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东门》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安全婚姻
  《出其东门》里的“东门”,是郑国游人众多、云集出行的地方,所以那东门之外,必然会是一处邂逅的佳所,会有佳丽秾艳、会有裙裾飞扬。然而这首诗里的主人公,那个从东门缓缓而出的男子,目遇了如许美色,却淡然而坚定地吐出一句:“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即使有美女如云,却不是我心所爱。———那他所爱的是谁呢?是家里那个着白衣系围裙、衣着朴素的女子,那是他的妻,这就是诗里说的“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就这样淡淡的一句心事吐露,使这首《出其东门》堪称古今女子心中最动人的情诗。虽然不能确知诗里的男子相貌如何、身居何位,可他一句话就表露出的性情,足以使他成为天下最好的丈夫。这样的丈夫,也许给不了妻子锦衣玉食,却给得起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许诺。
  如果对女人来说,好的丈夫,就是安全感的给予,好的婚姻,就是安全感的保证,那么《出其东门》中那一位可能是寒门布衣的男子,已经用满满的决心给了一个女人对爱情和婚姻所期望的全部。
  一个男人最大的能力,也许是带给爱人富贵无虞;而一个男人最大的爱意,是能送给爱人一份安心无忧。妻子安心,源于丈夫的心是定的;妻子无忧,源于丈夫肯在世事纷扰、烟火红尘中说一句:“虽则如云,匪我思存。”那代表着,纵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来饮。
  千帆从身旁过尽,而他的小船早已入港,那是他为爱人遮风挡雨而永远停驻的、一处名叫家的港湾。
  红尘修行
  诗人把他的爱人赞得那样美、把他的情感说得那样好,让读者听来,也浸染了深深感动。然而,这些话全是诗人的主观诉说,也就是,都是他当下的一厢情愿———而在客观的现实生活中,在未来长远的考验之路上,他真能兑现他的承诺、真能不改他的初衷吗?
  上天给人心中种下了爱的天使,也会悄悄埋下一个狡猾的魔鬼,那个魔鬼会在人阳光灿烂的时候躲进角落、隐忍不发,而当爱一旦出现松动,它就会冷不防跳出来,拉扯上时间、惰性、诱惑、世俗等等一切负面的攻击性武器,对抗心里的爱。人们想防备,却往往不堪一击,在心中魔鬼横扫一切的冲击下,溃不成军。
  有时候,理想是强大的,而人力是渺小的;有时候,向往是神圣的,而意志是卑弱的。
  所以人是需要修炼的,需要向着人性的弱点挑战,需要向着可能的失败进发,需要在炼狱里成佛,需要在魔鬼的掌中逃脱。
  而最难的是,那魔鬼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那炼狱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里。每个人心里,都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有一处隐秘的心狱,囚着一个魔鬼,它能在我们最脆弱时,诱使人一念成魔。而我们必须与魔鬼作战、成仁成佛,必须在高尚的辛苦与堕落的快感间殊死交战———而这,就是人类进化的走向:努力消除天性中的野蛮与恶念,努力走向文明,走向光明。
  于是我们注意到,《出其东门》中的男子说着“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说着他不受诱惑的坚定,而当他站在美女如云的东门外,他的这些诉说其实并没有对象,他是喃喃念给自己听的。这段心事剖白,等于是一份自我表白书,更是一份自我宣誓书———在美艳撩人中,他对自己发誓:谁也不看,只爱一人。
  而这种自我的提醒,未免不是一种危机意识的表现。或许,是他已经隐约察觉到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分,他已经看到了心里的魔鬼在蠢蠢欲动,他已经开始张皇不安、隐隐负疚。于是他再一遍对自己重申:不会变节、不会改志。
  若诗中的情景果真如此,我们读者也不必对这位“最好的丈夫”感到失望。就算这位男主人公,在他努力坚守的婚姻之路上曾有过内心动摇的隐忧,我们也无需求全责备,相反还应该看到他的可贵,并向他学习。因为,这就是他的修炼,尤其是在他对自己不放心时,以无上咒语般的爱情誓言,一遍遍压制心中就要出笼的魔鬼,安稳那颗晃动不安的心,重新召唤一时遗落的天使。
  因此,其实这首诗,是一位男主人公说给自己听的誓言,这是一场他自我主动进行的修行,依靠定力,阻断干扰。让我们为他庆贺吧———在人生这条艰苦、漫长、考验无所不在而难赢易输的修行之路上,他勇敢地走下去了。
  所以,不要惧怕心中魔鬼的偶尔冒头。魔鬼的存在,是提醒我们该去加强善、该去强化爱。
  人生处处是修行,而真正的大修行,也一定是在人间完成的。那些避于山林、遁于世外、逃离红尘的修为方式,只是一定程度上戒断欲望的一种修持,而不是本质上的修行。正如“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朝”,在隐居中,只能修心而度己,在红尘中,才能修行而度人。济世心才是慈悲心,修行人才是勇敢人。
  如《出其东门》中那男子,预感到诱惑,便果断修行。也许他选择从游人众多、美女如云的东门而出是故意的,故意走进一场无形炼狱,经受一次有心的修行。走过之后,忽见前方伊人玉立,等他在门前。
  他,到家了。
其他文献
在大唐长安城的北墙外,居高临下的大明宫含元殿前,不可一世的太宗李世民注视着城南,那里虽有几座寺庙,我们熟悉的慈恩寺却还没有诞生,耳熟能详的大雁塔更是没有什么踪影。辽阔的蓝天,画着可爱的天际线,平直而美丽,偶尔有一些凸起凹陷。李世民自信的笑了,回头对着自己心爱的臣下,指向南边:“看看,这才是我心中的长安呐!”唐长安城无论是从设计理念还是施工,都很符合这位帝王的“胃口”,可谓是震古烁今。  此时,一位
期刊
一个人成熟与否跟年龄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你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能不能把我的世界变成你的世界。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收获。很多人无论做任何事,刚刚付出一点点,马上就要得到回报。很多人做生意,刚开始没有什么成绩,马上就想要放弃。有的人一个月放弃,有的人三个月放弃,有的人半年放弃。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轻易放弃,但我知道,放弃是典型失败者的习惯。所以我常说,
