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习惯。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题记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安安静静地多读书,及时为自己充电。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用现实的眼光对待《论语》,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
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哪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快乐生长的状态。读《论语》,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论语》的深邃思想化为一潭清可见底的碧水,映照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纷扰繁杂的世俗中又回归单纯。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将《论语》的哲理和自我的感悟渗透给学生,引领他们学会做人,力争做君子;指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它的实质是“爱”,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是“仁”的根本内容。作为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 宽容学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在此我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对学生太烦琐了,教师就会自寻烦恼,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而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面对学生的过失,如: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班级平均分下降;违反了校纪校规,扣了班级分数等,我们往往会很恼火,会一味指责学生的过错,埋怨他,却不能够耐心的和他谈心,细心的引导,分析思想并使之有所悟。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正是他们不够成熟,才需要我们精心栽培。因此,今后我要做的就是把耐心和宽容给予学生。
2 爱护学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教室的玻璃碎了,班主任一进教室应该先问什么?是谁打碎了玻璃?学一学孔子吧!你应问:玻璃碎了,把谁碰伤了吗?而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一定要体会出孔老夫子大爱无痕的风范。
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挖掘者,更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督导者、自尊自信的激励者。在学习上,我们是严师,应把教育学生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来追求,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向我们请教,我们都应该毫无保留;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教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夫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慈父慈母,因为自己家里有住宿生,班上的寄读学生也很多,接触到的大多是择校来的农村孩子,他们远离家庭,寄住在学校附近的各个住宿点,大多数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淳朴、善良、乐观,更需要老师的爱护和关怀。生病时,我会递上开水一杯、药丸一颗;失意时,我会送上暖语一句、笑脸一个。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吧。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做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3 尊重学生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老夫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用孔老夫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千万不要象训练犬马一样去教学生。你说是不是呢?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声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和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在孔夫子这个形象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含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而我们呢,面对学生,要求经常是苛刻的,言辞经常是声色俱厉的,会习惯地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强加给学生。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今天的学生更要求我们对待他们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偏爱和歧视是教育活动中的大忌。当与学生平等共处时,我们不妨多听听这样的声音“老师,您说得不对!”“老师,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喜欢听到这样的声音。因为我惊喜地看到他们的纯真、独立和闪光的思维。
4 爱岗敬业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就是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知者”,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职业幸福感就在教学中产生。作为教师,我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学生,这是我神圣的选择。我十年如一日,坚守信念,不变初衷。我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即使困难重重,也刚强不屈,矢志不移,永不懈怠,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在其位,谋其政,乐教者,必读书!我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我边读书,边研究思考,我的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更有价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义了。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磨练自己。教师是离真理最近的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语文教师更应奉它为至宝。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不读书,也不看报,课堂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学生听之定然是索然无味。长此以往,语文便成了最难学的学科,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最不欢迎的课堂了!那么,爱岗敬业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5 终身学习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提出的终生学习的理念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见贤思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它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做人格言。作为一位老师,在忙忙碌碌的教学生涯中,我从未停止过学习,普通话培训,班主任培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国培计划——无不是为了自己能不断提高,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知识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时,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有人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这句话,真可谓是实话实说,我们教师要坚持多读书,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得到学生的敬重,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语文课的源头活水不能只是涓涓细流,照搬几本教辅用书,而要有广泛的来源。“征服”学生的不是强权和暴力,而是知识的光彩炫目。我们不能只是求别人,布置学生的阅读任务,自己先要去完成,还有不盲目地排斥时尚和流行,要取得和学生对话的权利和主动。平时多与经典为友,以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导学生的阅读。“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是当下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此言非虚!面对思想贫乏的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喜欢他的语文学科,喜欢他的语文课堂,实在是强人所难;要求他引领学生迈进瑰丽多姿的文学圣殿,走进浪漫自由的语文王国,也实在是“恨铁不成钢”!想想吧,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自己本身是“缺钙”的人,要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患“软骨病”,除非学生自个儿偷偷吃了“高钙奶粉”,不然,要想学生强身壮骨便是痴人说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我觉得做一名语文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进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她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后记
