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涅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再向前推进一步。”2009年10月,《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以下简称《教学建议》)正式出台。应该说,与《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教学建议》更加细化也更具可操作性,从而为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行为、提升学科教学品质提供了切实保证。不难发现,在《教学建议》质朴的文字背后,处处洋溢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显现出对“生本”的课堂操作的积极倡导和殷切召唤。
新近在杭州结束的“千课万人”名师观摩会上,挂出了“高效低耗最精彩,‘生本课堂’也是‘低碳课堂’”的口号。所谓“低碳”,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之意,而“低碳课堂”,也就是指那些实现了“高效低耗”“轻负优质”的课。可以相信,“生本”攻略,正是打造“低碳课堂”的决胜之道。
一、“课基”踏实:路在脚下,“万丈高楼平地起”
曾有一位教师上《画鸡蛋》一课,课后,听课教师问学生:“达·芬奇是男是女?”结果,竟有相当多学生都说达·芬奇“是女的”。或许,学生是被课文插图上达·芬奇的一头长发所迷惑才导致“男女不分”,可执教者为何就没考虑到这一层呢?吃透教材和掌握学情不正是教师最重要的课前准备吗?
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宁波的黄铁成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第一课时时,针对文中人物名字难读难记的特点设计了极为务实的教程。请看:
师:课文出现了哪几个天神呢?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的名字吧。
(屏显: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火神、赫拉克勒斯)
师:最后一个名字比较长,请读得流利一点。(生再读“赫拉克勒斯”)
师:谁先来说说普罗米修斯和阿波罗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普罗米修斯从阿波罗驾着的太阳车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了人间。
师:接下来,请你们照这样的方法,选择其中一位天神,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说他们与普罗米修斯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由练说)
生:因为普罗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而从太阳神那里拿取火种,所以宙斯决定给他最严厉的惩罚。
生:宙斯派火神去惩罚普罗米修斯,火神劝普罗米修斯认错,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听从,于是火神只好执行了惩罚。
生: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很气愤,于是拿石头砸开锁链的锁,把鹫鹰射死了,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刚才我们已经分步把那么复杂的关系说清楚了。现在,请用上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普罗米修斯为了能造福人类,从阿波罗太阳车那里拿取了火种。宙斯知道后气急败坏,决定给他最严厉的惩罚,吩咐火神立即执行。火神劝告普罗米修斯,可是普罗米修斯没有听,火神只好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赫拉克勒斯看到普罗米修斯被关在高加索山上,便解救了他。
师:我们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来说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以后碰上这类人物较多、关系较复杂的故事,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说。
《教学建议》指出:“制定课时目标应充分考虑语言、认知、情感三个维度,并能做到相互渗透和融合。”《普罗米修斯》内容不算复杂,但人物名字难读难记。教师对这一非常现实的“拦路虎”并未视而不见,他先是着力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名字,接着又趁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人物关系。由此,课文的大体脉络得以巧妙而稳妥地厘定和廓清。这难道不正是上乘的语言文字训练吗?当然是。看了本案,谁能不对执教者这一“贴近地面”的踏实做法由衷激赏呢?
二、“课本”落实:返璞归真,“书中自有颜如玉”
《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多角度解读课文,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应该说,这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要有一桶水”理论的另一种表述。而对一堂语文课而言,如能在充分用足用好课本的同时再适时适度地引入一些相关资料加以补充,往往能收丰实文本、有效拓展之功效。只是,当前不少语文课中仍存在着资料补充失当的情况,往往导致得不偿失。
倡导“和美语文”的盛新凤老师在义乌市执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或许也因“沉醉不知归路”而在课中硬性引入作者另一首充满“酒意象”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为补充。结果,由于教师一厢情愿的设计,导致“冷清”“凄惨”的《声声慢》让学生“载不动,许多愁”。后来再上此课,盛老师果断撤下《声声慢》,而代之以另一首风格近同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情况果然有了极大改观。
笔者为配合“生本课堂”县级课题研究而执教《渔歌子》时,就努力做到“尊重课本”。课始,以本人在“凤凰语文论坛”的等级名称“闲适钓翁”引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充分诵读,一名学生读时语速过快,我随即评价:“如果渔翁如此性急,还能钓到鱼吗?”他顿时醒悟。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揣摩词句等路径读解全词后,我补充张志和之兄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中的几句——“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指向大屏幕)谁来读读张松龄的词句?
