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绿洲中的那一朵灿烂之花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昆嵛》杂志焦红军主编和孙伟主任给我捎来了精装的2015年《昆嵛》合订本。打开厚重的四卷本,一股墨香扑鼻而来。闲暇之余,我抽空慢慢阅读,一篇篇过目。读后,我为之感叹震撼。说实话,一本县市级杂志,能够吸引我一气读完,完全凭借着她那独立的审美风格。
  她如一朵来自乡间的带着泥土芳香的野花,朴实无华,却香味四溢。
  她的浓香来自主旨的明确,封面上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她的个性:乡土、思想、文化、原创。不媚上,不嫌下,不看人脸,不计贫贱,不收取作者一分钱的费用和礼品,好稿即录。在这个被垃圾信息与无营养甚至负营养的垃圾文字围困的时代,为灵魂无处安放的公知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平易的、优质的轻文学发表与阅读的平台。她立足牟平,面向全国,致力于打造胶东昆嵛作家群。短短的三年时间,她已经成为了许多爱好文学青年的向往,不少作者聚集在《昆嵛》麾下,在进步在成长。在县市级文学刊物中,她鹤立鸡群,小荷初露尖尖角。
  她确实没有食言,每期八九个栏目,作品百分之八十来自基层,来自乡野。她不慕名家,是初学写作的文学爱好者展示自己的最公正的平台,也是实力派作者亮相的载体,当然更是名家经典引路的最有效果的讲坛。她最引人喜欢的是每期的散文,让人感动,给人启迪。散文几乎都出自初出茅庐的新手,但绝不是敷衍之作。应该说,当下的散文浩如烟海,出現了全民写散文的洋洋大观。其中,不乏草就之作,也不缺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而《昆嵛》里面的散文,篇篇都是真诚的,不管喜悦的还是伤感的,都带着生活的烟火,从内心喊出的声音,从血管里流出的感悟。比如2015年第一期,榜眼栏目的《流水挽不住》,以饱满而诗意的叙述,表达了对旧时光的怀恋,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第3期推出的烟台高新区南寨村原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现任烟台裕兴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孙丕兴写的《追梦人生》,这个仅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把自己四十几年的艰苦创业经历和十几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苦辣辛酸娓娓道来,着实让人感动。正如著名作家邓刚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读完《追梦人生》,“真真地令我惊喜惊讶。”这部长篇自传《追梦人生》,虽然说是自传,但更是叙事散文的成功之作。你从每一篇散文中,可以直面作者的真实,他或者她不掩饰,不虚伪,不做作。说真话,做实事,该高兴该悲伤痛快淋漓。正应了那句名言: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当然不单单是悲伤,也有喜悦之泪。联想那些屏蔽了自我的散文,没有生活的真实,闭门造车。凭着技巧,一个场景,一件小事,一点儿情思和哲理,便可以构造一篇应景文章。读来如喝白开水。摒弃虚假,是《昆嵛》的散文亮点。第二期整整164页的非虚构散文四十家专辑,吸引了著名作家毕淑敏、邓刚、鲍尔吉·原野的关注,也得到了省内外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响应,正如《昆嵛》主编焦红军所言,“文学,从未离我们远去。”大家在观察、在体悟、在写真情实感,在当今浮躁之风甚盛的年代,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这些带有鲜活生活气息的散文,如清风扑面,让人为之振奋。她没有背离自己的诺言,没有被世俗污染,确确实实带着乡土气息。
  在2015年第1期中,“深度阅读”栏目刊发了牟平一退休女工邹积华的《爱人是我一生的财富,十个航母也拖不走!》打动了很多读者。文章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实际上早在2014年7月26日胶东昆嵛作家群博客上已经亮出了这篇带着泪水与感动的文章,此文是作为首届《昆嵛》文学·非虚构散文征文出现在博客上的。胶东在线网2014年8月6日发布新闻召集令,召集文友去看望病中的邹积华,并带去烟台各地热心文友捐款2700元以表慰问,这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善举,充分说明我写我心,关爱生命,乃是写作的终极目标。