——题记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安安静静地多读书,及时为自己充电。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用现实的眼光对待《论语》,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
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哪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快乐生长的状态。读《论语》,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论语》的深邃思想化为一潭清可见底的碧水,映照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纷扰繁杂的世俗中又回归单纯。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将《论语》的哲理和自我的感悟渗透给学生,引领他们学会做人,力争做君子;指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它的实质是“爱”,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是“仁”的根本内容。作为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 宽容学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在此我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对学生太烦琐了,教师就会自寻烦恼,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而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面对学生的过失,如: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班级平均分下降;违反了校纪校规,扣了班级分数等,我们往往会很恼火,会一味指责学生的过错,埋怨他,却不能够耐心的和他谈心,细心的引导,分析思想并使之有所悟。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正是他们不够成熟,才需要我们精心栽培。因此,今后我要做的就是把耐心和宽容给予学生。
2 爱护学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教室的玻璃碎了,班主任一进教室应该先问什么?是谁打碎了玻璃?学一学孔子吧!你应问:玻璃碎了,把谁碰伤了吗?而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一定要体会出孔老夫子大爱无痕的风范。
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挖掘者,更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督导者、自尊自信的激励者。在学习上,我们是严师,应把教育学生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来追求,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向我们请教,我们都应该毫无保留;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教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夫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慈父慈母,因为自己家里有住宿生,班上的寄读学生也很多,接触到的大多是择校来的农村孩子,他们远离家庭,寄住在学校附近的各个住宿点,大多数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淳朴、善良、乐观,更需要老师的爱护和关怀。生病时,我会递上开水一杯、药丸一颗;失意时,我会送上暖语一句、笑脸一个。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吧。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做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3 尊重学生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老夫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用孔老夫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千万不要象训练犬马一样去教学生。你说是不是呢?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声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和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在孔夫子这个形象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含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而我们呢,面对学生,要求经常是苛刻的,言辞经常是声色俱厉的,会习惯地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强加给学生。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今天的学生更要求我们对待他们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偏爱和歧视是教育活动中的大忌。当与学生平等共处时,我们不妨多听听这样的声音“老师,您说得不对!”“老师,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喜欢听到这样的声音。因为我惊喜地看到他们的纯真、独立和闪光的思维。
4 爱岗敬业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就是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知者”,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职业幸福感就在教学中产生。作为教师,我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学生,这是我神圣的选择。我十年如一日,坚守信念,不变初衷。我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即使困难重重,也刚强不屈,矢志不移,永不懈怠,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在其位,谋其政,乐教者,必读书!我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我边读书,边研究思考,我的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更有价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义了。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磨练自己。教师是离真理最近的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语文教师更应奉它为至宝。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不读书,也不看报,课堂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学生听之定然是索然无味。长此以往,语文便成了最难学的学科,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最不欢迎的课堂了!那么,爱岗敬业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5 终身学习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提出的终生学习的理念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见贤思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它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做人格言。作为一位老师,在忙忙碌碌的教学生涯中,我从未停止过学习,普通话培训,班主任培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国培计划——无不是为了自己能不断提高,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知识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时,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有人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这句话,真可谓是实话实说,我们教师要坚持多读书,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得到学生的敬重,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语文课的源头活水不能只是涓涓细流,照搬几本教辅用书,而要有广泛的来源。“征服”学生的不是强权和暴力,而是知识的光彩炫目。我们不能只是求别人,布置学生的阅读任务,自己先要去完成,还有不盲目地排斥时尚和流行,要取得和学生对话的权利和主动。平时多与经典为友,以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导学生的阅读。“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是当下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此言非虚!面对思想贫乏的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喜欢他的语文学科,喜欢他的语文课堂,实在是强人所难;要求他引领学生迈进瑰丽多姿的文学圣殿,走进浪漫自由的语文王国,也实在是“恨铁不成钢”!想想吧,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自己本身是“缺钙”的人,要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患“软骨病”,除非学生自个儿偷偷吃了“高钙奶粉”,不然,要想学生强身壮骨便是痴人说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故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我觉得做一名语文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进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她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