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写到:“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情感在小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中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魏书生老师认为:情感在人的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和能源,离开了人的情感,学习者心理之“车”就不能驰骋。小学生应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它能够驱使人积极行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传授知识外,更应善于挖掘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作用
1、调控作用。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熏陶作用。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不过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是健康情感的拥有者,因为低年级学牛的情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假如教师的情感出现偏蓐,是非、爵恶、好坏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3、审美作用。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打开他们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真情的交融中领略各种审美情韵。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或清丽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在教学中,不能仅传授语文知识,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1.创造情境,以情导情。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情感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易被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和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1)挖掘感情点。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和情感发展特点来编选的,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打电话》表现了少儿的童真无瑕,《金色的秋天》表达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要让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体验和有所感悟,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做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达到共鸣的充分准备。
(2)营造情境,传情达意。营造一个让师生情感相融的情境是尤为重要的,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笔者所在实习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时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含泪朗读了课文,并放了低沉悲伤的音乐,极力渲染气氛,营造情境,使同学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一个“情”字,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体验情感,以情引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来自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体裁,几乎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各种各样的情感。如教《乌鸦喝水》一课,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情况下水会溢出来,什么情况下水是出不来的。便得出结论:乌鸦能不能喝到水也是有条件的。通过这一事例,我们也会受到一些启发:课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当学生也感受到文中的情境,体悟到作者的情感,他们就会更加细心地去感悟生活,并从生活中捕捉奥妙。
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灌溉出一个更为绚烂的情感花园!
参考文献
[1]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卢家楣.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心理科学,2000,(6).
[4]粟春容.浅议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J].心理健康教育,2003,(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写到:“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情感在小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中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魏书生老师认为:情感在人的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和能源,离开了人的情感,学习者心理之“车”就不能驰骋。小学生应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它能够驱使人积极行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传授知识外,更应善于挖掘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作用
1、调控作用。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熏陶作用。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不过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是健康情感的拥有者,因为低年级学牛的情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假如教师的情感出现偏蓐,是非、爵恶、好坏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3、审美作用。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打开他们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真情的交融中领略各种审美情韵。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或清丽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在教学中,不能仅传授语文知识,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1.创造情境,以情导情。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情感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易被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和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1)挖掘感情点。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和情感发展特点来编选的,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打电话》表现了少儿的童真无瑕,《金色的秋天》表达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要让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体验和有所感悟,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做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达到共鸣的充分准备。
(2)营造情境,传情达意。营造一个让师生情感相融的情境是尤为重要的,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笔者所在实习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时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含泪朗读了课文,并放了低沉悲伤的音乐,极力渲染气氛,营造情境,使同学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一个“情”字,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体验情感,以情引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来自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体裁,几乎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各种各样的情感。如教《乌鸦喝水》一课,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情况下水会溢出来,什么情况下水是出不来的。便得出结论:乌鸦能不能喝到水也是有条件的。通过这一事例,我们也会受到一些启发:课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当学生也感受到文中的情境,体悟到作者的情感,他们就会更加细心地去感悟生活,并从生活中捕捉奥妙。
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灌溉出一个更为绚烂的情感花园!
参考文献
[1]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卢家楣.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心理科学,2000,(6).
[4]粟春容.浅议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J].心理健康教育,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