为,均存在一对一证据的问题,假如持卡人予以否认,很难有相关旁证来证实银行的催讨行为。其次,即使银行确实向持卡人寄出了书面的催讨单据,但是如果持卡人依然否认的话,那银行亦无法证实他们所寄出的信件的内容确实是催讨欠款的,仍然存在证据缺失的问题。其实,在刑法对恶意透支的概念明确规定之前,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恶意透支的规定中,除了自收到发卡机构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行为外,还有一点,即“逃避追查的”。从该解释可以看出,“催收不还”只是认定恶意透支的一个选择性条件,如果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透支数额超过信用卡准许透支的数额较大,逃避追查,也可以认定持卡人构成恶意透支。相比较而言,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具有合理性,“催收不还”不应该成为认定恶意透支行为的必备要件,而应该规定为选择要件,对于行为人逃避追查的,不应以“催收不还”为必要。
  (作者通讯地址:宁海县人民检察院,浙江 宁海 315600)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提高,离婚案件中的财产纠纷也大量出现,而房产作为特定的不动产是每个家庭财产中的重中之重,但房屋的不动产特性使得判断其是否属于婚前财产还是夫妻财产存在复杂性。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确定房屋的属性呢?在这里笔者就离婚案件中的不动产中的房屋分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物权法》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笔者认为,房屋所有权的取得应以登记为准,即办理房
期刊
摘 要:从我院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看,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结合办案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刻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刑事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建议。  关键词: 检察机关;基层矛盾;途径   一、把握侵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刑事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盗窃、诈骗、抢夺等侵犯农村和农民利益的侵财型犯罪数量多、发案率高,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甚至于影响生存,有的农民主要生产资料如
期刊
一、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理念。要始终坚持把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要坚持查处与服务并重。既贯彻落实好检察工作严格执法、加强办案的要求,又要从服务大局出发,达到为经济建设服好务的目标,工作中,做到查处案件同当地重点工作相结合,查处案件同提供法律服务相结合,
期刊
自实施科技强检战略以来,检察信息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目前,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全面推进,集语音通信、远程数据网络传输和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的检察专线网也基本建成,这对提高检察工作效率和质量、规范执法、加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检察信息化工作实施时间短,检察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难以避免。为推进检察信息化工作,使其充分发挥服务检察工作的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当前检察信
期刊
一、检察调研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检察干警的积极参与  检察调研工作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也是一个开拓性的工作,总之是为检察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检察调研的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搞好检察调研工作必须群策群力,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才能履行好服务的职能。调研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指导工作上。因此要贴进实际。调研工作怎样才能贴近实践?检察干警的参与是最重要的。因为大家才是最知
期刊
摘 要:群体性事件产生之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既与社会环境,社会政策等宏观原因紧密联系,也有相当比例的社会个体原因、群体心理等微观层面的因素。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对于妥善解决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现状,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转型;成因   台湾学者吕世明主张运用社会学中“自力救济”的观点来解释群众事件:“1、沟通表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市场信用的危机和重建可谓我国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建立市场信用机制,规则是基础,而相关法律规则就是基础的基础。本文旨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探讨市场信用的法学涵义,揭示经济法在市场信用的建设中如何以其独特的保障作用来弥补民商法的功能不足,并进而思量在我国市场信用缺失现状下,經济法如何以制度建构来保障市场信用。  关键词:市场信用;保障;制度建构 
期刊
摘 要:  信访是在我国宪法确认的一项民主权利,也是目前处理社会尖锐问题和缓解矛盾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人民群众自我救济的一种方式。笔者拟通过对涉检信访产生的根源及特点进行分析,找出症结之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解决涉检信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有所裨益。   关键词:涉检信访;成因及对策;完善工作机制  一、涉检信访案件的范围   所谓涉检信访,是指依照案件管
期刊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1]教育培训作为提高检察队伍素质的基本手段,是检察干警发展的保证,更是促进检察业务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实际,对桂平院2003年以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调查,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2003年以来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2003年1月至2009年12
期刊
摘 要:盗窃犯罪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基层办理的,近年来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多次盗窃”中的“一次”,应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针对同一对象一次性实施,否则就是数次盗窃。盗窃未遂应计算盗窃犯罪的次数。《解释》部分内容,与刑法原意相违,给基层司法人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惑,应予以修正或废止。  关键词:盗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