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开县南雅镇地处偏僻山区,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在镇书香中心小学上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1997年暑假的一天,5年级一名11岁的留守孩童,为了要钱去游戏厅玩,竟将绳子勒在自己的脖子上威胁负责照看他的年迈奶奶,“给钱才肯松开绳子!”结果外出借钱的奶奶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赶回,孩子竟然自缢身亡。
整个校园震惊了,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杨克选老师震惊了,从那一刻起,他决定在自己的家中,为留守的孩子们建一个温暖的家!
13年代养72个留守儿童
7岁的李丽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父亲违法犯罪进了监狱,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在一个夜晚悄然离去。得知这个消息后,杨克选老师赶到李家将李丽接到自己家里。刚到杨老师家,只见李丽头上有一层脓血和污垢,虱子布满头发问,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恶臭。杨老师赶紧找来热水和药物,轻轻地给她剪去头发,用小棉球一点一点地为她挑出虱子,细心擦掉脓血,整整花了四个小时才清理干净。然后,给她头上溃烂的地方上了药,还专门到镇上给她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
从此,李丽成为了杨老师家中的一员。看着李丽渐渐红润的脸颊,附近几个村外出打工的村民接二连三地找到杨老师,要把孩子托付给他。
“最多的时候,我一下子代养了7名留守孩子,年龄最大的10岁,最小的不到5岁,生活得最久的有4年。”杨老师说。
每天早晨6时,杨老师就带着孩子们起床,6时30分开始晨读,7时吃饭后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后,杨老师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并逐一检查,之后就是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
一段时间后,孩子们成绩提高了,脾气变好了。
“如果没得杨老师的关怀照顾,我恐怕早就流浪社会了。”曾经受到杨克选老师悉心照顾的留守孩童、如今长大成人在外工作的王炳在电话中对恩师流露出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13年来,杨老师代养的留守孩童多达72人,不少孩子叫杨老师为“老师爸爸”。
“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培养,也能成才。”
杨老师很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他让每个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负责卧室的清洁卫生,公共区域实行划片包干;洗碗、烧火轮流做;开饭时,谁端碗谁抹桌子都要各司其职。每当杨老师家来了新生,杨老师都要手把手教叠被子、洗鞋子、洗袜子,并让先来的孩子传帮带,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
小强说:“在东莞时父母没时间管我,觉得上课无聊就去逛商场,书本也经常弄丢。现在不仅作息有规律了,经过杨老师每天早读辅导,原来只考40多分的语文,毕业考试考了90多分。”
杨老师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影响。
跳橡皮筋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童谣:“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跳皮筋、强身体,团结起来争第一。”
孩子们都会唱找东西的童谣:“鸡公叫、鸭公叫,丢了东西大家找,你帮我,我帮你,拾金不昧风格高。”
有一次,王亮见班上一位同学的自动笔非常漂亮,偷偷拿来自己用,杨老师责令他还回去,并许诺如果期末能考到前三名,就奖励他一支一模一样的笔。经过努力,王亮在期末考试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一支漂亮的笔。
节假日,杨老师总是想方设法送留守孩与不能回家的父母团聚,尽量让孩子们享受到难得的父爱母爱。李泽林、李泽彪兄妹俩三年没与父母见面,他亲自送两个孩子到广东;黄浩晕车,他一连四十个小时未睡觉,硬是把他抱到了广东的父母身边……每年春节,他将回家过年的打工父母请到自己家中团聚,与他们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共同探讨“留守孩”的教育。春节期间,他带领孩子们到重庆主城区体验都市生活;和留守孩们一起到敬老院帮老人洗衣、梳头,打扫庭院,与老人们一起欢度春节。
课余时间,杨老师还教留守儿童们制作手工艺术品、小发明、操作电脑、练习琴棋书画、编写对联。仅他们编写并赠送给周围群众的对联,就有300多副;有3位留守儿童还能自弹自唱一些歌曲。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36人获得县级奖励,还有28人获得市级奖励,发表作文23篇。