生:(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较为平淡)
师:听起来,即使张志和不“还”,他哥哥也不会太牵挂。(笑声)谁再来?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明显好转)
师:是呀,这才像哥哥,他牵挂弟弟呀!我们一起来。(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一人当哥哥张松龄,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另一人当张志和,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现在提高难度,能否加上相应动作来读,那就更形象。
生:(双手在嘴前作喇叭状)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微微摇头、轻轻摆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这样的,看来真是亲兄弟。(众笑)请“两兄弟”回座。下面,请左边两大组当哥哥张松龄,右边两大组当弟弟张志和,我们再来试试。
(全班四组分当兄弟两人,一呼一应,气氛热烈)
曾有教师在教《渔歌子》时以柳宗元的《江雪》作为补充材料引入课堂,但我总觉得两者在风格上并不协调。我择取的是与教材更加“一脉相承”的张松龄的“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同时,为用好这一材料,又将它与教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精巧链接,设置了兄弟间对答呼应的情境。这样一来,补充材料既实现了对课文的“输血”,又不致出现“血型不合”等“副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课堂的“生态环境”。
笔者曾听过一堂《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为“体现读写结合”,竟在后半节课让学生以“六一的校园”为题进行片段习作。读写结合当然没错,可也得根据课文特定情境和基调。身处如此悲情课堂,学生能有心思去想“六一”吗?事实上,任何教学策略都必须以课本为“圆心”。具体而言,在“研读课文”时,应倾力开掘课文中蕴含着的可供言语操练的“触点”;而在“补充课外”时,则应尽力做到与课文原有“型号”全面“匹配”。
三、“课风”朴实:冗繁削尽,“何曾粉黛去争妍”
浙派名师张化万先生曾称赞其弟子虞大明:“课风朴实,不专为取悦专家而设计环节,洗刷观摩课气味。”细看《教学建议》,字里行间同样弥漫着对“朴实”“朴素”课风的强烈吁求。如,“探究学习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热情,探究的问题尽可能语文化。有效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再如,“课堂教学语言要规范亲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的做法都或多或少地与之难以“合拍”。例如:
(一)情境设置太刻意
有一位教师上《景阳冈》一课时,为了让问题情境的引出更加“自然”,设计了如下细密繁琐的步骤:
1. 观影片,入情入境
课件播放《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
2. 写感受,提升情意
①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后结合初读时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赞扬武松。
②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如“勇”“猛”“神”“智”“威”等。
3. 赞武松,引出专题
①请学生用上“武松真()啊”句式放声赞叹。
②教师设问:“这些字中,哪一个比较全面、概括地赞扬了武松?”
③估计学生讨论、辨析后趋向于“神”,教师用红笔圈出“神”字,师生齐赞:“武松真神啊!”
④由此,引出全课研读专题为:“武松到底神在哪里?”
“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设置看似圆融周密,但其纰漏也是显见的。首先,在学生仅是“初读”的情况下便让其用“一个字”概括武松,显得要求过高、揠苗助长。第二,在整课研读活动起始时就让其赞叹武松真“神”,好比一下从冰点到沸点,少了中间过程。第三,在师生齐赞武松真“神”后却又抛出“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岂不证明师生刚才的赞叹实乃“言不由衷”?第四,将“神”字嵌入专题以“装点门面”,看似精彩煽情,实则肤浅空洞。
(二)教学语言太“诗意”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采访一位农村致富领头人时曾碰过“钉子”,她问:“您的辐射面有多宽?”结果这位农民听不明白。于是,敬一丹只好改口:“我想问,您手下还管理着多少人?”那位农民这才明白。试想,如果敬一丹采访的是一名高端主管或时尚白领,或许就可避免尴尬。但无论如何,此处出现的“暂停”只能归咎于手持话筒的敬一丹。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想一想,教学语言的口语化、儿童化真是太重要了,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啊!
