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戴望舒《雨巷》四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_a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雨巷》这首诗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征美入手,来解析这首诗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雨巷 四美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这首诗之所以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于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四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征美。
  
  一、意境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以下意象。
  第一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第二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这里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我们也可以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
  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漾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因为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李璟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乌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摊破浣溪沙》)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句子。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不论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是姑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缥缈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二、情感的含蓄美
  
  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含蓄,使人难以明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情绪呢?从诗中我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但这种情感的含蓄美更能激起人们探究的兴趣,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现实生活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多情的少年,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这少女是那样地孤傲、高洁而忧郁,她令少年怦然心动,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于是诗情喷发,有了诗中这样莫名的忧愁与惆怅:也有人把“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憧憬什么,追求什么,有时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心理上陷入一种苦闷彷徨、孤独无助的境地。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首诗也许就是诗人在这样特定心理状态下发出的感叹,留下的思想印痕。还有读者联系特定的政治背景,把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实”一些。这首诗写成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黑暗,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知识分子,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消沉,行动上彷徨。时代和个人的忧愁交织在一起,他写出《雨巷》这样的诗,也就顺理成章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雨巷》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里的思想与情绪。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都源于这首诗情感的含蓄美。
  
  三、形式的音乐美
  
  这首诗在形式上给人印象最突出的是它的音乐美。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分明,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美化了声律,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而句中韵(ang韵)的运用,是戴望舒新诗写作中的一大创造。如开头和结尾的两节中,“彷徨”“长”“望”“香”“样”,都是同一韵母ang的字,而且又恰恰和韵脚“长”“巷”“娘”韵母相同,这些字被有意识地安排在诗行内部,构成句中韵,在诗中不断出现,一再重复,并与句尾韵相呼应,形成了鲜明的音乐效果。
  
  四、新颖的象征美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这首诗的象征手法有什么新颖之处呢?我们可从它与古诗的对比来解析。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可以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但又超越于古典诗词,它是诗人想象的创造。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其他文献
[摘要]由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自2006年公映以来,引起了众多评述。大多评论者把它理解为一个邪恶的杀人犯阴森诡秘的谋杀故事,若以此来定论,我们很难对全片有一个通融的解释。通过细读电影,结合创作背景和故事背景,我们发现,电影《香水》以“丧失——追寻——复归”的叙事结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人类对渐已失去的美好人性艰难追寻的故事。  [关键词]《香水
[摘要] 摄影在数字时代中所运用的器材与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DR摄影是数码摄影利用其便捷的数字化处理手段与技术出现的新新摄影手法。数字化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摄影本身的表现能力不断加强。HDR摄影也必将会更加多地运用于平面作品中、甚至可能运用于视频作品中,使得艺术家的创作手法越来越丰富,更加完美地呈现出惊艳的作品。  [关键词] 摄影 数码摄影 HDR图像 HDR摄影  [DOI]10.
[摘要]《功夫熊猫》是继《花木兰》之后又一部原料产自中国的美国动画大片。早在十年前,美国制造的《花木兰》就席卷了三亿四百万美元的票房。如今,同是美国制作的《功夫熊猫》似乎更胜一筹,截止2008年8月5日,全球票房已经达到三亿六千四百多万美元。然而,在《功夫熊猫》大获成功的同时,这种“中国材料,美国制造”的现象也悄然达到高峰,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文化侵略和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创作等问题。  [关键词]《
[摘要]今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这个物化的世界在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巴黎拜金女》中有着淋漓尽致的呈现。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影片进行分析,从而反思当今社会中人们被物质/时尚大潮所挟裹的无奈。  [关键词]物化世界 拜物 价值观    一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离物质很近,离精神越来越远。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讲究品位,迪奥、古奇、L
[摘要]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探险悬疑小说显然在作品的深度、厚重与永恒的价值性等方面还不及前者,但其开创了一种特有的类型小说的先河,建立一种典型的叙事结构。不同于国外的探险题材作品,它更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知识结构宽广,贴近大众,有庞大的读者群,它的传播与阅读方式更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与特点。新的形式、新的模式、新的视角必然带来新的改变,也唯如此网络探险小说才可以继续发展,长盛不衰。  [关键词
【摘要】中国都市电影在表现人与都市的关系时,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都市电影重在表现的是都市人的艰难生存,而八、九十年代之后的都市电影重在表现的就是人与都市的矛盾,比如物质与精神的断裂、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这在都市电影对家庭的表现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人与都市既有矛盾冲突,又彼此不可或缺,都市充分尊重个人的隐私与个体的价值,其包容性超越了乡村的单一与苍白,是更适合于现代人生存
[摘要]《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其中小说人物郭靖得到广大阅读者的喜爱,学界对其研究不少,其中的争议也颇多。在这两部小说中,金庸没有像其他武侠小说家那样宣扬尚武精神,而是从人性、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考察人物的人格理想、精神在人生遭际中的嬗变和完善。细读文本,会发现在人物郭靖身上有很深的“孝”与“义”的传统伦理胎记,且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孝与义在人物内心也有纠结和嬗变。  [关键词
【摘要】从“狼来了”到“狼真的来了”,当代中国电影业自20纪90年代以来始终生存在一种焦虑与困惑之中。时下,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大片”早已经进入了国人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形,中国电影人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到逐渐了解、有所作为的过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也开始创作自己的大片,开始以自身民族电影的鸿篇巨制为有力武器,展开与好莱坞电影这匹“狼”的斗争,“与狼共舞”的局面于是便得以形成。
[摘要] 电影和小说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钟爱,电影通过场景画面的转换,配合音乐、语言等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而小说则是通过对文字的组织来实现内容的传递和转换,两者都是从文艺的角度带着读者和观众对文学的理解和对影像的认知。  [关键词] 电影 小说 语言 相似性 区别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31  电影的发展史与小说相比
[摘要]《画皮》是《聊斋志异》中最得影视创作者垂青的篇章,多次被搬上银幕,其中1966年、1979年、2007年的三个电影版本影响广泛,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改编策略——画皮,画骨,换骨。形成三种不同的影像风格和审美意蕴,是古代经典与当下语境结合的三种途径。  [关键词]古典名著 《画皮》 改编 二度创作    《画皮》应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最得影视创作者垂青的篇章,数百字的短章,反复被改编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