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解决一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认清知识背景,对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以知识的探索者身份去观察、思考,去掌握一般规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发展”的目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使用合适的背景材料,编制一定梯度的问题,层层推进,合理迁移,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自我综合,自我应用,自我提升。
  高考复习时依据考试说明通过地毯式梳理对高中所有内容进行全面覆盖,它是高考复习的基础工程,是整个高考复习中最关键的一环。只有扎扎实实地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结构网络化、综合运用系统化,综合训练才能顺利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知识载体,也是很多考题的命题的支撑点。氯元素及其化合物是新课标教材中知识结构比较全面的非金属元素体系。非金属元素价态比较丰富,所以相关化合物也比较全面和复杂,以其命题角度和素材也比较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如何能将高考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有别于新授课,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以问题解决模式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可能较为有效。本文以“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为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以氯元素的价态变化为中心,实现氯的几种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物质的重要性质和用途,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实现知识迁移应用、初步建立学科思维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典型非金属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的关系;
  2.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了解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装置及操作;
  3.认识常见无机物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
  三、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法、对比研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知识情境,引入问题思考
  情境一据有关媒体报道,家住北京丰台区的王女士在打扫卫生间时突然晕倒,最终因抢救无效离世。事后医院诊断,王女士是死于氯气中毒。而罪魁祸首就是她打扫卫生时所用的洁厕灵和84消毒液。
  问题1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判断出洁厕灵和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吗?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次氯酸钠(NaCIO)和盐酸(HCI)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认识氯元素的化合物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以及错误使用所带来的危害,了解掌握物质的组成、性质的现实意义。联系次氯酸盐、盐酸、氯气的价态及其相互转化,回顾它们重要的化学性质,强调学以致用。
  2.构建知识框架,提升问题认知
  总结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
  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仅复习了相关知识,而且将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体系化。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图,可以加强前后知识问的综合与联系,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整合与拓展,最终构建自己个性化的知识框架,以便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进行知识迁移,学会问题解决
  情境二请写出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CIO-+2H++C1====C12+2H2O
  问题1
  请写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离子方程式,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能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活动:
  Mn02+4H++2C1-2++C12+2H2O
  实验室制取c12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将C1-氧化为C12
  问题2依据这一原则,若实验室没有MnO2,还可以用那些试剂代替?
  师生活动:完成以下生成C1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2KMn04+16HC1(浓)====
  2KCl+2MnCl2+5C12+8H2O
  KCl03+6HCl(浓)====KCl+3C12+3H2O
  ca(C10)2+4HCl(浓)====
  CaCl2+2C12+2H2O
  设计意图此情景问题承上启下,在帮助学生巩固上一个问题的离子方程式同时,也复习和研究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的本质,并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连接和转换、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行性前提。同时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能力。
  4.培养学科素养,自主问题探究
  情境三探究新制饱和氯水的组成和性质实验:观察氯水的外观性质,用胶头滴管将该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边滴边振荡,并连续观察现象,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而得无色溶液。以下的一些问题需要请你来回答:
  问题1新制饱和氯水中含有哪些氯元素物质?请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并回答:C12、HCl、HCIO
  问题2氯水存在哪些平衡?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并回答:
  ①水的电离平衡
  ②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平衡
  ③次氯酸的电离平衡
  问题3根据预测,实验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你能用简要的文字说明它们吗?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并回答:
  ①____;②____。
  问题4如何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上述中的①还是②?
