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词翻译的障碍与技巧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ai9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词翻译是其中教学的难点,如何解决文化词翻译,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为此,本文阐述了文化词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文化词翻译的主要障碍,讨论了国内学者主要翻译策略,提出了文化词翻译的技巧,为文化词的翻译提供了一套较为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词;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31-01
  一、文化词的内涵
  所谓文化词就是反映一国发展历程、社会风俗传承、语言文化经验的词汇。例如,谚语、典故、诗歌、成语、俚语、口号、流行语、电影片名等,都是具有文化特色且地域常见的词汇或词组。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词的处理一直是令译者感到相当棘手的问题之一。由于地处环境与历史等种种因素的差异,各国分别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建立了一套具有独特色彩的文化体系。当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彼此想要展开顺畅的对话时,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词就如同一道道鸿沟,横跨在异文化之间的沟通渠道上,造成了不同文化间相互了解的困难。而翻译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桥接起两个相异的文化,使其彼此之间得以顺利对话。但是,文化词的独特性往往阻碍了翻译工作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然要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以填补起横跨于眼前的鸿沟,让翻译的任务得以圆满达成。
  二、文化词翻译的主要障碍分析
  在翻译工作中,如何贴切地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译出,而且不遗漏来源语(source language)中传递的信息信息,确实成了对译者的一大考验。正如严复于《天演论:译例言》中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文化词翻译的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1.文化词翻译中的语言障碍
  阅读外国文学的翻译作品时,作品的情境脉络均设定在异国展开,然而文本使用的语言一旦更换后,故事背景依旧,但却夹杂了目的语特有的文化语汇,作品中呈现的异国氛围就如此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相反地,如果作品通篇净是陌生难懂、晦涩拗口的异化翻译词汇,读者在阅读时,势必受到这些语汇干扰,使得阅读的过程频频中断,进而丧失了阅读的意愿。橘越淮而枳,无论是采归化或异化的策略,原作中精心营造的文化氛围,在译入目的语后,就象是没气的啤酒一般,风味尽失。因此,当来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彼此无法对应,即产生了所谓的文化鸿沟时,词语表达的意义传递管道就遭到隔断,文化翻译的可能性也从而受到阻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在两种相异的时空背景下,即使是使用相同的语言传达信息,也不见得可以获得对方理解。如果两种差异极大的语言体系,各自具有十分显著的语言特性时,必然会产生无法找到对应词汇的情形,因此,翻译中的语言障碍有时显得极其突兀。
  2.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除了上述语言的障碍外,另一个导致翻译活动滞碍难行的就是文化障碍。文化障碍是限制可译性的最常见也是最忌简单处理的因素。当两个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时,彼此之间会逐渐趋向融合。然而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之间的独特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使得翻译活动受到限制。例如在普世价值中,抚摸小孩子的头是表示亲昵的行为之一;然而对于马来人而言,摸头却被认为是一种侵犯以及侮辱的动作。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冲突来源于文化的差异。例如,当我们从小坐在饭桌前用餐时,大人必定会要求我们姿势端正、细嚼慢咽、不准发出声音等等。因此,对于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而言,很难想象日本人品尝汤面时,竟是以发出“苏!苏!”的声音来表示对食物的赞美之情。在翻译之际,如果译者仅仅是照本宣科,将来源语转换成目的语,未考虑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之間的差异,必然会造成读者的理解错误。
  三、文化词翻译策略分析
  1.文化词翻译的主要方法
  玄奘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地位以及其所做的贡献,在玄奘对于翻译的论述中,提及了翻译文化词的方法论,在我国长期以来的翻译讨论中,文化词的翻译并未受到系统的讨论,仅被视为一般词汇处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经验,笔者将译词方法单独归纳为下列8种:(1)转换:包括了词性转换、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以及名词及代词数的转换。(2)还原:还原就是淡化原语的色彩,用白描法将原语的词义译出。例如“panda car”只能译成英国的警察巡逻车,如果译成“熊猫车”就无法理解。(3)阐释或注释:阐释法就是在双语转换中用目的语给原语中的可译性的障碍点作注释,以利读者理解。(4)融合或揉合:词义融合就是将若干词的意思加以融汇、综合、归纳或浓缩。(5)引伸:引伸是在双语转换中将原语的词义加以延伸。(6)替代:替代也可称为变换,从词法上说是易词而译,即变换一个词,越过可译性障碍点,化梗阻为通顺。(7)增补、省略与重复:增补、省略与重复具有语义补充、修辞达意、文体着色、语言结构优化及加强交际效果等积极作用。(8)移植:移植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移植,多发生在文字系统相同的语言之间;另一种则是音译,多发生在文字系统大不相同,无法直接移植的语言之间。
