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对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怎样在新课标背景下上好一堂语文课?这其中有很多艺术。我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学习、探讨、尝试,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首先要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
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并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这对上课尤为重要,因为在新课改下的“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生的经验,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了解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通过同化、类比、迁移等方法而获得新知识,了解这些,可以找准教学的起点;预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我们的课堂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情况。教材的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
二、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三个超越。
在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方面,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新课程所言的三个“超越”是指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让学生不惟上、不惟本、不惟师,解除束缚,能够从学校教育教学中寻找自我,培养个性。超越教材,其目的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的过程。超越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课堂教学应该是多样化的组合,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教学的场景也需要多样化。除了用书本、信息技术等给学生呈现知识外,大自然、社会也是读不完的教科书。实景、实事、实例的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必不可少的。超越教师,从老师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的行为表现。从学生的角度,是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因此,超越教师的理念首先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超越教师最主要的还应让教师明白这样一种理念,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样样都不如自己。事实上我们面对的一个班集体中,有许多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老师更擅长。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人情味儿”,充满了人性美,在师生的互动中共同去感受唐风宋韵带给我们的情趣与理趣,共同聆听圣人先贤的教诲指导,共同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徜徉欣赏。所以当有的学生不能很快进入文章的情境中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和引导所有学生去体会感悟,最终达到对文章意义的深刻领会。我们很欣喜的看到有很多老师体现了高超的“导”的技巧,她们或启发诱导,或质疑激趣,或寻径探幽,语调和谐,语气温和,言辞婉转,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体会到了作品的美妙之处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不自禁地鼓起掌,叫起好来!这真是一种享受啊!
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很多,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领异标新二月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履行新课标的指导,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组织设计好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着眼学生的持续发展,承认不同学生间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着眼学生持续发展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评价关注的应该是人——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完整的人。评价不应只限在学生的知识、智能领域,还应考虑到学生生命活动的其他方面。以上几点,抛砖引玉,期待与大家商讨!
一、首先要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
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并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这对上课尤为重要,因为在新课改下的“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生的经验,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了解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通过同化、类比、迁移等方法而获得新知识,了解这些,可以找准教学的起点;预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我们的课堂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情况。教材的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
二、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三个超越。
在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方面,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新课程所言的三个“超越”是指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让学生不惟上、不惟本、不惟师,解除束缚,能够从学校教育教学中寻找自我,培养个性。超越教材,其目的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的过程。超越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课堂教学应该是多样化的组合,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教学的场景也需要多样化。除了用书本、信息技术等给学生呈现知识外,大自然、社会也是读不完的教科书。实景、实事、实例的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必不可少的。超越教师,从老师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的行为表现。从学生的角度,是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因此,超越教师的理念首先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超越教师最主要的还应让教师明白这样一种理念,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样样都不如自己。事实上我们面对的一个班集体中,有许多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老师更擅长。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人情味儿”,充满了人性美,在师生的互动中共同去感受唐风宋韵带给我们的情趣与理趣,共同聆听圣人先贤的教诲指导,共同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徜徉欣赏。所以当有的学生不能很快进入文章的情境中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和引导所有学生去体会感悟,最终达到对文章意义的深刻领会。我们很欣喜的看到有很多老师体现了高超的“导”的技巧,她们或启发诱导,或质疑激趣,或寻径探幽,语调和谐,语气温和,言辞婉转,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体会到了作品的美妙之处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不自禁地鼓起掌,叫起好来!这真是一种享受啊!
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很多,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领异标新二月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履行新课标的指导,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组织设计好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着眼学生的持续发展,承认不同学生间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着眼学生持续发展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评价关注的应该是人——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完整的人。评价不应只限在学生的知识、智能领域,还应考虑到学生生命活动的其他方面。以上几点,抛砖引玉,期待与大家商讨!