  实验步骤①取试管内的无色溶液3mL盛于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②____,振荡试管。
  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若_____,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而不是②;
  ②若_____,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②而不是①。
  问题5为了从新制氯水中制得较高浓度的HCIO,可向氯水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
  A.CaCO3
  B.NaHSO3
  C.H2SO4
  D.Ca(OH)2
  设计意图化学学科素养和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获取感性知识,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推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还要能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对化学相关的简单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做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该情境问题中首先让学生能用平衡原理和化学用语解释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简单的实验方案,进一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作出对应的结论,最后让学生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生产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围绕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为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知识的探索者身份去观察,去掌握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讲究策略,创设讨论氛围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探讨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层层设问,有序推进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设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但在如何更好构建知识,总结一般规律需要进一步深思。
  2.适度讨论,重视问题背景
  这节课复习了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氯水的特性,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采用探究、分析、讨论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探究氯水的组成性质为背景,创设有关问题情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叙述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层层设疑、质疑、析疑,加深学生对氯及其化合物的理解,突出重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感觉问题设置背景、角度和梯度,问题的层层推进上尚需精心构思。
  3.问题探究,分析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采用“问题、认知、讨论、分析、归纳、运用”的教学流程,整体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设计力求融知识学习、探究精神、能力培养、学科思想教育于一体,注重发挥高考复习课的功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重在问题设计、问题导人、问题思考、问题发散、问题深入。抓住问题,解决问题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用结晶的方法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课本较为详尽地说明了其原理和过程,并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1.对课本中演示实验的定量处理  为了讨论方便,按课本中的规定:设10 g混合物中KNO3为9 g,NaCl为1 g(食盐的含量较少)。  定量处理结果见表1。  上述结果表明,课本的演示实验是切实可行的,其步骤是正确的,其理论是可靠的。但美中不足的是KNO3收率较低,
期刊
插图
期刊
复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多地是为了人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科学素养。本文以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为例,从重构教材和有效建模两个方面就“如何有效地组织初中化学复习”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一、重构教材  从这些年化学中考的实际来看,“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重要的命题思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复习方向,那就是回到教材,重构教材。  1.研究复习的知识点  研究所要复习的知识与其他知识有着怎样的联系,分别分
期刊
碳酸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种盐已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苏教版高中《化学1》专题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对碳酸钠的性质进行更全面的实验探究,并且引出一种“新”的物质——碳酸氢钠。教材中有一个实验:“[实验2]按图2-9所示组装仪器,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装有碳酸钠溶液的广口)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一、深入审视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
期刊
“有机实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主要涉及到有机物的制备、有机物官能团性质实验探究等。常常考查蒸馏、重结晶、过滤(抽滤或减压过滤)、纸上层析、萃取、分液、盐析、水浴加热等操作、反应条件的控制、产率的计算等问题。设计的考点有烯烃、炔烃、卤代烃、苯及其同系物的卤代或硝化、醇、醚、醛(酮)、羧酸及其盐、酯(油脂)和糖类、蛋白质相关制备实验。考点较多,涉及实验操作比较全面,成为高考实验的新宠。现笔者以高考试题
期刊
肼又称联氨,分子式为N2H4,作为氮的重要氢化合物,在各类高中化学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已然成为明星分子,但高中教科书上偶见其名,对其结构、性质等介绍几无涉及,试题中也往往需要学生迁移应用。本文将简要介绍其相关知识,并对其常见考点做一探析,以飨读者。  一、肼的知识简介  (1)肼的结构特点  肼的结构简式为H2N-NH2,可看成是氨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衍生物。肼分子是一种顺式结构,极性
期刊
例析氮及其化合物的考查
期刊
在中考应试教育中,碳及碳的化合物是近年来各类中考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掌握中学化学知识运用的技能和技巧,熟悉有关规律,掌握各种题型,逐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现将碳及碳的化合物考点题型归纳分析如下。
期刊
高考对化学平衡部分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本文例析此类试题的重点分析与突破。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该可逆反应达到最大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动态标志:  (1)用同种物质表示时,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2)用不同物质表示
期刊
溶液pH的计算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下面将其常见考点总结如下。  1.单一溶液型  (1)强酸溶液的解题思路:c→c(H+)→pH。如HnA,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c(H+)=nc mol·L-1,pH=-lg{c(H+)}=-lgnc。  (2)强碱溶液的解题思路:c→c(OH-)→c(H+)→pH。如B(OH)m,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