  2.文化词翻译的主要手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而翻译则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增加读者对于陌生的来源语文化的认识,笔者认为理想的文化词翻译策略可依顺序排列如下:
  (1)以移植或自创的方式翻译,并将补充说明做为修饰子句或词组。无论是采取注释或图片的辅助方式,阅读的过程均不可避受会受到阻碍。当读者遇到不了解的文化词时,必须从文本的文章脉络中将自己抽离,然后去寻找文化词的解释,在参照完解释后,再重新投入文本之中,一次次地重复着这样的过程。(2)以移植或自创的方式翻译,并于文章中加入注解说明。透过市面上的译本可以得知,如果遇到文化空白或文化隔阂的情形,译者通常会采用此种辅助策略,借助注解的内容说明译词的原义。这项策略已经比较通用,读者应该习惯了译本的这种形式;而且使用与作品内容分开处理的注释,译者可以有更充裕的空间说明文化词的意思,因此,这种辅助策略不失为是解决文化词翻译问题的有效方法。(3)以移植或自创的方式翻译,并辅以实物照片或图片。读者对于任何一种方式翻译的词汇都是感到陌生、不解其意。不过,愈是缺乏意义、陌生的词汇反而会有引人使用的效果,以注释或补述的辅助方式,借助文字叙述,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化词的意义,解决文化词翻译的问题。不过,文字的功能毕竟有限,尽管借助文字叙述得再详尽,仍然很难呈现出文化词的实际情形,这时,可以借助照片的方式加以注释,可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成效。
  参考文献
  [1]赵军峰,周婷.平行文本比较模式视域下大学校训中英翻译策略[J].中国外语,2016,(04):107-111.
  [2]黄巧亮.文化态势与翻译策略选择[J].外语学刊,2016,(01):98-101.
  [3]韩江洪.国内翻译策略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01):75-80.
其他文献
北京晚报从1984年以来,与北京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家庭教育联合会合作,连续主办了五届全市小学生专题作文比赛,这系列化的专题,包括《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的老师》
【摘要】工程制图与CAD已被大多数工科专业作为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课之一,过去的三十年里在教學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指出了我国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以期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工程制图;CAD;课程改革;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TB23-4;G642 【
大学生寝室寝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发挥寝室寝风建设的导向作用,指出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在大学中,逃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毕业班尤为严重。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毕业班学生逃课。  毕业班学生逃课是一种群体行为,这种行为有传递性,能够在同学中相互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校的英语教学也随着新课改的浪潮进行了很大的变化,也让高校教学模式更加成熟,也更容易实施,新课改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更具有良好的发展,英语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而,转变教学理念才是转变教学方法的关键,需要英语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英语;英语教育
小黑麦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新作物。它不仅保持了小麦的优良种子品质,而且还保持了黑麦的赖氨酸含量高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蛋白质含量高于小麦和黑麦双亲的新特性。因此小黑麦
近年来,由于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及其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高校之间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但目前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人才流动缺乏监管,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中无序、
茶籽一向被认为有“后熟阶段”,并用以指导生产。认为有“后熟作用”的主要说法是:刚采收的成熟茶籽,在未完成后熟作用之前,即使条件适宜,播后也不会发芽。从而又引出了成熟
学习动机是指在具备一定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学习者产生的学习意愿和兴趣。其对于学生学习有着指引和强化作用。因此,在高中商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强化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通过增
【摘要】随着云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高度发展,我国提出来“互联网+”战略,在社会全领域带来的一股新的气息。互联网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带来了冲击。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把自由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泛教育等教育理念,从原来的概念阶段一下子拉入了现实,让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实现对自己喜欢的课程的全方位学习。在面临“互联网+”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