在不少观摩课中,教师的语言存在过分“诗意”、过于“书面”等现象,常常既弄晕了学生又误导了听课教师。笔者曾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语录”:
①“好长的一篇课文,我们把它读成了两句话,这就是把课文读短了;还读出两个词‘精巧’和‘韵味无穷’,这就是把课文读准了。”
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嵌在眼里、嵌在心里、嵌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背再背。”
③“如果你有一颗敏感的心,你就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就能闻到太阳的味道,就能知道星星在黑夜里说的悄悄话,当作家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感受。”
④“上帝也有美中不足的,白鹭不会唱歌,维纳斯不会说话,但他们都是美的天使、美的精灵、美的化身,让我们用心与之共舞!”
……
以上第①句,“读短”和“读准”的说法“浓度”过高,学生难以“吸收”。第②句,只“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背再背”已显繁复,三个“嵌在”更是玄乎。第③句,教师这一大堆话显然更像是某些慈善捐助仪式上的发言。第④句,教师没必要提维纳斯,相信很多学生都不熟悉。另外,“用心与之共舞”应怎么舞?就不怕转晕学生?郑板桥《题兰竹册页》诗有“何曾粉黛去争妍”一句,我们的教学语言也无须“粉黛”,更不必“争妍”,朴实最好,自然最美!
崔峦先生早就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崔先生朴素的话语中所张扬的不正是“生本”的理念吗?有效落实“生本”,让“课基”踏实,让“课本”落实,让“课案”切实,让“课风”朴实,语文的本色就会灿然绽放,教学的场景就会弥漫芬芳,我们的师生就会在诗意的“低碳课堂”里“醉香醉美醉自然”!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 312030)
新近在杭州结束的“千课万人”名师观摩会上,挂出了“高效低耗最精彩,‘生本课堂’也是‘低碳课堂’”的口号。所谓“低碳”,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之意,而“低碳课堂”,也就是指那些实现了“高效低耗”“轻负优质”的课。可以相信,“生本”攻略,正是打造“低碳课堂”的决胜之道。
一、“课基”踏实:路在脚下,“万丈高楼平地起”
曾有一位教师上《画鸡蛋》一课,课后,听课教师问学生:“达·芬奇是男是女?”结果,竟有相当多学生都说达·芬奇“是女的”。或许,学生是被课文插图上达·芬奇的一头长发所迷惑才导致“男女不分”,可执教者为何就没考虑到这一层呢?吃透教材和掌握学情不正是教师最重要的课前准备吗?