杨克选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也能成才。”
只要孩子需要。就不遗余力地做下去
“没想到当初最先反对我代养留守孩童的妻子,现在却成了孩子们最称职的‘保姆’!”说起自己的妻子毛万菊,杨老师一脸的感激之情。
当初,杨老师执意要代养留守孩子的想法,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妻子认为帮别人带孩子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执著的杨老师最终还是说服了妻子。于是,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等毛病的妻子当起了孩子们的兼职“保姆”。为照顾好孩子,杨老师和妻子进行了分工,杨老师管他们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妻子则负责饮食起居。为此,他家特地买了个太阳能热水器,每天晚饭后就放热水给孩子们洗澡,还借钱买了个大冰箱存放食物。
后来,孩子越来越多,杨老师只好又添置了三张小床。晚上,夫妻俩要分别照看男孩、女孩,在同一屋檐下过着分居生活。
为了保证孩子们按时上学,杨老师的妻子每天清晨5点钟就得起床,为孩子们做好可口的早餐。看着妻子每天腰酸背疼不停地忙碌,杨老师感到十分愧疚。
每个留守孩子的生日,都会收到杨老师的祝福和礼物——日记本、生日蛋糕、贺卡,杨老师还要杀一只大公鸡庆贺一番……而夫妻俩几乎没庆祝过生日。杨老师总是对妻子说:“家长把娃儿托付给我们,可不能亏待了这些小娃儿。”
13年来,为了这些孩子,他贴了6000斤大米,杀了20头肥猪,宰了上百只鸡鸭。
前年除夕之夜,杨老师和代养的孩子们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吃着团圆饭,孩子们笑啊,跳啊,放烟花,数压岁钱。而在外打工的大女儿和在重庆酒楼洗碗的小女儿为节约车费却没有回家。
“只要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其他的都不重要!”杨老师轻描淡写地说,“为自己的学生贴点钱,值得!只要还有孩子需要,我一定不遗余力地做下去。”
从教30余年,学生成了他的全部,教育成了他的挚爱,他先后获得县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等殊荣。
在杨老师家的卧室墙上,贴着很多奖状,其中有两张已经发黄的奖状特别引人注目。杨老师高兴地介绍:“那是当时的留守儿童李泽林于2001年在校运会铅球和跳远比赛中获得的证书,毕业时,泽林主动把奖状贴到墙上,说是给我们做纪念。”此后,不少孩子都先把奖状带给在外打工的父母看,再带回杨老师家保存。
“现在我家已保存了几十张奖状,”说到这里,杨老师眼里满是欢喜和自豪。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整个校园震惊了,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杨克选老师震惊了,从那一刻起,他决定在自己的家中,为留守的孩子们建一个温暖的家!
13年代养72个留守儿童
7岁的李丽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父亲违法犯罪进了监狱,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在一个夜晚悄然离去。得知这个消息后,杨克选老师赶到李家将李丽接到自己家里。刚到杨老师家,只见李丽头上有一层脓血和污垢,虱子布满头发问,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恶臭。杨老师赶紧找来热水和药物,轻轻地给她剪去头发,用小棉球一点一点地为她挑出虱子,细心擦掉脓血,整整花了四个小时才清理干净。然后,给她头上溃烂的地方上了药,还专门到镇上给她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
从此,李丽成为了杨老师家中的一员。看着李丽渐渐红润的脸颊,附近几个村外出打工的村民接二连三地找到杨老师,要把孩子托付给他。
“最多的时候,我一下子代养了7名留守孩子,年龄最大的10岁,最小的不到5岁,生活得最久的有4年。”杨老师说。
每天早晨6时,杨老师就带着孩子们起床,6时30分开始晨读,7时吃饭后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后,杨老师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并逐一检查,之后就是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
一段时间后,孩子们成绩提高了,脾气变好了。
“如果没得杨老师的关怀照顾,我恐怕早就流浪社会了。”曾经受到杨克选老师悉心照顾的留守孩童、如今长大成人在外工作的王炳在电话中对恩师流露出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13年来,杨老师代养的留守孩童多达72人,不少孩子叫杨老师为“老师爸爸”。
“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培养,也能成才。”