  她历经三年,已经亭亭玉立,成为了一朵灿烂之花。每期都有一两位名家之作,或小说或散文或诗歌,体现了名家的非凡艺术魅力。第一期的《母爱四记》,鲍尔吉·原野讲述了四位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催人泪下。诗歌栏目,每期都聚集了一批乡土诗人,吟咏着他们的原唱。他们的歌唱对象是阔大的乡间原野,神秘的宇宙,昂扬的生活,如栖霞诗人刘向东,以流畅的语言,在现实的生活中穿越,进行诗意的寻找,体验着月亮河在我们头上流着的美好。对母亲的赞誉:“春天的母亲/腰疼得厉害/腿也疼得厉害/但她就是不说。夜里疼得忍不住/也是紧咬牙关不出声/就为不影响一家人的睡眠/一身病痛的母亲/始终不肯进医院。”(选自夏文成的诗)充满激情地写出了母亲的无私坚韧。“回家的脚步最轻/回家的心意最重/回家/不能事先预约/不然/老娘会在村口苦等。”本土诗人牟进军对故乡的怀念,诗意化地揉进了感人的细节,读来如泉水丁冬,叩动那颗怀乡的心灵。
  她生长在文化之乡,有牟平作协营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企业家粉丝的拥戴,还有许多新老作家众多的业余作者的培育,每期的《昆嵛》有牟平区作家协会组织的十分接地气的活动,如“牟平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探路采风行”“胶东《昆嵛》文学作家牟平口腔医院采风行”“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牟平粮食局采风行”等活动,均有图文并茂的报道。文学关注当下、贴近现实,写出了讴歌时代的新篇章,彰显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
  她谨慎而严肃,一丝不苟,你很难在其中找出一个错别字。负责校对的老师,带着严谨而挑剔的眼光,每期会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校对,做到不出现一丝纰漏。
  恰逢《昆嵛》创刊三周年,牟平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山东省散文学会等部门联合召开了《昆嵛》作家学者企业家联席座谈会,会上,大家对《昆嵛》赞赏有加,对她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相信,她一定会在肥沃的土壤上,承受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成为胶东大地上一朵灿烂美丽之花。《昆嵛》不是泰山胜泰山(许晨语)!
  牟民,山东栖霞一中教师。烟台散文学会理事,烟台市读书工程委员会委员,栖霞市作协理事。小说散见《小小说选刊》《中国校园文学》《山东文学》《胶东文学》《青海湖》等。《莫背负名利这块海绵过河》获首届《昆嵛》文学·非虚构散文大赛三等奖。
其他文献
如果用种植一株植物的过程来比作写诗的过程,姜了只是一个掘地人,挖好坑,插下苗,此后与君无关。读他的诗歌,或喜,或悲,或感动,或麻木,或启迪,或懵懂……都是你自己的,不是诗人强加的。姜了做的只是冷静、客观的呈现,他像这个时代的史官,忠实地记录下世间百态,人情世故,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功过是非留读者评说。  为了忠实地记录,诗人打破了诗歌本该有的韵律、节奏、起承转合,用一支凌厉的笔做片段式的刻画。因为
期刊
乡村警事之风暴潮之夜  深秋来到了。北方刮来的风,告诉大家寒冬已经不远了。相对于其他时节,派出所除了日常工作,也和其他乡镇干部一样,更加侧重于乡镇防火工作。现在植树造林都搞得好,山上植被茂密。有时候父母都感慨,他们年幼时,山上哪里能有这样多的草木,烧火做饭用的草木是要用心去收集的,不像现在满山的草都没人要。就是这满山的草木,让大家时刻不敢疏忽于防火。  天气预报说今夜有风暴潮。派出所所在的乡镇是半
期刊