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宁波的黄铁成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第一课时时,针对文中人物名字难读难记的特点设计了极为务实的教程。请看:
师:课文出现了哪几个天神呢?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的名字吧。
(屏显: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火神、赫拉克勒斯)
师:最后一个名字比较长,请读得流利一点。(生再读“赫拉克勒斯”)
师:谁先来说说普罗米修斯和阿波罗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普罗米修斯从阿波罗驾着的太阳车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了人间。
师:接下来,请你们照这样的方法,选择其中一位天神,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说他们与普罗米修斯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由练说)
生:因为普罗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而从太阳神那里拿取火种,所以宙斯决定给他最严厉的惩罚。
生:宙斯派火神去惩罚普罗米修斯,火神劝普罗米修斯认错,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听从,于是火神只好执行了惩罚。
生: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很气愤,于是拿石头砸开锁链的锁,把鹫鹰射死了,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刚才我们已经分步把那么复杂的关系说清楚了。现在,请用上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普罗米修斯为了能造福人类,从阿波罗太阳车那里拿取了火种。宙斯知道后气急败坏,决定给他最严厉的惩罚,吩咐火神立即执行。火神劝告普罗米修斯,可是普罗米修斯没有听,火神只好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赫拉克勒斯看到普罗米修斯被关在高加索山上,便解救了他。
师:我们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来说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以后碰上这类人物较多、关系较复杂的故事,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说。
《教学建议》指出:“制定课时目标应充分考虑语言、认知、情感三个维度,并能做到相互渗透和融合。”《普罗米修斯》内容不算复杂,但人物名字难读难记。教师对这一非常现实的“拦路虎”并未视而不见,他先是着力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名字,接着又趁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人物关系。由此,课文的大体脉络得以巧妙而稳妥地厘定和廓清。这难道不正是上乘的语言文字训练吗?当然是。看了本案,谁能不对执教者这一“贴近地面”的踏实做法由衷激赏呢?
二、“课本”落实:返璞归真,“书中自有颜如玉”
《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多角度解读课文,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应该说,这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要有一桶水”理论的另一种表述。而对一堂语文课而言,如能在充分用足用好课本的同时再适时适度地引入一些相关资料加以补充,往往能收丰实文本、有效拓展之功效。只是,当前不少语文课中仍存在着资料补充失当的情况,往往导致得不偿失。
倡导“和美语文”的盛新凤老师在义乌市执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或许也因“沉醉不知归路”而在课中硬性引入作者另一首充满“酒意象”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为补充。结果,由于教师一厢情愿的设计,导致“冷清”“凄惨”的《声声慢》让学生“载不动,许多愁”。后来再上此课,盛老师果断撤下《声声慢》,而代之以另一首风格近同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情况果然有了极大改观。
笔者为配合“生本课堂”县级课题研究而执教《渔歌子》时,就努力做到“尊重课本”。课始,以本人在“凤凰语文论坛”的等级名称“闲适钓翁”引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充分诵读,一名学生读时语速过快,我随即评价:“如果渔翁如此性急,还能钓到鱼吗?”他顿时醒悟。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揣摩词句等路径读解全词后,我补充张志和之兄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中的几句——“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指向大屏幕)谁来读读张松龄的词句?
生:(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较为平淡)
师:听起来,即使张志和不“还”,他哥哥也不会太牵挂。(笑声)谁再来?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明显好转)
师:是呀,这才像哥哥,他牵挂弟弟呀!我们一起来。(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一人当哥哥张松龄,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另一人当张志和,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现在提高难度,能否加上相应动作来读,那就更形象。
生:(双手在嘴前作喇叭状)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微微摇头、轻轻摆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这样的,看来真是亲兄弟。(众笑)请“两兄弟”回座。下面,请左边两大组当哥哥张松龄,右边两大组当弟弟张志和,我们再来试试。
(全班四组分当兄弟两人,一呼一应,气氛热烈)
曾有教师在教《渔歌子》时以柳宗元的《江雪》作为补充材料引入课堂,但我总觉得两者在风格上并不协调。我择取的是与教材更加“一脉相承”的张松龄的“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同时,为用好这一材料,又将它与教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精巧链接,设置了兄弟间对答呼应的情境。这样一来,补充材料既实现了对课文的“输血”,又不致出现“血型不合”等“副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课堂的“生态环境”。
笔者曾听过一堂《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为“体现读写结合”,竟在后半节课让学生以“六一的校园”为题进行片段习作。读写结合当然没错,可也得根据课文特定情境和基调。身处如此悲情课堂,学生能有心思去想“六一”吗?事实上,任何教学策略都必须以课本为“圆心”。具体而言,在“研读课文”时,应倾力开掘课文中蕴含着的可供言语操练的“触点”;而在“补充课外”时,则应尽力做到与课文原有“型号”全面“匹配”。
三、“课风”朴实:冗繁削尽,“何曾粉黛去争妍”
浙派名师张化万先生曾称赞其弟子虞大明:“课风朴实,不专为取悦专家而设计环节,洗刷观摩课气味。”细看《教学建议》,字里行间同样弥漫着对“朴实”“朴素”课风的强烈吁求。如,“探究学习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热情,探究的问题尽可能语文化。有效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再如,“课堂教学语言要规范亲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的做法都或多或少地与之难以“合拍”。例如:
(一)情境设置太刻意
有一位教师上《景阳冈》一课时,为了让问题情境的引出更加“自然”,设计了如下细密繁琐的步骤:
1. 观影片,入情入境
课件播放《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
2. 写感受,提升情意
①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后结合初读时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赞扬武松。
②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如“勇”“猛”“神”“智”“威”等。
3. 赞武松,引出专题
①请学生用上“武松真()啊”句式放声赞叹。
②教师设问:“这些字中,哪一个比较全面、概括地赞扬了武松?”