杨老师很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他让每个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负责卧室的清洁卫生,公共区域实行划片包干;洗碗、烧火轮流做;开饭时,谁端碗谁抹桌子都要各司其职。每当杨老师家来了新生,杨老师都要手把手教叠被子、洗鞋子、洗袜子,并让先来的孩子传帮带,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
小强说:“在东莞时父母没时间管我,觉得上课无聊就去逛商场,书本也经常弄丢。现在不仅作息有规律了,经过杨老师每天早读辅导,原来只考40多分的语文,毕业考试考了90多分。”
杨老师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影响。
跳橡皮筋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童谣:“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跳皮筋、强身体,团结起来争第一。”
孩子们都会唱找东西的童谣:“鸡公叫、鸭公叫,丢了东西大家找,你帮我,我帮你,拾金不昧风格高。”
有一次,王亮见班上一位同学的自动笔非常漂亮,偷偷拿来自己用,杨老师责令他还回去,并许诺如果期末能考到前三名,就奖励他一支一模一样的笔。经过努力,王亮在期末考试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一支漂亮的笔。
节假日,杨老师总是想方设法送留守孩与不能回家的父母团聚,尽量让孩子们享受到难得的父爱母爱。李泽林、李泽彪兄妹俩三年没与父母见面,他亲自送两个孩子到广东;黄浩晕车,他一连四十个小时未睡觉,硬是把他抱到了广东的父母身边……每年春节,他将回家过年的打工父母请到自己家中团聚,与他们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共同探讨“留守孩”的教育。春节期间,他带领孩子们到重庆主城区体验都市生活;和留守孩们一起到敬老院帮老人洗衣、梳头,打扫庭院,与老人们一起欢度春节。
课余时间,杨老师还教留守儿童们制作手工艺术品、小发明、操作电脑、练习琴棋书画、编写对联。仅他们编写并赠送给周围群众的对联,就有300多副;有3位留守儿童还能自弹自唱一些歌曲。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36人获得县级奖励,还有28人获得市级奖励,发表作文23篇。
杨克选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也能成才。”
只要孩子需要。就不遗余力地做下去
“没想到当初最先反对我代养留守孩童的妻子,现在却成了孩子们最称职的‘保姆’!”说起自己的妻子毛万菊,杨老师一脸的感激之情。
当初,杨老师执意要代养留守孩子的想法,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妻子认为帮别人带孩子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执著的杨老师最终还是说服了妻子。于是,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等毛病的妻子当起了孩子们的兼职“保姆”。为照顾好孩子,杨老师和妻子进行了分工,杨老师管他们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妻子则负责饮食起居。为此,他家特地买了个太阳能热水器,每天晚饭后就放热水给孩子们洗澡,还借钱买了个大冰箱存放食物。
后来,孩子越来越多,杨老师只好又添置了三张小床。晚上,夫妻俩要分别照看男孩、女孩,在同一屋檐下过着分居生活。
为了保证孩子们按时上学,杨老师的妻子每天清晨5点钟就得起床,为孩子们做好可口的早餐。看着妻子每天腰酸背疼不停地忙碌,杨老师感到十分愧疚。
每个留守孩子的生日,都会收到杨老师的祝福和礼物——日记本、生日蛋糕、贺卡,杨老师还要杀一只大公鸡庆贺一番……而夫妻俩几乎没庆祝过生日。杨老师总是对妻子说:“家长把娃儿托付给我们,可不能亏待了这些小娃儿。”
13年来,为了这些孩子,他贴了6000斤大米,杀了20头肥猪,宰了上百只鸡鸭。
前年除夕之夜,杨老师和代养的孩子们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吃着团圆饭,孩子们笑啊,跳啊,放烟花,数压岁钱。而在外打工的大女儿和在重庆酒楼洗碗的小女儿为节约车费却没有回家。
“只要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其他的都不重要!”杨老师轻描淡写地说,“为自己的学生贴点钱,值得!只要还有孩子需要,我一定不遗余力地做下去。”
从教30余年,学生成了他的全部,教育成了他的挚爱,他先后获得县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等殊荣。
在杨老师家的卧室墙上,贴着很多奖状,其中有两张已经发黄的奖状特别引人注目。杨老师高兴地介绍:“那是当时的留守儿童李泽林于2001年在校运会铅球和跳远比赛中获得的证书,毕业时,泽林主动把奖状贴到墙上,说是给我们做纪念。”此后,不少孩子都先把奖状带给在外打工的父母看,再带回杨老师家保存。
“现在我家已保存了几十张奖状,”说到这里,杨老师眼里满是欢喜和自豪。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