期刊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海内外华人所熟知。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龙,长18厘米、高10. 8厘米,形神具备,龙首与上身呈“S”形,龙嘴张开,露出强健的牙齿和卷曲的龙舌,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身修长,尾部舒卷,四肢劲健有力,周身的鳞片和锯齿状背脊刻画精细。金龙昂首前行,姿态极富动感,表现出了唐代高超的造型艺术和金银器制作水平。  关于龙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上古众多的部落之间经常
期刊
农耕时代,年轻人是不能赋闲的,闲了就容易被诬,或称之为“懒汉”,或目之为“不务正业”。而年老受尊,就不同了,所以,老年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散步”了。陶渊明大概是很喜欢散步的,他说:“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手扶拐杖,时走时停,不是散步又是什么?令人神往的,是他那“矫首而遐观”的情态,举首远视,目澄神远,一派闲逸与潇洒,真是彰散步之神韵。  常人散步,大概出于两种情形:一是酒
期刊
被选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的,一般是德行高尚、人品贵重、学问深厚、名声显赫的君子,许多是朝廷宰辅或重臣。《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商汤曾向伊尹学习,后来任命其为重臣。历史上做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的名臣如唐朝的萧瑀、房玄龄、颜真卿,明朝的高仪、张四维、沈鲤、张居正,清朝的张英、熊赐履、李光地,等等。  严师出明君  为了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不少朝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太子和皇子的教育。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
期刊
豫商典范:康百万  滔滔黄河,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也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商人、商业和商文化。康百万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它是一个家族的称谓,也是一座庄园的名字,更是历史上豫商的代表。经历了400多年辉煌的康百万家族,到清代中期,康氏家族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慈禧太后亲封之为“康百万”,民间称之为“活财神”。  康百万家族,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
期刊
“古典家具”指的是这样一类家具:样式上,它是传统经典的造型设计;用材上,它以传统原木为主,而非塑料或者其他合成材料;第三是榫卯结构,如果不用榫卯结构而用金属连接件,就绝对不能称之为古典家具。一件家具,如果是传统的造型,传统的用材,再加上传统的工艺,就可以把它归入古典家具的范畴。  器以载物,华夏文化自古讲求一种寄寓。国人造物,不止停留在实用阶层,而是通过其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期刊
《红楼梦》中有三处提到桂圆。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宝玉做了旖旎春梦,唤着秦可卿的乳名醒来。接着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里,“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他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又不好细问。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呷了两口,遂起身整衣。”这里说宝玉先是做了性梦而遗精,又继之做了噩梦被惊醒,表现为“迷迷惑惑,若有所失”。医学上称之为
期刊
早在夏商时代,就强调专门的武术教育。当时奴隶制国家的主要大事就是“祀”与“戎”,所以学校对传授祭祀和军事作战的技能较为偏重。西周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的射、御属军事武艺训练内容。“射”就是射箭技能,“御”就是驾车技能。射、御既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能,也是学校中的教育内容。“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提倡学武习礼。  儒家:习武以传神  文武兼备是
期刊
4月26日、27日,在孝贤和国学讲师们的带领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400余名师生走进了国学的世界。本次论坛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主办。  该校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岳益说:“学习国学文化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大学就是学文化、学氛围、学素质,国学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每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来源/《东方今报》  汤一介的《儒藏》春秋  在中国传统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