③估计学生讨论、辨析后趋向于“神”,教师用红笔圈出“神”字,师生齐赞:“武松真神啊!”
④由此,引出全课研读专题为:“武松到底神在哪里?”
“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设置看似圆融周密,但其纰漏也是显见的。首先,在学生仅是“初读”的情况下便让其用“一个字”概括武松,显得要求过高、揠苗助长。第二,在整课研读活动起始时就让其赞叹武松真“神”,好比一下从冰点到沸点,少了中间过程。第三,在师生齐赞武松真“神”后却又抛出“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岂不证明师生刚才的赞叹实乃“言不由衷”?第四,将“神”字嵌入专题以“装点门面”,看似精彩煽情,实则肤浅空洞。
(二)教学语言太“诗意”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采访一位农村致富领头人时曾碰过“钉子”,她问:“您的辐射面有多宽?”结果这位农民听不明白。于是,敬一丹只好改口:“我想问,您手下还管理着多少人?”那位农民这才明白。试想,如果敬一丹采访的是一名高端主管或时尚白领,或许就可避免尴尬。但无论如何,此处出现的“暂停”只能归咎于手持话筒的敬一丹。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想一想,教学语言的口语化、儿童化真是太重要了,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啊!
在不少观摩课中,教师的语言存在过分“诗意”、过于“书面”等现象,常常既弄晕了学生又误导了听课教师。笔者曾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语录”:
①“好长的一篇课文,我们把它读成了两句话,这就是把课文读短了;还读出两个词‘精巧’和‘韵味无穷’,这就是把课文读准了。”
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嵌在眼里、嵌在心里、嵌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背再背。”
③“如果你有一颗敏感的心,你就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就能闻到太阳的味道,就能知道星星在黑夜里说的悄悄话,当作家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感受。”
④“上帝也有美中不足的,白鹭不会唱歌,维纳斯不会说话,但他们都是美的天使、美的精灵、美的化身,让我们用心与之共舞!”
……
以上第①句,“读短”和“读准”的说法“浓度”过高,学生难以“吸收”。第②句,只“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背再背”已显繁复,三个“嵌在”更是玄乎。第③句,教师这一大堆话显然更像是某些慈善捐助仪式上的发言。第④句,教师没必要提维纳斯,相信很多学生都不熟悉。另外,“用心与之共舞”应怎么舞?就不怕转晕学生?郑板桥《题兰竹册页》诗有“何曾粉黛去争妍”一句,我们的教学语言也无须“粉黛”,更不必“争妍”,朴实最好,自然最美!
崔峦先生早就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崔先生朴素的话语中所张扬的不正是“生本”的理念吗?有效落实“生本”,让“课基”踏实,让“课本”落实,让“课案”切实,让“课风”朴实,语文的本色就会灿然绽放,教学的场景就会弥漫芬芳,我们的师生就会在诗意的“低碳课堂”里“醉香醉美醉自然”!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 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