编者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谓名著,大多离生活太远,有其生命力和时代性,又往往不是一遍能读懂的,所以名著的魅力大多在作者去世若干年后,以耀眼的人性之光和智慧之光穿透时空。读名著就像品茶,需慢慢回味。  经典名著历经历史的长河经久不衰,依然充满魅力,就是因为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了不同的意义,或者是思想上的共鸣,或者是文字上的余香。  名著不会因为岁月变迁和时光推移而改变对人心的触动。
期刊
编辑荐语:  关注王光垒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光垒是个典型的八零后,他的岁数正好是我迄今为止参加工作的长度,他对文学充满了满腔的热爱,我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四处求学的自己。这是其一。其二,王光垒在烟台开发区富士康公司工作,这本身也是一个关注点。关注当代年轻的蓝领工人的思想动向、业余生活、文化爱好、人情交往等等这也是我从事工商联非公经济企业领导工作的职责所在。  我与光垒只是
期刊
每次都说自己太忙好像很虚伪吧?呵呵。没办法,真不知道该换个什么理由,只得继续虚伪。(出汗中……)  最初看到此次任务,我本来“担心”是要探讨姜了的另一组作品。哦,那已经不是一“组”了。我是说囊括了他很多篇作品的一个帖子,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至今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细细读完那个长帖。《梵高》这一组只有不多的几篇,这对我来说是“幸运”的,但“不幸”的是我更为喜欢的姜了作品不在这一组里。当然,即便是这样,这
期刊
曲晓义,男,1995年9月出生,毕业于山东交通运输学院。牟平作家协会会员,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现于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问苍天  西风吹落了几片秋叶  断了几许情愁  蒙蒙细雨拍在脸上  我仰问苍天  何日  我能东山再起?  扫视着周围的断壁残垣  踏着战火洗礼过的黄土  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苦楚  七年戎马以战败而收尾  何日  我能卷土重来?  耳边只有猎猎风声  
期刊
姜了,男,本名姜振凯,1973年生。辽宁台安人。辽宁作协会员。写诗写广告语,多年行走于网络,在百余家文学网站论坛发表作品。作品见于《诗刊》《词刊》《星星》《北京文学》及军事文学期刊《西南军事文学》《西北军事文学》《战士文艺》等百余家报刊。获“武酒坛藏”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第三届“李白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等奖项。  李白亮堂大唐  李白的白 白得炽热 而大唐滚热  李白在大唐里炽热  炽热得耀眼
期刊
临湖听风  湖是上帝踩在大地上的一个脚印,也是大地上的一个秘密。时间久了,居住湖畔的人也会成为这个秘密的一部分。日兮夜兮,朝兮暮兮,人成为了湖的一部分,自然也就走进了它的心。它的心里藏着许多事。譬如一群鱼的歌与哭,是怎样在寂静的夜晚荡漾成一圈圈涟漪?譬如一丛草的怕与爱,是如何在夏季葳蕤在秋季枯败?譬如一只青蛙的吟咏,一条水虫的呓语,一葉小舟的孤独,如何被夜色笼罩,定格成不可猜度的心事?  在陆上看
期刊
葛小明,男,1990年3月出生,山东五莲人。习诗两年有余,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星星》《飞天》《山东文学》《四川文学》《时代文学》《奔流》《北方文学》《中国诗歌》等。  道德经新编  道可道  函谷关早被风沙覆盖,归于无。  那青牛后来被一个漆匠骑走,下地耕田,抟扶摇于青天。五千言不用改朝换代就能写完,你却一简再简,简化为沙子。一转眼沙子又长成了石头,坐满天空。春风化雨这些年,木头做的山门都发了
期刊
很喜欢凌寒老师的《与蓝色牟平的蓝色情缘》中的“有些地方,有些人,似乎一直静静等待着,等待着合适的机缘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这段文字。是啊,在深情岁月里,人的离合聚散,也许冥冥中早已有了安排。正如张爱玲所言: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爱情如此,世间的因缘也是如此。  在人生的路口,总有太多的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