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探究兴趣和动机的培养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_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科人才的使命和责任,让学生了解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怀有质疑和批判精神,懂得研究方法和具有动手能力则是地理教学中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价值;批判;探究
  学科教育的责任是什么?
  传授已建立的学科认识,启迪学科思维,能用学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应该是一种普遍的认识,这也是每一个学生在接受高考试题检验时能感受到的。但仅仅有这些显然不够,我们的学科还需要不断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人才辈出,需要不断有新生力量的加入,需要不断有新思想、新的理论的涌现,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中学地理教学显然应该承担着培养的责任和使命。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培养目标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笔者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关系着地理学的发展和未来。
  那该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了解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古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一个人学问广博,无所不知,可见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学生在接触这些浩瀚的新知识时,脑子里难免会涌现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内容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既然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在每一次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首先考虑的应该就是这节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并将理解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共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兴趣之火。”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讲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来说明我的理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可以说是国之根本。
  1958年,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但当人们把原始的林地、荒地开垦成耕地或者其他,土地的退化就开始了。现在,“北大仓”面临的尴尬就是其所能骄傲与自豪的黑土地已越来越少。黑土地如果再如此流失下去,东北这个今日中国的“北大仓”,将会变成名副其实的、不可扭转的“北大荒”。
  东北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粮食调出区,虽然眼下粮食富足,能够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没有了黑土地,北大仓还能是北大仓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这样的铺承和背景介绍,学生普遍对这一节的内容产生兴趣。
  而如果我们只是直接进入主题: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让我们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是不是有些索然无味呢?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经常向学生传递这样的地理情怀,让学生了解先人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使我们有了历法;对大气运动的研究,使我们有了天气预报;对人口增长规律的研究,使国家可以制定更合理的人口政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使政府更合理地规划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等等。
  二、讓学生有点质疑和批判精神
  我们中学的地理教材中,大都是介绍关于世界的地理认识,所有的知识言之凿凿,似乎是绝对的真理。如在介绍三圈环流时,我们的课本是这样的。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aLmospheric circulation)。掌握大气环流的规律,是了解大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存在温差,会形成强大的 热力环流。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 辐射多,终年高温,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寒冷的两极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大气冷却下沉。因此,在高空,赤道地区为高压,两极地区为低压,气压梯度力由赤道指向两极,大气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形成低压,两极地区形成高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这样就会形成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
  然而,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也不例外。 因此,大气环流不是简单的单圈闭合环流,而是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三 圈环流。
  这样的描述,学生很容易留下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原来大气的运动是这个样子的。”而实际上三圈环流只是科学家们建立的一个大气运动的模型,用来解释地表风带的形成。而且三圈环流理论虽然较好地解释了地表面所观测到的风系:低纬信风带, 中纬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但是,与有些事实却是不符的。如,在高空中纬度西风带没有改变方向,而是风速变得更强;再如,在热带高空气压常常很弱,或根本不存在高压。这些课本没有提有它的考虑,但在我们教学中,一定要传递出这些东西,让学生能批判性地接受,有可能去继续思考这些还没有完善的问题。
  合理的批判与怀疑是产生新的科学理论的前提,学生是应该要有点批判、质疑精神的。波普尔就曾说:“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不在于他掌握了无法反驳的真理,而在于他采取无所顾忌的批判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对真理的追求。”库恩则甚至认为科学有时候就是否定和毁灭自己过去研究的过程。他们都强调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敢于挑战权威。
  我们需要适时地启迪学生,有很多知识其实是不确定的,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并期待他们有机会继续去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比如,在介绍全球气候变暖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不同的声音。如有的学者就提出“从新世纪的观测看,全球未必在变暖。”还有的提出“从二氧化碳的来源看,其浓度增加可能是自然原因”,甚至有人喊出“全球变暖就是个骗局”。我们甚至可以展开一场辩论赛,来探讨这个问题,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批判性认识。
  三、让学生了解地理研究如何进行
  关于地理研究如何进行,我们课本上有非常好的一个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当时30岁)躺在病床上,两眼望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巴西的突出部份不正是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吗?他立即产生了一个怪念头:如果把非洲和南美洲从地图上剪下来,拼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大致吻合的整体。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把北美洲、欧洲和格陵兰岛大体拼合起来,他认为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从此,魏格纳开始认真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病好之后,魏格纳走遍了大西洋两岸,进行实地考察。1912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和古生物等方面的相似性,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伟大的理论的产生,它包括了敏锐地观察、丰富地想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而这,就是创新的过程、研究的过程。
  高中教材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教材都有简明的描述,我们都可以大做文章,还原理论研究思想的来龙去脉,让学生觉得研究并非遥不可及。而且,我们也可以参考课本的编排,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如中图版地理教材每一章有课题,每一节都有活动、案例研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小课题开始,是非常有意义的。
  温家宝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明确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怀有批判和质疑精神,懂得研究方法、有动手探究的能力,希望这样的思想指引,能在学生心中播下学科探究的种子。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育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而小学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中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激发阅读兴趣,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巨大的可能性,让阅读滋养心灵,丰盈人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力是人类的必备能力之一。语文教育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而小学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中高年
摘 要:基于思维导图理论,本研究以初一(三个班)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思维导图在三个班的英语写作课中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类书面表达写作。实验持续28个星期,并在实验结束时参加了限时英文作文测试和区期中、期末统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初中英语材料类书面表达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书面表达;写作成绩;发散性思维  一、引言  进行英语课程改革的
【摘要】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确立共同愿景,要有集体荣誉感;需要严明的纪律,强化纪律观念;必须重视同学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班集体;必须重视家校合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必须与时俱进,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班集体;目标;纪律;人际关系;家校合作;网络作用  如果有人问我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提高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想象力、协作、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阶段,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基础,活用教材,有效运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
【摘要】德育工作是初中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点工作,如何强化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成为了初中班主任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加强赏识教育的应用、德育教育注重原则性、学校与家庭共同配合以及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赏识教育;原则性;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生活体验,增加生活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运用中‘易于动笔’,在生活的驱动下‘乐于表达’,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总是缺少真情实感,缺乏激情,显得机械、呆板,缺乏生机,假话、大话、空话充塞全篇,味同嚼蜡,令人
【摘要】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都应当在班级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享受到应有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班级小组自主化管理”采取学生自主管理和班级特色发展相结合的模式,适时依据时代发展及新课程改革要求,重新认识、界定班级的特性和功能,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班级自主管理策略,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体系,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自主管
国学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本身就是国学的一部分,两者一脉相传,源远流长,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让国学智慧走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让国学智慧渗透到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去呢?  一、数学课堂常规中彰显国学智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是学生学习
《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目标是为他们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能够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小学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只要抓住《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中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英语《课程标准》对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者的检测都有明确的标准,我们把这个标准叫做级别标准。但是无论是哪一个级别的检测标准都包含了对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要求,对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也就是要掌握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些能力当中,写作能力和说的能力无疑是难中之难。写作的基础是学写句子,对于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学写英语句子是很难的,常常写出的句子错漏百出、结构混乱,被称为中国式英语,俗称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